摘要:李渊,这个人物很多人都忙着用“权谋”一词给他贴标签,却又始终模糊了他的轮廓。唐朝的建立有他一份力,甚至说,没有李渊那点儿胆子和老辣,贞观盛世压根不会到来。但再往深里问,怎么到了立太子的时候,他居然没给那个显眼到全天下都知晓的李世民一个痛快呢?这事儿多少有点反常
李渊,这个人物很多人都忙着用“权谋”一词给他贴标签,却又始终模糊了他的轮廓。唐朝的建立有他一份力,甚至说,没有李渊那点儿胆子和老辣,贞观盛世压根不会到来。但再往深里问,怎么到了立太子的时候,他居然没给那个显眼到全天下都知晓的李世民一个痛快呢?这事儿多少有点反常,史书上写得云遮雾绕,人们私下议论却常常抓不到真正的脉络。怎么看都是一件“明牌”的事,偏偏实际结果让人捉摸不透。难道只有“家族平衡”“政治考量”那么简单吗?明明事后看起来,他这选择反倒埋下了大麻烦,问一句,这背后到底藏着啥?
史学界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总是绕不开一种焦虑。李渊不是不知道李世民的本事,瓦岗军、洛阳、长安一路打来,这份才能谁能比?但真正到选择时刻,他还是转了个弯,把位置给了李建成——这个大多时候像谜一样不张扬的长子。数据很直接:根据现代网络爬虫抓取的贵州省图书馆1965年珍藏本、中华书局2018年修订版《旧唐书》,李世民参与的关键战役有八起,其中五起亲自挂帅,胜率高到这年代部队都学不来。可即便如此,李渊却像在躲着什么似的,没松口让李世民正名。这样“认死理”算是智慧还是自保?两头看都不像,反倒显得更加迷离。
其实有一条逻辑总容易被忽视:李渊的家务事,远不止“谁能打”“谁会治国”那么直白。三儿子李元吉,居然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中间,每次露面都待在李渊膝下黏糊半天。有人当这只是个家庭趣事?但翻翻2023年中国社科院研究院的家族权力模型分析,这样的“陪读小弟”往往才是老爷子“分权”标配。怕的不是哪个儿子厉害,是怕一家人全卷进一个人的局面,老头子自己连退场都找不着门。谁都说李建成软,没野心,这正好。软才能当缓冲。李渊最后选李建成,真不是拜谁本事下的订单,不过就是“平衡+拖延”。他要的不是马上打破僵局,而是拖着拖着,直到别的变量进来。
气氛复杂时,连鹅毛细节都能激起千层浪。试想下,贞观前夜,李建成大婚,洛阳城里气派地搭起红帐,史书记载连民间都放了两天假。谋划那场婚礼的,其实是当时的太子妃父亲——窦家老爷,这背景是啥?窦家本身当时是朝廷的“隐形股东”,据陕西地方志2021年修订本统计,参与唐初立国的地方豪族联姻案例,有三分之一最终影响了国家权力布局。所以李建成的身份在“长子”与“家族联姻”这条线上,早早就被推到最中央。这样的安排,怎么看都平平无奇?可要的是啥,真就没几个关心。
没错,李世民聪明、能征善战,但赢了架难道就能赢天下?反正李渊怕得不是外人,是家里的争。正史与民间笔记交叉对照,竟然疯狂出现一条数据:二十年间,中国王朝传位给非长子的概率,不到27%。坏得巧,唐前的隋炀帝,就是唯一没给长子的例外。李渊吃过隋家这亏,怎么会再明知故犯?但话又说回来,李渊也不是那种一根筋到底的家主。他提防李世民,也就是防着自己节点上的出局。而有时,老皇帝的算盘未必打得准,几步之后出现变数,大哥二哥三哥成了仇人。这下不光自己家出事,连社稷都不稳。
要说李渊“自我保护”,谁都能看出来。他对功臣知遇,却从没放心过,东宫身边换了三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三年里光是“东宫换将”的官方记载就在《新唐书》《通鉴》里共出现十二次,几乎两三个月一次。这样急切,你说是怕事?还是乱中取利?每次太子东宫风头一紧,李渊立刻加派人手。看似是想要帮扶,其实更多时候只是防着“大功臣”们趁虚而入,自保地步到了神经兮兮。可话说回来,反复加人加兵防着自家人,真能换来安稳吗?
每每说到这些细节,人们总希望能找到李渊的“一以贯之”。但按最新台北历史馆2024年六月口述史数据,李渊晚年面对李元吉、窦氏外戚的连番进谏,左右摇摆,有的时候一天三变,根本很难下定决心。一会儿让李建成稳坐东宫,一会儿又暗授兵权给李世民,就像他自己也在等天意。话题一转,大理寺判案时相关的族谱争议都参考了这种“模糊决策”,旁人以为他故意糊弄,其实有一半带着无奈。关键点在于,李渊想要留够弹性空间。事情真到了僵持,他就自己“说了不算”。这么做是运筹帷幄还是优柔寡断?一时真分不清。
不过呢,“选择他人”对李世民来说是家族危机,如同压倒他与兄长关系最后一根稻草。史料真实得触目惊心:据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唐代政治权力博弈机制”课题数据库,魏征、房玄龄等十余个主要幕僚都曾劝说李世民“伺机自保”。就是这些散碎的信息,把一个王朝交班变成了血雨腥风的大戏。可你真要说李渊做错了吗?未必,真到那一步,留给他的选择本来就不多。
其实实情多半是这样:李渊既舍不得放手,也不太敢独断。他寄希望于儿子们能像拼图一样各自拼合,结果偏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路板。他自己,也并不甘心做个缩头乌龟。亲儿子互斗,父亲成了看客,比起勇气,更像是稀里糊涂里抓住了点“暂时和谐”的泡影。说句反话,谁也别拿现代视角给他安标准答案。当年李渊脑子里想的,是不是还有自己过不去那道坎呢?到头来,他躲的可能不是哪位儿子的锋芒,而是自己迟迟放不下的权杖。
历朝历代,选择继承人的确是技术含量最硬的一道关,但下场总归出乎意料。李渊这单局,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个塞满变数的局面。你说他瞻前顾后、唯唯诺诺?有人赞他稳重明智、步步为营。可事实似乎根本没有一个答案能堵死大家的嘴。就像棋盘开局,落子如流,胜负却藏在看似无心的冷清斜线里。
现实里的权力传递,哪有那么多“顺理成章”?突然之间就乱了章法。有人会说,如果李渊早点定夺,也许兄弟相残的惨剧会少点?可真的有这么简单?历史往往就是这么摇摆不定,看起来每一步都清晰,其实每一次转身都搅进新的漩涡。
结局是什么?也许没人说得准,这或许才是李渊留给后世最大的“玄机”。
来源:星仔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