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把读书的乐趣,写进了诗里,读给孩子听,比“你要爱读书”管用百倍。
你家孩子是不是觉得“读书是苦差事”?
其实不是读书没意思,是我们没让他尝到“读进去”的快乐。
千年前的翁森冬夜读书,能读出“数点梅花天地心”的暖意;
王贞白沉浸书中,连“春深”都忘了。
他们把读书的乐趣,写进了诗里,读给孩子听,比“你要爱读书”管用百倍。
《长歌行》(节选)
【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赏析:
园子里的葵菜沾着晨露,等太阳一出来就会晒干;春天把养分给万物,可到了秋天,叶子还是会黄。
江河奔流向海,从来不会回头,就像孩子的青春,今天过了就没了。
这首诗像位站在田埂上的长辈,用眼前的景象跟你唠家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老祖宗见过太多“年轻时偷懒,老了叹气”的事,提醒我们:别等孩子长大说“要是当初多学点儿就好了”。
青春毕竟只有一次,别等失去才懂得珍惜。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赏析:
颜真卿写深夜苦读的学子:凌晨的灯还亮着,天没亮公鸡就叫了,这时候正是读书的好时候。
孩子小时候脑子灵、精力充足,要是没趁这时候把基础打牢,等到头发白了再想补,就难了。
没有空洞说教,而是以“黑发”与“白首”的对比,说明年轻时总以为来日方长,但时间从不等人。
这首诗提醒我们:趁孩子年纪轻,帮他养成“抓紧时间学”的习惯,比啥都强。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赏析:
“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千古绝唱,估计每个家长都跟孩子说过,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来自这首诗。
王贞白写的是自己读书的状态:沉浸在书里,连春天过了大半都没察觉。要不是有人来打扰,他仍沉醉在周孔之道中。
真正的读书之乐,原是心无旁骛、与思想共舞的沉浸。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赏析:
这是写在战乱中仍坚持不懈地学习,窗外竹影泉声相伴苦读。
杜荀鹤生活在战乱年代,家里就算被打仗的事搅得不安宁,他的弟侄还在坚持学礼仪、读诗书 。
现在我们不用面对战乱,但生活里的干扰可不少:手机、电视、各种琐事,很容易让孩子分心。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是说孩子们现在多下点功夫,是为一辈子打的基础,哪怕每天少玩十分钟、多学一个知识点,积累下来,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朱熹是个特别会打比方的学者,他把读书比作“半亩方塘”,以活水比喻新的知识:池塘里的水为啥这么清?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来。
这就像孩子的知识储备,不读新书、不学新东西,脑子就会“变浑浊”;只有常读、常思考、常接触新事物,知识才会像“活水”一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脑。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赏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句话读着就像咱们跟孩子聊天时的感慨:孩子长得真快,好像昨天还在学说话,今天就该背古诗了,但要真正学好一样东西,却没那么容易。
春天还在想 “等孩子再大点儿再学”,转眼秋天就来了,时间根本不等人。
这首诗提醒我们:别总觉得“孩子还小,以后有的是时间”,抓住当下的每一寸光阴,才是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劝学诗》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赏析:
赵恒用“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等,直白地列出读书的世俗回报。
虽然现实,但诚实,对普通人而言,学习确实能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不避功利,却也让努力有了具体的期待。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读的书多了,以后遇到困难时,能有更多解决办法;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时,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陆游说,古人学习知识,从不偷懒,年轻时所下的功夫,到老了才能看出具体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全诗灵魂。陆游告诉我们:学问不止在书本上,更在实践中。
读万卷书后,更要行万里路。
《书院》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赏析:
刘过把读书比作种地:农民种地,是勤快还是偷懒,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只要种下的“书种” 够多,总会有丰收的时候。
这首短短20字的小诗,说透了学习的真谛:像农民一样默默地耕耘,早晚会有丰厚的收获。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别盼着孩子“一口吃成胖子”,每天学一点、积累一点,早晚会有收获。
《读书》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赏析:
陆九渊这首诗,是在教我们读书的方法。
别催着孩子“快点读、快点背”,慢慢琢磨、细细品味,才能读出书里的乐趣。
遇到不懂的地方,不用死磕,先放一放;但遇到跟自己生活有关的道理,一定要好好想想。
有些书需要时间消化,不必强求即刻顿悟,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读书方法和心态。
《神童诗・劝学》
【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赏析: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现在常被误解为“只有读书才有用”,其实汪洙是想告诉我们:无论在那个年代,哪儿有读书,才能让人明白事理、有尊严,不管以后做什么,有文化总比没文化强。
这首诗告诉我们,读书能让你看到、看懂更多风景,能让你跟更多人好好说话,能让你成为一个“心里有数”的人。
《四时读书乐・冬》
【元】翁森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赏析:
在枯寂寒冬中,围炉夜读、雪压庐顶却高歌不息。
翁森这首诗,把“冬天读书”写得特别有画面感:
外面天寒地冻,千座山都光秃秃的,屋里却亮着灯,有人对着书简读到半夜,就算雪压在屋顶上,也不觉得冷。
读书的乐趣在哪儿呢?像梅花一样,哪怕在寒冬里,也能读出心里的温暖和开阔。
读书之乐不在环境舒适,而在内心充盈,哪怕天地冰封,书中自有梅花映心。
《明日歌》
【明】钱福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赏析: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句话一出口,估计谁都能跟着念。
因为每个人都犯过“等明天”的毛病:孩子说“明天再写作业”,我们说“明天再陪孩子读书”。
一辈子能有多少个明天啊?要是总等明天,最后肯定啥也干不成!
这首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拖延症”,也提醒我们:帮孩子改掉“等明天”的习惯,今天的事今天做,才是对他最好的教育。
《今日歌》
【明】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赏析:
文嘉的《今日歌》,是跟《明日歌》对着写的:《明日歌》说“别等明天”,《今日歌》说“要抓今天”。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天的时间多宝贵啊;“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一辈子没几个今天,今天不做事,才真的可惜。
我们不用跟孩子讲大道理,就从小事做起:今天教他认一个字,今天陪他读一段故事,今天让他自己收拾书包,这些“今天的小事”,积累起来就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读书有所见作》
【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赏析:
萧抡谓把将人心比作苗,理义比作源泉,再好的苗子,也得好好培养,才能茁壮成长,苗子靠泉水浇灌,心要靠道理和知识来滋养。
一天不读书,心里就没好想法;一个月不读书,就会眼瞎耳聋,没有精神。
我们常说“给孩子做点精神喂养”,其实读书就是最好的“精神粮食”,每天给孩子“喂”一点,他的心里才会慢慢长出“底气”。
这十五首诗,跨越了一千多年,它们讲的其实是三个最朴素的道理:
一是时间不等人,从少壮不努力到明日复明日,都是提醒我们: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别错过最好的学习时光;
二是读书的乐趣,从读书不觉已春深到数点梅花天地心,都是在说:读书不是苦差事,能让人尝到内心里敞堂的快乐;
三是学了要有用,从纸上得来终觉浅到心以理义养,都在告诉我们:读书要跟生活结合,要让知识帮助孩子成为更好、更有用的人。
当我们再读这些诗,发现古人早已参透学习的本质:
它是一种对抗时间流逝的方式:在朝露未干时播种,在寒冬长夜中坚守,在川流不息的世界里,为自己留住一方活水清澈的池塘。
来源:笑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