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带着这个疑问,我作为深圳的一名高中生小记者,走进了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创始人陈素平理事长的办公室。他的一句话,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角:“认知不是被说服出来的,而是被看见出来的。”原来,真正触动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故事;不是数据,而是真实可感的改变。
——与气候影视大会创始人陈素平对话:用影像唤醒气候行动
很多人知道气候变化,却很少人真正为气候变化做过切实的行动。我们究竟卡在了哪里?是认知的鸿沟,还是行动的迟疑?
带着这个疑问,我作为深圳的一名高中生小记者,走进了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创始人陈素平理事长的办公室。他的一句话,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角:“认知不是被说服出来的,而是被看见出来的。”原来,真正触动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故事;不是数据,而是真实可感的改变。
陈素平理事长,1982年就来到深圳,见证着深圳这座城市从黄土地变成绿花园的过程,因为享受过深圳城市飞速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他说他的内心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取之于深圳,也要回馈给深圳,为这个城市尽一点绵薄之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陈理事长就慢慢从地产行业转型到文化传播领域,经过6年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演出,会展市场各领域的摸爬滚打之后,2014年,他决定扎根下来,把影视作为一个媒介,用来服务产业的传播,城市的传播,国家发展趋势的传播,而具体的方向,当时并不只有一个,而是航空航天,军民融合和气候环保三个方向。大概是老天对陈理事长有特别的期待,在陈理事长承办的国际科教影视年会活动上,金奖作品纪录片《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深深的打动了他,他通过生动的故事了解到气候变化给国家,给社会,给农民,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影响有多大,让他产生了动力,想把这样的故事带给更多的公众。于是,就有了2015年创办的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一做就是十年,陈理事长长期扎根气候传播和可持续发展的倡导,并始终相信影像的力量。他带领团队征集全球的气候影视佳作,把遥远而抽象的气候议题,转化为每个人“看得见、能感受、可行动”的生活场景。他说,“讲道理不如讲故事,推动认知不如让人看见。”
在他的引领下,气候影视大会已经成为中国气候传播领域的重要平台,并已经走向国际,多年代表中国民间力量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相关活动,吸引了政界,商界,公益圈,媒体,以及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和参与。我也是受活动影响的一个小小的个体。
能够和陈理事长交流气候影视大会的由来,让我受到深深的鼓舞。陈理事长的前期的事业转型和后期在气候传播领域的扎根,让我看到了一个有使命的社会人的生命轨迹。甚至说“使命”还不够,十年的坚持,让我看到了一种信仰,我想陈理事长就是有“气候信仰”的深圳人的典范。这种力量也在我身上种下一颗种子,不论未来从事哪个领域,努力成为一个有行业信仰的人,一定能抵达不一样的高度。
陈理事长与我分享人生经历之余,我也和他进行了具体的行业对话。具体见下:
采访精华实录
为什么选择用“影视”做气候公益?
陈理事长:影视能把“碳排放”“碳中和”这些生僻的行业词汇,还原成普通人的真实选择。比如我们拍过一位渔民,为应对酷热和大风,把出海时间改到清晨,换用节能冰柜。这样一个短片只有几分钟,却能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改变,并在片尾附上“可做清单”,把感动转化为行动。
一部好的气候短片,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陈理事长提出三个关键词,顺序至关重要:真实 → 打动人 → 传播得开。
●真实:所有画面、数据都要有据可查,片尾标注来源;
●打动人:从“小改变”切入,如刷白屋顶、调高空调温度,更易引发共情;
●传播得开:适配不同场景,剪辑90秒预告、6-8分钟正片等多种版本。评估标准不只是播放量,更是有多少人真的跟着行动了。
像我这样的高中生,能做什么?
“不要等‘准备好’”,陈理事长说,“就从身边选题开始。”食堂浪费、通勤方式、空调使用、校园遮阳……这些都可以拍摄。只需一部手机、一个麦克风,把数据直观打在画面上,片尾列出行动清单,再加一个参与表单。他举例有学生记录一周骑车上学的体验,最终推动学校规划出骑行路线——“这就是影像带来的改变。”
中国的气候题材的短片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我们有很多扎实的题材,仍然在学习如何更成熟地叙事。比如在片尾标注拍摄许可和数据来源,为特有词汇添加英文字幕,让国际观众更易理解与传播。
未来10年,AI和大数据会带来哪些影视创作方面的改变?
AI将大幅提升制作效率,如自动转写、翻译、配字幕;大数据则能实现气候可视化预测,让叙事更清晰、有说服力。
我的行动起点:让改变被看见
这次采访让我明白:气候传播的关键,不是说服,而是呈现;不是告知,而是启发。
我决定立即行动,在接下来两周拍摄一支校园短片,主题是:“同学怎样上学更环保、更方便?”
●第一周:调研与拍摄,记录步行、骑车、公交等不同通勤方式的时间、路线与体验;
●第二周:剪辑一部3-5分钟成片和90秒预告;
●片尾附上行动清单:“尝试骑行一天”“把教室空调调高1℃”,并通过问卷收集反馈;
●说明栏标注数据来源与制作过程,透明、可信、可参与。
陈理事长说:“让大家先看见,再一起做。”
我希望这部短片,就是一个让行动发生的起点。
小记者:吴向乐(Mark), 就读于深圳贝塞斯国际学校高中部。
来源:超君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