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BAKER & SPICE(香溢焙客)迎来了全国第100家直营门店。从2010年上海安福路的街角烘焙店起步,到如今覆盖全国10大核心城市,这个首创了“精品西餐+现烤烘焙”餐饮模型的品牌,成为了Wagas餐饮集团旗下又一迈入百店俱乐部的成员。
BAKER & SPICE第100店北京大吉巷店,2025年8月开业
过去几年,精品西餐和烘焙市场热度不减,但真正穿越周期、实现规模化扩张的品牌并不多。
2025年8月,BAKER & SPICE(香溢焙客)迎来了全国第100家直营门店。从2010年上海安福路的街角烘焙店起步,到如今覆盖全国10大核心城市,这个首创了“精品西餐+现烤烘焙”餐饮模型的品牌,成为了Wagas餐饮集团旗下又一迈入百店俱乐部的成员。
BAKER & SPICE上海安福路首店,2010年2月开业
01■
从模型打磨到连锁起步:
BAKER & SPICE(香溢焙客)
如何稳稳开到第100家?
2010年,中国精品西餐仍属小众时,BAKER & SPICE在如今已成为网红街区的上海安福路开出首店,尝试将“烘焙+早午餐”理念引入日常消费场景,成为最早一批探索 Brunch 模式的品牌之一。
起步阶段,BAKER & SPICE几乎没有离开上海,用五年时间持续打磨门店模型。每家门店均配有明档烘焙操作区和烘焙陈列柜,主打新鲜现制,逐渐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就餐需求增长,门店陆续补齐冷热厨房操作区,产品结构也从轻食型早午餐拓展至兼顾风味与健康的主食线,逐步建立起具备品牌辨识度的菜单体系。
在上海深耕五年、逐步积累起用户信任与品牌认知后,2015年,BAKER & SPICE终于迎来了走出上海的契机。
首站进入北京,此后相继落地广东、江浙、西南等区域,持续覆盖一线与新一线城市的核心生活圈。聚焦的选址策略也助力了品牌的发展,BAKER & SPICE优先布局核心商务区、社区商圈与新型商业综合体,逐步形成城市级精品布局网络。
扩张节奏加快的同时,品牌仍坚持“前店后场、新鲜出品”的门店模型。在行业普遍压缩后厨空间、倾向半成品出品以控制成本的趋势下,BAKER & SPICE仍保留完整的烘焙与制餐动线,坚持现场制作。
这套坚持虽然带来更高的投入,但也让产品保持鲜度和风味完整性,更好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多样化与定制化的需求。
在餐饮行业发展节奏放缓的周期下,BAKER & SPICE逆势扩张,直营门店突破百家,成为 Wagas 餐饮集团旗下又一迈入百店俱乐部的品牌。
02■
不止Brunch:
“风味主食+烘焙”的产品结构奠定品牌基础
在用户饮食偏好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搭建出覆盖多场景、能长期复购的产品体系,是餐饮连锁品牌走得远的关键。
BAKER & SPICE率先搭建起“餐饮+烘焙”的复合产品结构,通过烘焙、主食、咖啡三条产品线,覆盖从早餐、正餐到下午茶的全时段消费需求,构建出几乎没有营业空窗的高效模型。
无论是上班前带走一份新鲜烘焙加咖啡的营养早餐,午间点上一份风味主食配饮品的轻盈正餐,还是下午朋友聚会、商务洽谈的甜品配咖啡,消费者总能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场景下找最合适的选择。
源于北欧丹麦的独特基因,BAKER & SPICE最初以健康欧式烘焙起家,用“当天现烤,每日售罄”强化鲜度和品质心智。
与近年来流行的各种花式“网红面包”不同,BAKER & SPICE的烘焙更强调原料扎实、风味纯粹——二十余款在售产品中,纯正动物黄油制作的羊角包、采用天然肉桂粉的肉桂卷、健康杂粮欧包等占据主力,份量实在、原料优质,长期受到消费者欢迎。
而主食线作为拓展全天候就餐场景的关键支撑,已经从早期的三明治和早午餐产品,发展为涵盖热食、沙拉等更具饱腹感和功能性的产品结构。
“SPICE”作为品牌名中的关键词,也诠释了BAKER & SPICE独特且一贯的产品策略—— 善于借助香料和地域元素,做出既有滋味记忆,又不失健康感的风味主食。其中,越式河粉、咖喱饭等东南亚风味产品已成为门店高频复购的招牌产品。
2024年,BAKER & SPICE启动“风味地图”系列,每期聚焦一个地域风味进行菜单创新。从日式照烧、毛辣果红酸汤,到东南亚香料意面,这些富有地域印记的创新菜单,成为品牌吸引复购的核心资产之一。
与大多数标准化研发不同,BAKER & SPICE的灵感源头并不在会议室,而来自一位丹麦主厨的全球旅行地图。
这位主厨擅长新北欧料理,热爱旅行,常将旅途中遇到的香料、食材与菜式灵感带入研发体系之中。他的理念很明确:“让天然、新鲜的食材自己说话,不必多余修饰。”
这种“去过度加工”的思路贯穿于品牌主食、沙拉、酱料的设计中,也为BAKER & SPICE构建起差异化基础。
咖啡线则是在不引人注意中稳步发展的第三条支点。在很多连锁餐厅还把咖啡当辅助产品时,它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走进BAKER & SPICE的理由之一。
品牌有非常严格的选豆标准,采用自研拼配豆,豆源覆盖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云南等全球精品产区。
在自建工厂烘焙,控制出厂至出品在14–35 天之间,确保风味始终新鲜——这些原本只在专业咖啡馆里常见的细节,在这里成了日常标配。一杯拿铁搭配羊角,已经成为了不少常客每天的固定动作。
烘焙做基础,主食承接全日场景,咖啡抬高消费频次。三条产品线协同构成BAKER & SPICE在产品端的稳固结构,也构成了其在扩张过程中最稳定的底盘。
03■
消费者为什么愿意常来?
答案可能不只在菜单里
数据显示,BAKER & SPICE的主力客群集中在一线与新一线城市中向往优质生活的高质量中产群体——他们关注健康、注重品质、在饮食上有自己的坚持,也倾向选择环境舒适、风格有调性的空间完成日常三餐或社交聚会。
在门店空间布局上,BAKER & SPICE更倾向营造一个节奏舒缓、氛围适宜的用餐环境,既能满足工作日的高效就餐需求,也保留了适合短暂停留和社交的空间感。
无论是坐下吃一份轻盈美味的正餐,还是独自点杯拿铁、配一块蛋糕度过一段悠闲时光,这里总能为不同状态的顾客提供一种不被打扰的空间。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门店更偏向于承担商务简餐、日常工作餐功能;而在南京、成都这类节奏更松弛的新一线城市,它更多地出现在社区核心商圈,被当作周末休息、朋友聚会的常规选项。
截至目前,BAKER & SPICE累计服务的会员数已超过 300 万。不依赖促销驱动复购,也不走网红快爆的路径,BAKER & SPICE通过稳定的产品、服务和空间氛围,逐渐积累起一批对生活方式有审美、有要求的用户群。
04■
从稳中扩张到高效复制,
BAKER & SPICE积微成著,
迈入增长新阶段
从第一家店到第一百家店,BAKER & SPICE走了十五年。
这十五年间,中国餐饮行业从粗放式增量市场,转向以产品力、系统化运营与品牌信任为核心的存量竞争。
在安福路街角出发的BAKER & SPICE,靠着稳定产品和清晰模型,逐步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节奏,这或许能为更多追求品质的餐饮品牌提供一种可能:慢,不代表慢增长,而是高质量的长期主义。
百店之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BAKER & SPICE已跑通一套可复制、高质量的门店模型,也积累了稳定的消费心智。
蓄势待发的它,正站在新的起点,准备迈入连锁增长的新阶段。
来源:罗华山餐饮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