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灯笼似的果实上爬满白霜,细看竟是密密麻麻的蚧壳虫。这层"白铠甲"不仅让柿子卖相差,更会吸干树体养分。农科院数据证实,传统喷药法对蚧壳虫灭杀率不足三成,而一套地下施药法正悄然流行,让十年老树重焕生机。
红灯笼似的果实上爬满白霜,细看竟是密密麻麻的蚧壳虫。这层"白铠甲"不仅让柿子卖相差,更会吸干树体养分。农科院数据证实,传统喷药法对蚧壳虫灭杀率不足三成,而一套地下施药法正悄然流行,让十年老树重焕生机。
这种被称作"柿虱子"的害虫,幼虫期便裹着蜡质铠甲。普通药水喷上去,如同雨滴打在荷叶上,根本渗不进甲壳。更头疼的是柿树动辄五六米高,喷药难以覆盖树冠,往往顾上不顾下。去年某生态园试过高压水枪冲洗,虫没冲净反倒伤了果面。
破解之道藏在地下。取缓释型吡虫啉颗粒,围着树干画个直径半米的"能量圈"。这药如同埋下智能地雷,遇水释放药力,顺着根系直达枝叶。蚧壳虫吸食汁液时,就像喝了掺入"慢性毒酒",七日之内全军覆没。
操作时讲究"三看":看树龄,五年树用二两,十年树加半斤;看虫情,白斑盖三成叶片加量三成;看土质,沙土地减量黏土地增量。下药后覆层腐叶,既保墒又防鸟啄。
时机选在惊蛰前后,地气回升时。离树干二十公分处开环形浅沟,深不过一锹头。撒药如播种,颗粒间距保持两指宽。覆土后浇透水,这水既是药引又是封印,让药效持续百日不绝。
更妙的是这法子"内外兼修"。药力通过导管遍布全树,新生叶片自带驱虫属性,蚧壳虫无处下口。来年开春,老农惊喜发现往年虫窝位置竟长出青苔——那是生态恢复的明证。
此药属于新型杀虫剂,降解周期仅四十天,果实成熟前早无残留。去年某采摘园实测,施药后果实糖度反增两度,因树体不再受虫害消耗养分。更让果农安心的是,从此告别高空喷药的险活,省下的人工钱够买三袋化肥。
如今这套"以地养树"的技法,正在柿农间口耳相传。那些围着"药项链"的老柿树,秋后挂果红得透亮,叶片绿得滴油。正如老辈人说的:治虫如治水,堵不如疏,杀不如防。地下三尺的功夫,往往能解地上三丈的难题。
来源:于晓丹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