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编辑的副科(短篇小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7:42 2

摘要:平时,地区报社的农业科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特别是上午十一点以前,那几位编辑很少有空闲的时间。来自全地区各县、乡的通讯员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摞稿件。这些稿件报道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当地农业生产的,有乡镇企业的,有植树造林的,有小流域治理的,有农业机械化的,还

平时,地区报社的农业科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特别是上午十一点以前,那几位编辑很少有空闲的时间。来自全地区各县、乡的通讯员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摞稿件。这些稿件报道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当地农业生产的,有乡镇企业的,有植树造林的,有小流域治理的,有农业机械化的,还有好人好事的等等。因为那些编辑分管的领域不同,所以他们要分别找不同的编辑交不同的稿件。许多人还要同分管的编辑聊上一会儿,这样下来,用时也就多了。

有人说了,干嘛非要亲自来报社交稿,寄稿不行吗?当然行,报社每天收到的从邮局寄来的稿件也不少。但是,那些老通讯员们还是愿意到报社交稿。一来是放心,二来可以联络感情。实际情况也是,那些送来的稿件,编辑们自会高看一眼,处理得也快,刊发的机率就大多了。

让人奇怪的是,今天都上午十点多了,却没有一个通讯员来交稿件。靠西墙办公桌的女编辑苏丹红说,今天好清静,可以多编一些稿件了。往常,由于上午来的人多,他们大多在下午编辑稿件。

这会儿,坐在苏丹红对面的许大队用眼瞄了瞄东墙,他看到平时一贯端坐在办公桌前的杨建军却不见了踪影。莫非他去厕所方便了还是去陈总编那了?许大队想到这儿,不由问苏丹红,小苏,听说咱们的杨编辑要提副科了。苏丹红一听来了情绪,你是说杨建军要当副科长了?许大队说,很有可能,我见他往陈总编那儿跑过好几次。苏丹红笑了笑,往总编那儿跑就一定会提副科长?说不定有什么任务呢。许大队用手指了指苏丹红,你呀,还是太幼稚。

论起来,苏丹红跟许大队还是同乡,都是一个公社出来的。只不过,许大队考上了大学,苏丹红考上的是中专。那会儿,“文革”结束不久,国家是“百废待兴”,哪儿哪儿都缺人才。地区师范毕业的“中专生”苏丹红也沾了光,分配到了地区报社。苏丹红虽然是中专毕业,但人长得秀气,文笔也还不错。到报社五年来,已经写出了几篇在本地比较有影响的报道。

许大队呢,人如其名,尽管他是大学本科毕业,但文笔确实一般,写出的东西就像生产大队的流水账,没有什么闪光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个学哲学的,能有这个水平就不错了。其实,写作这玩意儿除了“天赋”,主要还是靠自己“悟”。就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也不见得都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他们说的杨建军,就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别说,这家伙的文章就是写得好。他写的报道,不光有文采,还有深度,报社的“好文展示台”,经常展示杨建军写的文章。杨建军当过知青,插队的地方就是许大队和苏丹红他们那个县,而且离他们公社也不远。

咱们的老科长提副总编已经有半年了,李副科长虽然顶上去了,但是还缺少一个副科长。许大队继续说道,听说盯着这个位置的有好几个,不光有咱们科的,还有外科室的,杨建军想当也不那么容易。苏丹红不置可否笑了笑,管他呢,咱不操那个心,谁当副科长咱也是干活儿。

俩人正说着,忽然从外面进来三个人,看装束,像是农民。果然,他们自我介绍,是本地区F县的农民,其中一个是村支书,还有两个年轻人。你们有什么事吗?许大队问。那个村支书五十来岁,身材中等,但显得很健硕。他从随身带的黑皮包里掏出一张报纸,摊到许大队的办公桌上,编辑同志,你看,这是前两天的地区报。头版上这篇《田间归来话春耕》有问题。有什么问题?许大队问。对了,您贵姓?那个支书说,免贵,姓王。王书记,许大队说,你说的详细点,究竟有什么问题。王支书用手指着一段话,你看,这段说的是我们村的事,不符合事实。

许大队看了一眼,说道,这篇文章是杨记者写的,你们等一下,我去找他。他说的“杨记者”就是杨建军。报社编辑部的人员一般都是身兼二职,在编辑部是编辑,出门采访是记者,所以报社发的也是“记者证”,不是“编辑证”。

过了一会儿,许大队和杨建军一同进了办公室。杨建军听了王支书的话,对王支书身旁的年轻人说,这个事儿可是你们俩说的,你们也带我去了大队部,没找到人。我说的对吧?两个年轻人倒还诚实,一个劲儿点头。王支书说,他们不了解情况,说的不对。我们村早就对小麦浇了春水,怎么能说没浇?其中一个年轻人嗫嚅地说,反正我们家的还没浇。那个王支书一听就急了,就算你们一家没浇,也不能说全村都没浇呀!

说到这儿,王支书不理那两个年轻人了,反过来问杨建军,你写的这篇报道不实,起码是以偏概全,你说怎么办吧?杨建军不慌不忙地问,你说呢?王支书说,我的意见,你们报社要在报纸上发道歉声明。

可能是他们的吵闹声惊动了隔壁办公室的张副总编,他端着茶杯过来了。张副总编原来是农业科的科长,半年以前才提为副总编。见张副总编来了,杨建军就把事情的经过向领导进行了汇报。张副总编听完以后,笑着对那位王支书说,老哥呀,你想让我们在报纸上发道歉声明?王支书说,是的,必须要发,要不对我们影响太不好!

张副总编喝了一口茶水,然后说,小杨,给这几位农民兄弟倒杯水。有茶叶吗?我那有。杨建军说,有。报社办公室都有公用的茶杯和茶叶,主要是给那些来送稿件的通讯员们准备的。张副总编道,来,咱们坐下,一边喝茶一边说。那位王支书喝了几口茶水,口气明显缓和过来。他说,我们也不是诚心跟报社过不去,就是觉得要实事求是,错了就要道歉。张副总编笑了,老哥说得对。但是你想过没有,这件事就算不大符合实际,你们要不说,谁知道?有多少人认真看报纸?这篇报道如果没涉及到你们村,你们会认真看吗?王支书听了,只是沉默,没有言语。

要我看,张副总编继续说,真要在报纸上登了道歉声明,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你说呢,老哥?王支书点了点头,你说的有道理。那,这件事就算了,我们马上回去。张副总编握着王支书的手,用力摇了摇,说道,我们还是要感谢你们,是你们给我们提了醒,采访不能粗枝大叶,不能浅尝辄止。

送走了那三位农民,张副总编把杨建军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小苏,许大队说,要我看,杨建军的副科够呛了。苏丹红撇了下嘴,说道,也未必。这不算什么事吧?许大队提高了声音说,还不算什么事?报道失实,严格来说就是新闻事故,要记过处分的!苏丹红似乎让他的话说动了心,有些自言自语地说,也是,要记过了哪还能提副科。

苏丹红话音刚落,杨建军就回来了。看他的样子,情绪好像不佳。许大队和苏丹红相互对视了一眼,没再说话,埋头编稿子了。

刚才,在张副总编的办公室,杨建军确实挨了几句批评。张副总编说他采访不够扎实,差点给报社造成不好的影响。张副总编告诫他,取得了一点成绩也不要骄傲,要谦虚谨慎,再接再厉,今后不能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其他的倒也没说什么。但就是这几句话,让杨建军的心里不安。首先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副科问题。

杨建军是1979年考上大学的,那年他已经24岁。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分到了这家地区报社,一晃都七年了,如今他已经35岁了。杨建军为啥对那个副科如此上心?一来,无论是学历,能力,还是工作成绩,他都当之无愧;二来,按照有关的政策规定,地区的副科级以上的干部,可以优先分配住房,优先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这第二点尤其重要。

杨建军的妻子倪夏莲和他是同班同学。毕业时,倪夏莲分回了她的家乡,也是全地区最贫困的一个山区县。工作倒还不错,在县委宣传部,就是相隔比较遥远,两口子为了能团聚,经常来回跑。那时也没有私家车,交通也不方便,团聚一次很不容易。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孩子的教育也成了问题。因为贫困山区县的教育水平肯定赶不上省城的教育水平。

为解决夫妻分居问题,杨建军可费了不少劲。前些天,他刚通过同学关系联系好了市里一家单位,对方听说倪夏莲是本科毕业,同意接收,就是那个山区县以“贫困地区需要人才”为借口,卡着不放。但是留了一个“口子”,说是夫妻无论哪一方,有一方是副科级以上的干部可以考虑。

还有一点,因为杨建军只是个普通的编辑,至今还住单身宿舍。如果能提副科,他的住房问题也可以优先解决了。

提了副科有这么多“好处”,杨建军,杨编辑能不上心,能不着急吗?杨建军正在胡思乱想着,忽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是陈总编打来的,让他去一趟。

这次,杨编辑的副科有希望吗?

来源:侯永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