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0多年前,中国报纸传媒兴起,一种叫小小说的文体也随之风靡一时,成为“顶流”。当时报纸的副刊大多都会出现小小说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当然名称不太一致,有的叫一分钟小说,有的叫超短小说,有的叫微型小说,《北京晚报》则取名为“一袋烟小说”,林林总总的说法,意味着一个
【短视频文化现象观察】
作者:王干(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40多年前,中国报纸传媒兴起,一种叫小小说的文体也随之风靡一时,成为“顶流”。当时报纸的副刊大多都会出现小小说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当然名称不太一致,有的叫一分钟小说,有的叫超短小说,有的叫微型小说,《北京晚报》则取名为“一袋烟小说”,林林总总的说法,意味着一个快捷消费文学时代的到来。其实,这种短小篇幅的小说早就有之,中国古代的《世说新语》每一篇只有几百字,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也只有一千多字,海明威的一些短篇小说也非常精短,但那时候并没有把它们从短篇小说的领域单独划分出来。就阅读者的心态而言,读《一件小事》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与后来读小小说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读小小说时的心理预期更为放松、更具消遣性。小小说其实具备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的基本框架和艺术形态,只是因为“取悦”读者,更凝练,也更速成,成为文学的“轻骑兵”。
如今短视频的出现,其迅猛程度超过了当年的小小说,形态上与当年的小小说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作品的篇幅和传播度,尤其是两者都拥有超级的流量域。流量域是现代传媒出现之后产生的一种传播“场”,流行是流量域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而商业效应是流量域的衍生效果。在大众视野中,短视频常常和另一些词联系在一起,比如快餐化和碎片化。从网络用户层面来说,快餐化和碎片化不是新词,早在微信公众号兴起时碎片化阅读就已经被诟病,面对技术的发展,知识分子却也没能提出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碎片化阅读的问题。短视频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用户群体,在短短几年内就在公共层面参与了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背后的主要原因或许更多来自短视频的创作者。短视频的重点并不在于“视频”,而在于“短”。短视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抓取流量,让更多人观看自己的视频,关键的要素是“内容”生产,也就是在几秒钟之间输出的内容要博人眼球,让用户在几乎来不及理性分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关键信息。
相比于传统传播媒介,短视频生产端的另一个特点是“生产权力”的下放。简易便捷的拍摄创作手法,让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了成为“作者”的可能,所见所想所思所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一部手机完成与世界的沟通。因此,短视频的创作者群体更加多元。
短视频的生产和接受都不受地点的限制。创作者可以在任意场景拍摄,而网络用户同样可以在任意场景中选择打开视频平台来消费,当下常见的一些生活场景中,公交车上、地铁上等拥有陌生属性的场所和地域都有短视频的身影。在这些公共空间中,短视频是消磨时间的利器,带来的用户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公共空间的陌生感,这一方面增加了用户需求黏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周围”的消失。失去与空间建立的联系之后,个体的存在被无限地强化。躲进网络世界让个体与外界的隔绝加剧,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孤独感越来越深,这加剧了个体对网络的依赖,于是短视频的社交需求变得更加具体,催生出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模式,这种社交模式同样不需要社会空间的参与。
拍摄实景演出短视频。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和小小说比起来,短视频不只是文学的场景或电影电视的场景,还是一个高度融合和综合的信息超市。之前电影电视的各种类型比如纪录片、故事片、科教片、新闻纪录片、政论片等都在短视频领域得到巨大的发展和繁荣。而且流行的短视频平台几乎都兼具了社交属性与工具属性。人们通过短视频获得更多的资讯和知识,这是短视频的工具属性,而目前的短视频又在工具性方面有了更大的综合性。短视频行业涌入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分享者,相较于之前的网络平台,短视频把所有门类都涵盖进来,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熔炉,它也打破了各个门类和行业之间的壁垒,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农户种植、修驴蹄、英语教学、古诗词赏析等内容,在此之前这些不太可能在同一个平台出现。
随着传播的行业化,自媒体短视频也越来越专业,这也为想进入此领域的自媒体博主带来不低的门槛。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传播环境,短视频催生出更多新兴的行业,如视频剪辑师、文案写作者、内容策划者等,这些职业在传统媒体时代就已经存在,但短视频的出现加速了行业的专业化和量产化。互联网公司、视频审核员、评论审核员、电商平台的背后服务者等是中间端,他们是切实的受益者,享受着短视频带来的流量红利。而短视频受人诟病的地方是其带来的沉迷问题,海量的资讯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把人困在了信息茧房中,在短视频的接受者这里,每个人又成了那个“井底之蛙”,短视频带来的是“井壁”上那些五彩斑斓的裂痕与青苔,实际上很少有人能走出那口井,更遑论看到井之外的天。
短视频的接受者被一条又一条的信息留住,算法不让接受者们产生“厌倦”,你永远在期待下一条视频。一个人的喜好被分析得明明白白,因此,“沉迷”“上瘾”本质上不是短视频的问题,而是所有和互联网有关的行业都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在批评互联网时代信息定向传播造成了信息茧房,其实在农耕时代,信息也是不对称的传播,只不过当时受制于物理空间,一个村子就是一个语言和文字的茧房,在村子里传播的信息都是村茧房的产物,或者是经过村茧房处理的信息,村外的信息接收不到或者被限流。如今短视频构成的一个个信息村,虽然没有空间阻隔,但受限于人们认知结构的狭窄单一,并没有摆脱类似于农耕时代村茧房的制约。
短视频的接受者们要离开信息茧房还有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少医学研究证明,短视频成瘾与用户的一些心理状况息息相关。更容易掉入短视频时间陷阱的,往往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被认可的人,于是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网络世界,这是一个共性的心理状态。要杜绝沉迷上瘾的问题,根本上还是看个人意志力。简单来说,明确每天在现实生活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到达这一目标之后再进入短视频世界,这样既可以减轻长时间刷短视频带来的负罪感,又可以借助海量短视频拓宽视野。碎片化知识摄入虽然不成体系,但是为个体提供了知识的丰富度,短视频为个体打开一扇学习之门。个人完全可以通过兴趣在互联网上学到更为广泛和专业的知识。人们常常苦恼的是面对短视频的信息茧房问题,好像有被技术牵着走的感觉,但我们也要更加明确,技术是为人所用,而不是技术在使用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技术发挥更好的效用。
综合起来看,短视频是时代的产物。只不过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更为复杂,加之不断更新的技术革命,内容生产者很难保证有持续的内容优势,而接受者如果不从内到外寻求改变的话突破信息茧房也很难。接受者也是学习者。短视频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路径,越来越多的内容博主加入短视频中来,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短视频从纵深处开拓了我们的活动空间,我们眼睛的视力不再是一点五,而是一点五的“N次方”,当然我们的心智有没有随之扩容也不好说。浅阅读对心智的影响还有待于时间来验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量域。流量域的变迁,是随着平台的变迁而变迁,从古代的话本书场、戏剧,到现代的报纸、文学、影视,再到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再到今天的短视频,都是流量集中的区域,都是眼球经济的聚集地,滋生出人气、商业、经济、贸易,也涌现出一些代表人物,当然不久又随之烟消云散,新的平台、新的载体、新的传播形态仍会以更新的方式创造新的流量域。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3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