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怕被坑、房企断客源房地产断了 “奶水”,家居业咋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8:30 2

摘要:这两年家居行业算是彻底掉进了寒冬里,不是某一家企业出问题,而是整个行业被好几重压力死死裹住——房地产下行断了需求的源头,老掉牙的运营模式留不住客户,消费者的信任更是碎得捡不起来。

这两年家居行业算是彻底掉进了寒冬里,不是某一家企业出问题,而是整个行业被好几重压力死死裹住——房地产下行断了需求的源头,老掉牙的运营模式留不住客户,消费者的信任更是碎得捡不起来。

就连带头搞转型的居然之家老板汪林朋,最后也没能扛过这场危机。要搞懂家居行业为啥难成这样,得从三个关键点慢慢说。

家居行业能跌到今天这个份上,最直接的原因其实大家都清楚——房地产撑不住了。2023年全国新房竣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都跌了两位数,新房少了,买家居的首单需求自然跟着降。原本还指望存量房能补点缺口,结果大家对经济预期没底,装修要么往后拖,要么直接砍预算,存量房的消费信心根本没释放出来。

要知道,买房、装修、买家具从来都是连在一起的事。现在房地产卖不动,新建住宅少了,家装需求跟着缩水,家具卖场的客流量和销售额肯定往下掉。

二手房的装修需求本来就有限,再加上年轻人现在更倾向轻装修、少买家具,家居行业在需求侧直接被多重挤压,整个销售链条都断了。

除了需求少,行业自身的运营模式也老得跟不上趟。传统家居卖场大多是单品类分开经营,没有整体解决方案,也没什么优质服务,消费者逛半天累得慌,还很难找到合适的搭配。

现在的年轻消费者跟老一辈不一样,更怕麻烦、没耐心,就想要一站式、个性化、智能化的购物体验,传统卖场根本满足不了。客户留不住,市场份额就被新兴渠道一点点抢走。

更要命的是消费者的信任问题。现在提到装修,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怕被坑——装修行业不少人都是“杀猪”模式,能坑一笔是一笔。网上全是装修避雷的视频,内容大多是价格不透明、设计和施工质量差、频繁延期还超预算,搞得消费者一提装修就犯怵,根本不敢轻易下单。

为了抢有限的客户,家装企业只能花大价钱买流量,营销成本涨得飞快,实际利润却越来越薄,运营压力越来越大。还有些企业之前盲目扩张,现在市场变了,资金链说断就断,陷入“开店多、赚钱少”的怪圈里,日子更不好过。

其实行业里不是没人想破局,汪林朋就试过。2024年初,他在一场行业论坛的视频里,语气平静却把问题说得很透——家装行业全靠预售撑着,客户的装修款、欠材料商的货款、拖施工队的工资,凑在一起维持现金流。按这情况,一旦楼市下行,资金链肯定爆雷。

汪林朋能说出这话,说明他早看清了行业的问题。过去几年,他带着居然之家做了不少改革。供应链层面,居然之家开始加强对供应商资质和价格体系的审核,想建个更规范的后台管理体系;还在多个省市跟地方政府签战略合作协议,盼着借助政策推动家装行业规范化。

商业模式上,居然之家也想跳出“只靠卖场租金和品牌返点”的老框架,往数字化转型。2024年之后,更是加速引入AI、大数据这些新技术,比如开发AI设计助手提升用户装修前的体验,搭建能整合采购、设计、交付的数字中台系统。同时还试着搞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想提升用户全流程的体验。

2024年12月9日,居然之家还发了公告,把公司名从“居然之家新零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成“居然智家新零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也改成“居然智家”,说要强化智能家居平台型企业的定位,突出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方向。

可这些看起来积极的尝试,现实里却没达到效果。居然之家想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但家居行业跟房地产绑得太紧,整个行业的基本盘在那摆着,转型空间特别有限。

新房销量锐减,上游没“水”了,中下游再怎么搞数字化,该来的客户还是不会来。而且执行层面也有问题,很多改革措施没见成效,一些AI工具还停留在“噱头”阶段,转化率很低;线上布局也没形成闭环,直播带货投了不少钱,可用户体验、退换货、配送成本这些问题始终没解决。

今年3月份的新春座谈会上,汪林朋还谈笑风生,甚至说要活到120到150岁,否认跑路传言说自己没想退。

可企业内部的成本压力加上外部市场低迷,最后还是把他推到了困局里。改革还在路上,却没足够时间等结果,人就已经不在了。

这时候有人会问,为啥许家印没走向绝路,家居行业的老板们却接连陷入绝境?难道真像外界说的“欠得多反而成大爷”?其实核心是家居行业跟房地产的捆绑方式不一样,整个系统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谁先扛不住。

许家印代表的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连着金融、土地、债务,是房地产盘子里的关键部分,背后有银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还有几十个待交楼的城市旧改项目。

他一旦倒下,太多人受影响,根本没人敢让他轻易“倒”。可汪林朋这样的家居老板,撑起的企业和产业链都属于房地产的“边角料”,一旦出事,没人会出面协调,更没人兜底——要保也是先保房地产,哪轮得到家居行业?只能自己扛。

而且债务性质也不一样。许家印欠的是机构的钱,能协商展期、打折,实在不行就拖着,大不了晚交楼;可家居公司欠的是上下游供应商的货款、工人的工资、加盟商的押金还有客户的预付款,这些人都是经常被拖欠薪资的,维权经验丰富,没人会干预,这些钱一天不结,就有人活不下去。

更深层的还有人设崩塌的冲击。许家印被骂了3年,早成了“金融难民”的代名词,没人指望能从他那要回钱;可汪林朋在多数人眼里是“改革派实干家”,讲数字化、谈智能家居、搞产业升级,死前9天还在行业大会上演讲,一直是那个让人相信传统行业能转型的人。汪林朋是典型的旧式企业家,能扛亏损、能接受转型失败,却可能扛不住信任破产和价值被否定,这才是最致命的。

汪林朋的悲剧不只是他个人的,更象征着家居行业20年辉煌后的结局。他试着用数字化清洗行业的混乱,用AI和供应链透明化对抗体制惯性,可这些改革最终没在现实里扎根,随着他的离开戛然而止。

这不禁让人疑问:家居行业的AI转型是不是本来就注定烂尾?换个人来做能不能成?还是说这根本不是个人能决定的,而是整个行业在大周期里的死局?

曾经的家居大佬,就像《红楼梦》里说的“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坐享过万丈红尘的富贵荣华,如今却纷纷倒在自己亲手搭建的“宫殿”下。盛极必衰从来都是规律,家居行业跌下神坛,可它也曾有过繁华热闹的时候。只是没人知道,下一个被命运安排的会是哪个行业,又会是哪位曾经的“大佬”。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