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胶片相机时代,按下快门的那一刻,照片的最终效果就已确定。而到了数码时代,拍摄后不仅能轻松调整亮度、修改色调,裁剪操作也变得十分便捷。尽管如此,即便在如今的数码时代,依然存在拍摄后无法挽回的情况,下面分享几点技巧帮你更好的构思。
在胶片相机时代,按下快门的那一刻,照片的最终效果就已确定。而到了数码时代,拍摄后不仅能轻松调整亮度、修改色调,裁剪操作也变得十分便捷。尽管如此,即便在如今的数码时代,依然存在拍摄后无法挽回的情况,下面分享几点技巧帮你更好的构思。
一张照片的完成,要经历多个流程。以下为大家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流程:
.判断现场光线
.寻找拍摄主体
.曝光(光圈、快门速度、亮度)
.ISO 设定与高感光度噪点
.构图(拍摄后的裁剪)
.白平衡
.滤镜使用
.明暗控制
.对焦与防止相机抖动
涉及的环节还真不少吧?接下来,我们会按不同项目,为大家讲解在拍摄时和拍摄后的不同思路。
若想呈现出优美的色彩,光线的照射方向是关键!关于光线状况,后期处理很难进行弥补,必须准确判断光线后再拍摄。另外,拍摄时还要确定好拍摄目标。要留意周围环境,练就发现拍摄主体的 “慧眼”,即便面对微小的事物,也能将其捕捉到。
【照片 1】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100-400mm F4.5-5.6 GM OSS
■ 拍摄环境:焦距 102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11、1/60 秒、-0.5EV),ISO40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采用左侧斜前方的侧光至半逆光拍摄。光线方向适宜,既生动展现出红叶的鲜艳色彩,又将倒映在水面上蓝天的纯净蓝色完美呈现。光影为风光增添了层次感,是不是很有效果呢?
【照片 2】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100-400mm F4.5-5.6 GM OSS
■ 拍摄环境:焦距 400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8、1/1000 秒、-0.5EV),ISO40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这张则是正面顺光拍摄的失败案例。红叶的颜色显得十分暗淡,仿佛褪去了色彩。由于没有光影的衬托,画面显得平淡,毫无层次感可言。即便在后期处理中提高饱和度和对比度,也难以消除这种不尽如人意的视觉效果。
【照片 3】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70-200mm F4 Macro G OSS II
■ 拍摄环境:焦距 200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4、1/125 秒、+0.5EV),ISO20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拍摄时融入了水面倒映的天空与树木色彩,并采用低角度拍摄。拍摄主体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大家在寻找拍摄主体时,既要放眼整体环境,也要关注局部细节。
即便如今图像处理软件已十分先进,但通过光圈控制景深、借助快门速度表现动态效果,这些操作在拍摄后仍难以更改,必须在拍摄时就确定好。至于亮度(曝光补偿),则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部分调整在拍摄后也能完成。
1. 通过光圈改变景深《仅拍摄时可操作,拍摄后无法实现》
【照片 4】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Ⅲ + FE 24-70mm F2.8 GM
■ 拍摄环境:焦距 40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2.8、1/200 秒、-0.5EV),ISO40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照片 5】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Ⅲ + FE 24-70mm F2.8 GM
■ 拍摄环境:焦距 41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5.6、1/30 秒、-0.5EV),ISO40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照片 4】和【照片 5】的区别在于光圈大小。这两张照片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呈现效果的方式不同。是要将背景大幅虚化,还是要保留场景氛围,会影响光圈 F 值的选择。拍摄时要先思考好想要呈现的效果,再设定光圈,因为拍摄后无法更改光圈参数。如果不确定,建议尝试多种光圈设置进行拍摄。
2. 通过快门速度改变画面效果《仅拍摄时可操作,拍摄后无法实现》
【照片 6】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Ⅳ + FE 24-105mm F4 G OSS
■ 拍摄环境:焦距 37mm,手动模式(F5.6、1/15 秒),ISO125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照片 7】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Ⅳ + FE 24-105mm F4 G OSS
■ 拍摄环境:焦距 37mm,手动模式(F8、0.5 秒),ISO32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照片 6】是失败案例,水流的呈现效果不伦不类,给人杂乱的感觉。【照片 7】则是经过调整,确保采用低速快门拍摄的效果。对于快门速度,拍摄时若设置不当,后期处理也难以修正,所以一定要确定好想要的快门速度再进行拍摄。
3. 调整亮度(曝光补偿)《拍摄后可操作》
【照片 8】原图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Ⅲ + FE 100-400mm F4.5-5.6 GM OSS
■ 拍摄环境:焦距 400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16、1/250 秒、-4EV),ISO10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照片 9】RAW 格式后期处理时,在原图基础上增加 1.7EV 曝光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Ⅲ + FE 100-400mm F4.5-5.6 GM OSS
■ 拍摄环境:焦距 400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16、1/250 秒、-4EV),ISO10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照片 8】是为了突出局部光点,特意大幅降低曝光拍摄的,但结果还是过于昏暗。当时本想重新拍摄,可现场光线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于是在后期中按照【照片 9】的效果进行后期处理,调亮了画面。若想在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时,尽量避免图像质量受损,相比 JPG 格式,采用 RAW 格式拍摄会更有优势。
ISO 设置还与快门速度控制有关,要根据拍摄场景调整 ISO,以获得合适的快门速度。虽然提高 ISO 容易产生噪点,但如今的 RAW 格式后期处理软件中,基于 AI 技术的降噪功能不断升级,建议大家充分利用这一功能。不过,要使用该功能,拍摄时需选择 RAW 格式,而非 JPG 格式。
【照片 10】原图
■ 拍摄器材:索尼 α7Ⅳ + FE 24-105mm F4 G OSS
■ 拍摄环境:焦距 105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4、1/30 秒、-0.5EV),ISO12800,日光
【照片 11】RAW 格式后期处理时进行降噪
■ 拍摄器材:索尼 α7Ⅳ + FE 24-105mm F4 G OSS
■ 拍摄环境:焦距 105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4、1/30 秒、-0.5EV),ISO12800,日光
这张照片是在船上拍摄的,因此不得不将 ISO 调得很高。大家可以看到,【照片 10】原图的噪点十分明显。于是,在 Lightroom 软件中进行了 AI 降噪处理,得到了【照片 11】。很明显,处理后的照片噪点大幅减少(建议放大查看)。
构图方面,有些调整在拍摄后可以完成,有些则只能在拍摄时确定。
若拍摄时选择 RAW 格式,后期处理时可在不损失画质的前提下调整白平衡。如果时间充裕,在拍摄现场就能精准设置白平衡当然最好;但在早晚光线变化快、场景情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与其在现场仓促决定白平衡,不如交给后期处理,这样效果会更好。
【照片 12】原图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20-70mm F4 G
■ 拍摄环境:焦距 32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16、2 秒),ISO80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照片 13】RAW 格式后期处理时,将白平衡调整为阴天模式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20-70mm F4 G
■ 拍摄环境:焦距 32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16、2 秒),ISO80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这张照片拍摄于清晨。后期查看【照片 12】原图时,发现拍摄时未注意到的蓝色调,使得红叶的色彩显得不够鲜亮。于是,在后期处理中调整了白平衡,得到了【照片 13】。
七、PL 滤镜(偏振镜)的效果《仅拍摄时可操作,拍摄后无法实现》PL 滤镜(偏振镜)在风光摄影中应用广泛,但如果不能正确调整其效果再使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有些朋友会忘记转动滤镜的调节环,然而,滤镜效果在后期图像调整中无法弥补,所以拍摄时一定要仔细调整好。如果对调整效果没有把握,建议尝试不同效果拍摄,以备选择。
【照片 14】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28-70mm F2 GM
■ 拍摄环境:焦距 30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5.6、1/30 秒),ISO20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首先,将 PL 滤镜的消光效果调至最大后拍摄。虽然绿叶的色彩呈现得很干净,但与肉眼看到的效果存在差异。
【照片 15】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28-70mm F2 GM
■ 拍摄环境:焦距 30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5.6、1/20 秒、+0.5EV),ISO20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
之后,我们将 PL 滤镜的效果调至最弱,此时天空的蓝色完美呈现出来,得到了符合预期的画面效果。
对于早晚光线对比度大的风光场景,拍摄时必须深思熟虑后再按下快门。如果拍摄的照片已经出现过曝(白边)或欠曝(黑块)问题,即便后续用 RAW 格式进行后期处理,也难以修复。即便没有出现明显的过曝或欠曝,若拍摄时亮度刚好处于过曝或欠曝的临界值,后期处理时也容易产生噪点,难以呈现出精美的照片效果。如果拍摄时就计划采用 RAW 格式进行后期处理,那么在设置曝光参数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当场景光线对比度过大时,可以使用渐变 ND 滤镜(中灰渐变滤镜),在拍摄现场先对亮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样后期处理时也能更轻松地打造出精美的照片。
【照片 16】未使用渐变 ND 滤镜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24-105mm F4 G OSS
■ 拍摄环境:焦距 46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16、1/200 秒、-0.5EV),ISO400,日光
当时为了避免画面显得过于昏暗,确定了这样的曝光参数,但天空部分却出现了严重的过曝。即便在后期处理中努力调整,也无法还原肉眼所看到的优美风光。
【照片 17】原图(使用渐变 ND 滤镜)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20-70mm F4 G
■ 拍摄环境:焦距 32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16、2 秒),ISO800,日光,渐变 ND 滤镜(中灰渐变滤镜)
【照片 18】进一步通过 RAW 格式后期处理调整明暗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20-70mm F4 G
■ 拍摄环境:焦距 32mm,光圈优先自动曝光(F16、2 秒),ISO800,日光,渐变 ND 滤镜(中灰渐变滤镜)
因此,我们使用了渐变 ND 滤镜,在拍摄阶段就对画面的亮度对比进行了调整。后续又通过后期处理,提亮了波斯菊阴影部分的亮度,同时压低了太阳高光部分的亮度,呈现出接近肉眼所见的画面效果。
最后,来谈谈照片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两点:对焦和相机抖动。无论一张照片的其他方面多么出色,如果对焦不准或出现相机抖动(刻意追求虚化或动态模糊效果的情况除外),它都会被视为失败作品。如果感觉拍摄场景对焦点或相机稳定性要求较高,一定要养成放大查看回放图像的习惯,确认照片是否拍摄清晰。要是拍摄时没有发现问题,后期才察觉到对焦或抖动问题,往往很难进行修正。
【照片 19】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 拍摄环境:焦距 188mm,手动模式(F13、4 秒),ISO25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ND 滤镜(中灰滤镜)
这张照片采用超慢快门拍摄,但由于当时风力较大,且使用了长焦镜头,多次拍摄都出现了相机抖动的情况。将照片放在电脑屏幕等设备上放大查看,就能清晰地发现相机抖动的问题。不过,这种问题在拍摄时很容易被忽略,大家一定要多加留意。
【照片 20】
■ 拍摄器材:索尼 α7RⅤ + 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 拍摄环境:焦距 200mm,手动模式(F16、1/4 秒),ISO250,日光,CPL 滤镜(偏振镜)、ND 滤镜(中灰滤镜)
由于风力始终较大,我们放弃了超慢快门的拍摄思路,将快门速度设置为 1/4 秒。放大查看这张照片,就能发现画面没有出现相机抖动的情况。
本次为大家讲解了拍摄时 “必须认真考虑的内容”、“拍摄后再处理也可以的内容”,以及 “需要结合拍摄时与拍摄后共同考虑的内容”,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所收获呢?
来源:互通lightroom教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