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皇后吕雉(称制):前188年-前180年。其间扶持的两位刘姓皇帝分别是刘恭和刘弘。
汉朝历代君主如下:
西汉
1. 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
2. 孝惠皇帝刘盈:前195年-前188年在位。
3. 高皇后吕雉(称制):前188年-前180年。其间扶持的两位刘姓皇帝分别是刘恭和刘弘。
4.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在位。
5. 孝景皇帝刘启:前157年-前141年在位。
6.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41年-前87年在位。
7. 孝昭皇帝刘弗陵:前87年-前74年在位。
8. 废帝刘贺:前74年在位27天。
9.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前74年-前48年在位。
10. 高宗孝元皇帝刘奭:前48年-前33年在位。
11. 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前33年-前7年在位。
12. 孝哀皇帝刘欣:前7年-前1年在位。
13. 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前1年-公元6年在位。
14. 孺子刘婴(王莽摄政):公元6年-公元8年,仅为皇太子,未称帝。
两汉之交割据政权君主
1. 淮阳武顺王刘玄:年号更始,23年-25年在位。
2. 刘圣:23年在位。
3. 王昌:24年在位。
4. 刘永:25年-27年在位。
5. 刘盆子:年号建世,25年-27年在位。
6. 卢芳:25年-37年在位。
东汉
1.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25年-57年在位。
2. 显宗孝明皇帝刘庄:57年-75年在位。
3. 肃宗孝章皇帝刘炟:75年-88年在位。
4. 孝和皇帝刘肇:88年-106年在位。
5. 孝殇皇帝刘隆:106年在位220天。
6. 孝安皇帝刘祜:106年-125年在位。
7. 少帝刘懿:125年在位206天。
8. 孝顺皇帝刘保:125年-144年在位。
9. 孝冲皇帝刘炳:144年-145年在位148天。
10. 孝质皇帝刘缵:145年-146年在位。
11. 孝桓皇帝刘志:146年-168年在位。
12. 孝灵皇帝刘宏:168年-189年在位。
13. 少帝刘辩:189年在位136天。
14. 孝献皇帝刘协:189年-220年在位。
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政治方面
- 儒生政治兴起:刘奭即位后全面施行儒生政治,重用萧望之、周堪、刘向等名儒,将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等经学之士任命为宰相,儒家思想正式被奉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 宦官专权开始: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宦官与外戚史高勾结,陷害萧望之等儒臣。弘恭死后,石显继任中书令,元帝将朝政委托给他,致使石显威权日盛,纲纪紊乱,吏治腐败。
- 改革陵制:永光四年(前40年),汉元帝下令西汉帝王诸陵依其地界分属三辅管理,此前诸陵总属太常管理。又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诏令不要重新建立县邑和迁徙国民,结束了西汉帝陵设置陵邑的制度。
军事方面
- 陈汤平灭郅支: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与部将陈汤对北匈奴郅支单于发动攻击,获得大胜,消灭了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使汉朝的威望在西域达到鼎盛,此后近40年,西域维持着和平状态,丝绸之路也畅通无阻。
外交方面
- 昭君出塞: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朝汉,并表示愿娶汉女为阏氏。元帝以宫女王昭君配他为妻,昭君出塞后,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经济方面
- 节俭救灾:刘奭刚即位就面临严峻的天灾,大水导致粮食绝收,饥荒爆发,还发生了传染病。他命令太官减少饭菜供应,乐府裁剪演员数量,御马监裁剪马匹数量,节省开支用于救灾,并让边境各郡挤出两万斛粮食接济受灾的南匈奴。
文化方面
- 推动乐府发展:汉元帝对乐府进行了改革和扩充,使乐府在收集、整理和创作民间歌谣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1. 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前33年-前7年,其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汉成帝刘骜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政治方面
- 外戚势力崛起:刘骜即位后,其母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王氏家族势力逐渐崛起。太后的兄弟王凤等五人同日封侯,史称“五侯”,王氏一门权倾朝野,为后来王莽篡汉埋下了伏笔。
- 丞相制度改革:绥和元年(前8年),汉成帝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与大司马、丞相并列为三公,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对朝政的控制。
经济方面
- 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大族大量兼并土地,众多农民沦为流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缓解矛盾,汉成帝曾颁布限田令,但因遭到贵族官僚的抵制,未能有效实施。
军事方面
- 击灭夜郎:河平二年(前27年),牂柯太守陈立率兵深入夜郎,斩杀其王兴,平定了夜郎地区的叛乱,使汉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得到巩固。
文化方面
- 《汉书》编撰:在刘骜的支持下,史学家班彪、班固父子开始编撰《汉书》。这部史书对西汉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记载,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生活方面
- 宠爱赵氏姐妹:刘骜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荒于酒色。赵氏姐妹恃宠而骄,在后宫飞扬跋扈,致使后宫秩序混乱,也影响了朝政。
自然灾害方面
- 多次发生灾荒:刘骜在位期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河患、地震等。鸿嘉四年(前17年),黄河在馆陶及东郡金堤决口,泛滥成灾,给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汉成帝刘骜的死亡存在多种说法:
- 正史记载简略:《汉书·成帝纪》仅记载刘骜于绥和元年(公元前7年)病逝于长安未央宫,未明确死因。
- 纵欲过度与春药致死:《赵飞燕外传》等记载,刘骜宠幸赵合德,身体衰败后靠服用春药维持,因一次服下七颗春药,第二天精尽人亡。《汉书·外戚传》描述刘骜死时“帝素强,无疾病……晨,傅裤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后世史家多认为他是服春药过量,精血耗尽而死。
- 中风说:有说法认为刘骜因酒色过度患上中风,不久暴毙在未央宫中。不过这一说法多被认为是《汉书》为帝王避讳,真实原因可能还是与服用春药及纵欲有关。
- 其他猜测:野史有赵合德下毒灭口的说法,称赵氏姐妹怕失势而毒死刘骜。还有出土竹简提出蹴鞠运动猝死的新说,但无更多佐证。也有观点认为可能是王氏家族为扶植新帝而暗杀刘骜,但同样缺乏确凿证据。
由于历史久远,且相关记载存在多种版本和不确定性,汉成帝刘骜的真实死因难以确切定论。
汉哀帝刘欣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政治方面
- 抑制外戚势力:刘欣即位之初,试图抑制王氏外戚势力。他提拔师丹、傅喜等大臣,对王莽等王氏家族成员进行打压,将王莽免职,遣回封地。
- 推行限田限奴令:为缓解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师丹等人提出限田、限奴婢的建议,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等占有土地和奴婢的数量上限。但因贵族官僚反对,该政策未能有效实施。
经济方面
- 改革币制:为解决财政困难和抑制通货膨胀,刘欣进行币制改革,铸造新的货币“小泉直一”等。但改革缺乏周全考虑,导致市场混乱,经济秩序进一步恶化。
社会方面
- 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社会动荡不安,起义频繁发生。如山东、河南等地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
文化方面
- 提倡经学:刘欣大力提倡经学,在长安建立太学,培养了大批经学人才。各地学者纷纷著书立说,经学研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外交方面
- 匈奴来朝:建平四年(前3年),匈奴单于上书请求来朝。刘欣起初因生病等原因想拒绝,后在大臣的劝说下同意。匈奴单于来朝,维持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巩固了汉朝在边疆地区的统治。
个人生活方面
- 断袖之癖:刘欣宠爱男宠董贤,对其极为宠幸,甚至出现“断袖”之举。他还给予董贤大量财富和权力,封其为高安侯,甚至想效仿尧舜禅让,将皇位让给董贤,引起朝廷上下不满。
附词源解释:“断袖之癖”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男子之间的同性恋行为,其详细含义如下:
来源与典故
该成语出自《汉书·董贤传》。西汉时期,汉哀帝刘欣宠爱男宠董贤。一天,哀帝和董贤一同午睡,哀帝醒来时发现衣袖被董贤压住,他为了不吵醒董贤,竟用剑割断了自己的衣袖。由此,“断袖”便成为了同性恋的代名词,“断袖之癖”也用来指代男子的同性恋倾向。
“断袖之癖”这一典故在后世文学作品和文化语境中被广泛引用,成为了中国古代同性恋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同性恋现象的某种认知和记载,也从侧面展现了古代社会文化在性取向方面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过,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仍处于边缘地位,与主流的异性恋观念并存。
汉哀帝驾崩后,董贤失去靠山,被王莽以太皇太后王政君之名罢官。他因害怕不得善终,与妻子一同自杀身亡。其全部财产被官府没收,价值四十三亿钱。董贤的家人也被迁徙到合浦居住。此外,凡是之前举荐过董贤的官员也一律被免职。
汉平帝刘衎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政治方面
- 王莽专权:刘衎即位时年仅9岁,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掌握实权。王莽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排除异己,安插亲信,逐渐将朝政大权集于一身。
- 加九锡: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被加九锡,这是一种特殊的礼遇,标志着他的权力和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其日后篡汉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
- 改革币制:王莽以“奉天法古”为名进行币制改革,铸造了多种新的货币,如“小泉直一”“大泉五十”等。但改革过于频繁且缺乏合理性,导致市场混乱,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文化方面
- 建立明堂、辟雍: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长安建立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以宣扬儒家文化和传统礼仪制度,同时也借此彰显自己的功绩和威望。
- 征集图书:朝廷广泛征集天下各类图书,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对文化典籍的保存和整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社会方面
- 灾害与救济:刘衎在位期间,自然灾害频发,如旱灾、蝗灾等。朝廷采取了一些救济措施,如开仓放粮、减免赋税等,但由于王莽专权,这些措施往往难以有效实施,百姓生活依然困苦。
外交方面
- 四夷来朝:在王莽的主持下,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使得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来朝贡,如匈奴、高句丽等,暂时维持了边境的稳定。但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宫廷生活方面
- 选立皇后: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将自己的女儿立为汉平帝的皇后,进一步加强了自己与皇室的联系,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14. 孺子刘婴(王莽摄政):公元6年-公元8年,仅为皇太子,未称帝,其间的主要历史事件孺子刘婴在位期间(公元6年-公元8年),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 王莽居摄:公元6年,汉平帝病逝,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王莽自称“摄皇帝”,代行皇帝职权,改年号为“居摄”。
- 刘崇起兵:居摄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众侯刘崇与封国的国相张绍谋划反对王莽,率百余人进攻宛城,未能入城而失败。
- 群臣劝进:刘崇造反失败后,群臣认为刘崇等敢于谋逆是因为王莽权力太轻,应赋予他更尊贵的地位和权力。五月,太后下诏,王莽朝见太后时自称“假皇帝”。
- 王莽称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梓潼人哀章伪造符书,称王莽为真命天子。王莽利用“符瑞”,废皇太子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
王莽的成长经历如下:
早年经历
王莽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氏家族在元帝、成帝时期极为显赫,但王莽父亲王曼、兄长王永早死,未曾封侯,王莽独孤贫。他拜沛郡人陈参为师,学习《礼记》,结交贤士,服侍老母、寡嫂,抚育侄儿,孝敬族内叔伯尊长,声名远播。
早期为官
- 初入仕途: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莽的大伯父大将军王凤病重,临终前将王莽托付给王政君和成帝,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
- 封侯受赏: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新都侯,后升为骑都尉兼光禄大夫加侍中。他广施恩惠,结交宾客,招徕贤士,名声超过叔伯。
- 出任大司马: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大司马王根请求辞官,王莽揭露表兄淳于长的罪行,获得忠义正直的称赞,王根推荐王莽接任大司马一职。
免官就国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哀帝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姬家族得势,王莽辞官。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王莽被免官回封地。在封地,王莽次子王获杀死婢女,王莽令其自杀。
渐握大权
- 回朝辅政: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出现日食,王莽被召回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王莽禀明王政君收缴董贤印信,董贤自杀。王政君任命王莽为大司马,迎立中山王刘衎为帝,即汉平帝。
- 结党排异:王莽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提拔依附他的官员,诛灭反对他的人,如罗织罪名免职、流放外戚家族及政见不合的大臣,还挟制王政君让其弟王立离开都城。
- 笼络人心: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接受太傅和安汉公的封号,假意推辞封地和赏赐,推行施恩布德政策。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女儿王氏被立为汉平帝皇后,王莽称“宰衡”。元始五年(公元5年),朝廷加赐王莽“九锡”,王莽基本成为朝廷掌权者。
篡汉改新
元始五年十二月,汉平帝病,有说法称是王莽下毒。汉平帝死后,王莽借口“兄弟不得相为后”,选择汉宣帝玄孙、年仅2岁的刘婴。居摄元年(公元6年)三月,王莽拥立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废皇太子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
托古改制
王莽称帝后进行托古改制,包括经济上的王田私属制、五均赊贷法、币制改革,政治上的列土分封、官制改革,民族方面更改匈奴单于名称等,但改制激化了社会矛盾。
新朝灭亡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赤眉等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王莽称帝后进行托古改制的各项措施如下:
政治方面
- 官制改革:设置“四辅”“三公”“四将”等十一公。依据《周礼》调整官府机构,改变职官名称,如大司农改为羲和等,还设置了大司马司允等孤卿。地方上,郡太守改称太尹,都尉改称太尉等。
- 爵制改革: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规定诸侯为王者改称公,四夷僭号称王者改称侯。
- 俸禄改革:更改俸禄等级名称,如百石级叫庶士,三百石级叫下士等,不同等级官员使用的车马、礼服等有明确规定。
- 行政区划改革:依据《尧典》将十三州改为十二州。频繁更改地名,把长安郊区划分为六乡,三辅地区划分为六尉郡等,大的郡分为五个郡,一郡改名甚至达五次。
经济方面
- “王田”“私属”制:规定天下田为“王田”,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900亩,需分多余土地给他人;无地者按夫妇授田百亩制分配。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
- “五均”“赊贷”制:在长安、洛阳等6大城市设五均官,市令或市长改称五均司市师,郡县设司市。交易官负责平均物价,钱府官负责收税和办理借贷。贫民祭祀丧葬可向钱府借钱,不收利息;经营产业借钱,每年利息不超纯利十分之一。
- “六筦”制:由官府统制筹钱,专卖盐、酒和铁器,征收山林湖沼生产税,加上“五均赊贷”。为保证法令推行,动用严刑峻法。
- 币制改革:居摄二年,增发“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等货币,禁止列侯以下携带黄金。始建国元年,废弃部分货币,增发“小泉直一”。始建国二年,推行宝货制,货币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天凤元年,改用“货泉”和“货布”,后废除“大泉五十”。
- 度量衡改革:居摄三年,改漏刻一百刻为一百二十刻。始建国元年,做新嘉量以统一容积。
文化方面
- 音乐:天凤六年,初献新乐于明堂、太庙。
- 历法:天凤元年,命令天下小学将戊子日替代甲子日作六十日之首。天凤六年,令太史推演三万六千年历法,每六年更改一次年号。
- 教育:大力推广儒家经典,设立学校,选拔人才。
后世对王莽的评价褒贬不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负面评价
- 篡汉自立的奸雄:许多人认为王莽通过篡位夺取西汉政权,这种行为被视为不忠不义,违背了传统的君臣伦理。如班固在《汉书》中,将王莽描述为一个虚伪、奸诈的野心家,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择手段。
- 改制失败的昏君:王莽推行的一系列托古改制措施,在实践中引发了诸多问题,导致社会经济混乱,百姓生活困苦。例如,频繁的币制改革使得货币体系崩溃,商业活动受到严重阻碍;“王田制”试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由于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反而扰乱了土地市场,加剧了社会矛盾。
- 倒行逆施的暴君:王莽改制过程中,用法苛刻,以严刑峻法来推行改革措施,导致民怨沸腾。同时,他穷兵黩武,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新朝迅速灭亡。
正面评价
- 理想主义的改革家:有观点认为王莽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社会抱负的改革家。他试图通过托古改制来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其出发点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尽管改革最终失败,但他的尝试和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 重视民生的君主:王莽推行的一些政策,如“五均赊贷”和“六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这些政策试图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调节市场,抑制富商大贾的兼并行为,为百姓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此外,还有人从其个人才能角度,认为他早期在政治上展现出了一定的能力和手腕,才得以逐步掌握大权;在文化方面,他对儒家经典的推崇和推广,也对当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未完待续……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