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莲社图记》创作于1530年,彼时文徵明61岁,正值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件纸本册页,纵25.5厘米,横9.8厘米,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其上钤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停云”等,还有1955年溥儒的题跋,盛赞此作为“公书中之上驷也”。
在书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文徵明的小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他的小楷作品《莲社图记》,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
《莲社图记》创作于1530年,彼时文徵明61岁,正值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件纸本册页,纵25.5厘米,横9.8厘米,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其上钤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停云”等,还有1955年溥儒的题跋,盛赞此作为“公书中之上驷也”。
作品内容源自东晋佛教史上的一件盛事——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召集十八高贤共结白莲社。这一题材自唐代起,便成为文人书画创作的重要母题,北宋李公麟的《莲社十八贤图卷》以及元代赵孟頫的同题作品,都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徵明书写的是李公麟之弟李冲元所作的《莲社图记》文本,以书法的形式将这段佛教故事生动呈现,实现了“以书题画”,体现了明代吴门书派“诗书画一体”的艺术追求 。
从笔法上看,文徵明对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笔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借鉴,同时融入了虞世南、褚遂良书法的秀劲特点 。他的横画,起笔沉稳有力,行笔轻盈流畅,收笔微微一顿,富有韵味;竖画挺拔刚劲,撇捺舒展自如 ,刚劲中融入秀美,姿态优美且富有生机。每一个笔画都瘦劲有力、光润饱满,看似精心布置,却又不失灵动之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巧妙地将隶书笔意融入小楷之中,在“之”“不”等字的书写中,那微微上扬的波磔清晰可见 ,为字体增添了古朴韵味,又与小楷的灵动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在结体方面,《莲社图记》精密而宽绰有致。每个字的笔画、结构都经过精心构思,却毫无局促之感。如“贤”字,上半部分的“臣”和“又”相互呼应、紧密结合,下半部分的“贝”稳稳托住整个字,使重心稳固 ;“社”字左右结构处理巧妙,左边“礻”旁笔画简洁、位置略高,右边“土”字笔画稍重、位置稍低,相互协调,形成平衡之美 。而在“莲”“池”等上下结构的字中,文徵明通过巧妙安排笔画的疏密和长短,让上下部分开合有度,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 ,展现出独特的节奏感。
整体的章法布局上,《莲社图记》采用“纵有行横有列”的经典布局。字距与行距的处理恰到好处,行间距离稍宽,营造出通透空灵的意境,符合文徵明“小字贵开阔,一如大字体段”的美学主张 。字与字之间虽不连笔,但通过“笔断意连”形成自然流畅的行气,如“滔滔”二字的连续三点水,提按节奏自然,如同呼吸一般。字在方格中略偏左上,下部留白,暗合“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经典构图法则,使整幅作品在严谨规整中又富有变化。
文徵明的小楷《莲社图记》,以其精妙的笔法、严谨而宽绰的结体以及和谐优美的章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展现了文徵明深厚的书法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我们透过书法,感受到了东晋莲社故事背后的佛教文化底蕴和文人精神内涵 。无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艺术研究者,都能从这件作品中汲取无尽的养分,获得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启迪。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