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破万!高校艾滋病例飙升,同性传播占8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7:22 1

摘要:九月开学,校园里满是搬行李、认同学的热闹劲儿。好多学生第一次离开家,眼里全是对新生活的期待。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份热闹背后藏着个扎心的事儿——这几年,感染艾滋病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到13岁的孩子中招。不少家长觉得“这事儿离我家孩子远”,学校的性教育也常跟不上

九月开学,校园里满是搬行李、认同学的热闹劲儿。好多学生第一次离开家,眼里全是对新生活的期待。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份热闹背后藏着个扎心的事儿——这几年,感染艾滋病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到13岁的孩子中招。不少家长觉得“这事儿离我家孩子远”,学校的性教育也常跟不上。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唠唠,开学季为啥要把防艾当回事,咋做才能护着孩子的青春。

《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里有组数据,看了让人心里发紧。2020到2023这四年,新发现的感染艾滋病的学生,一年比一年让人揪心。2020年2977人,2021年3677人,2022年2733人,2023年3010人。四年加起来,足足12397人。这些感染的学生里,男女比例差得特别大,33.9:1,基本都是男生。他们的平均年龄才19.9岁,大多是刚上大学的新生,本该是规划未来的年纪,却要面对这样的打击。

再看2023年的细分数据,15到24岁的学生病例里,同性之间传播占了84.7%,异性传播是14.0%。更让人担心的是低龄化,最近几年,15到17岁的学生病例,每年都超400例。以前总觉得艾滋是成年人的事,现在连初中生、高中生都没能躲开。深圳疾控中心还披露过,最小的病例才13岁,想想都让人心疼。有人可能会说,是不是防控有效果,增长慢了?确实,跟前几年比,增速缓了点,但每年还是有3000例左右的新增。这个数儿不是小数,只要还有人感染,就说明防艾的弦不能松。

学生感染艾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保护性行为,尤其是男男之间的无保护性行为。好多学生刚从中学升上大学,一下子没了家里的约束,社交圈突然变大。网上加个好友、聊几句就能见面,对对方的底细啥都不清楚,就敢发生关系。这个年纪的孩子,对恋爱、对性都好奇,想探索很正常。可问题是,咱们的性教育一直没跟上。好多学校的性教育课,要么就念几句生理知识,要么干脆不上。学生连安全套咋正确用都不知道,真遇到事了,哪能想到保护自己?

现在网络社交多方便啊,各种交友软件划几下,就能认识陌生人。有些学生图新鲜、图刺激,跟网友见面后很快发生关系,连对方有没有病都不问。还有调查发现,不少学生有好几个性伴侣,自己还觉得没啥,根本没意识到这里面的风险。一旦其中一个人感染,其他人被传染的概率特别高。

跟普通人群比,高校学生更容易感染艾滋。普通人群感染,大多是因为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或者工作中不小心接触到病毒。可学生不一样,他们大多是在啥都不懂、没任何保护的情况下“中招”。一旦感染艾滋,对学生自己来说,学业肯定得停,身体要吃药,心理压力也大,以后的工作、生活都会受影响,好好的人生轨迹全变了。对家里来说,不光要花不少钱治病,家长心里也像压了块石头,精神负担特别重。从社会层面看,这么多年轻学生感染,以后社会的劳动力、创造力都会受影响,这可不是小事。

开学季是防艾的关键时候,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学校得把防艾教育当重点,别只挂在嘴边。可以把防艾知识放进日常课程,找医生、疾控中心的专家来学校开讲座,讲点实在的,别净说虚的。发点宣传册也行,内容要简单好懂,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咋防护。还能搞点主题班会、社团活动,跟学生聊聊怎么处对象、怎么保护自己,帮他们树立正经的恋爱观、价值观。校园里也可以放几个安全套售卖机,再提供匿名检测服务,让学生有需要的时候能方便找到帮助,不用因为不好意思而耽误事。

学生自己也得上心,别觉得防艾跟自己没关系。学校组织的防艾活动多去听听,网上也能找些靠谱的资料看,多学点儿防护知识没坏处。平时处对象、交朋友,得擦亮眼睛,别随便跟不了解的人发生关系。要是真不小心做了高危行为,别慌,72小时内赶紧去医院或者疾控中心,找专业的人帮忙,及时阻断病毒,还有机会避免感染。

防艾不是某一个人的事,家里、社会、医院都得搭把手。家长得跟孩子多聊聊,别一提“性”就躲躲闪闪,越不说孩子越好奇,反而容易出事。跟孩子讲讲怎么保护自己,让孩子知道遇到问题能跟家里说。社会上也得多宣传防艾知识,别再对艾滋病人有偏见,多给他们点包容,这样有风险的人才能敢去检测、敢去治疗。医院和疾控中心得把服务做好,检测、治疗流程简单点,保护好病人的隐私,让大家不用怕泄露信息而不敢去求助。

开学季是新的开始,对学生来说,这是开启新生活的机会;对防艾工作来说,这也是守住健康防线的关键时候。只要大家都多上点心,学校好好教,学生好好学,家里好好管,社会多支持,就能把艾滋挡在校园外,让学生们能安安心心上学,顺顺利利成长,让青春能一直亮堂堂的,不用被疾病的阴影缠着。

来源:花辞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