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吃了一两年之后,腿脚有点没劲儿了,记性差了,还总觉得累,心里就开始嘀咕:是不是药吃多了?是不是身体缺啥了?是不是以后得一直靠药活?
很多人吃了他汀,越吃越焦虑。
心里不踏实,是因为不知道这药吃下去除了控制血脂,会不会还“顺带”给身体添点麻烦。
尤其是吃了一两年之后,腿脚有点没劲儿了,记性差了,还总觉得累,心里就开始嘀咕:是不是药吃多了?是不是身体缺啥了?是不是以后得一直靠药活?
可怕的是,不问不知道,一问才发现身边好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有的甚至偷偷停药了,因为怕“伤肝”“伤肌肉”,但又不敢跟医生说。
那究竟是药的问题,还是身体本身的营养出了岔子?长期吃他汀,是不是身体真的会“亏空”?如果真要补,到底该补什么?靠吃饭能补够吗?
我们一个个来掰扯清楚。
先把话说在前头:他汀类药物确实是目前控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常规用药之一,很多人为了心脑血管的“长久安稳”,都得长期服用。
但这药虽然“功劳大”,可它的确也有“副作用”——不是说人人都会有,而是说它确实可能影响身体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或者加快某些营养素的流失。
医生常说:长期吃他汀,不光要监测肝功能和肌酶,还得注意营养上的“补位”。
第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辅酶Q10。
听着像保健品名字,但它是身体里本来就有的东西,负责给细胞“发电”。心脏、肝脏、肌肉这些高耗能的器官,最离不开它。
问题在于,他汀在阻断胆固醇合成的同时,也“顺手”把辅酶Q10的合成路子给堵了。部分人就会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甚至心跳无力的感觉。
这不是巧合,而是机制使然。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本身体内的辅酶Q10就偏低,再加上药物的影响,更容易“断供”。
但也别一听到辅酶Q10就去买瓶子。它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水平。理想的方式是通过食物慢慢补,比如瘦肉、鱼类、坚果,尤其是牛心、猪肝这些动物内脏,含量都不低。
只是现代人可能嫌“油腻”而远离,但适量吃点,确实有助于维稳身体的“发电厂”。
另一个容易“被连累”的,是维生素D。
他汀和维生素D之间的关系,常常被忽视。可有研究发现,长期吃他汀的人群中,维生素D不足的比例比普通人要高不少。这不是偶然。
部分学者推测,他汀可能会干扰维生素D的合成过程,尤其是在皮肤接受阳光合成这一环节中。
而维生素D不足,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骨密度下降、肌肉无力、免疫力走下坡路。还可能间接影响情绪,导致抑郁倾向加重。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吃他汀一段时间之后,腿脚没劲、站久了容易发软,哪怕骨头没有明显疼,也该留个心眼:是不是维生素D不够了?
补充的方式也不是靠晒太阳就能解决的,尤其是中老年人。除了适量晒晒背,饮食上可以吃点深海鱼、蛋黄、牛奶,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正规补剂。
再说说维生素K2。
这个名字听着陌生,但它在骨骼健康和血管钙化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长期吃他汀,有个潜在问题就是容易出现“血管钙化”风险升高,尤其是老年人,本来钙就不够“听话”,再遇上维生素K2不足,就更容易在不该沉积的地方积起钙来,比如血管。
这不是“补钙”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钙走错了地方”的问题。而维生素K2,恰恰就是那个“引导者”,让钙去到该去的骨头、牙齿,而不是留在血管里。
日本人吃纳豆,是天然的K2来源。但不少人吃不惯那股“发酵味”,那就得靠奶酪、鸡蛋黄、动物肝脏来补一点。平时吃点鸡蛋也算是顺便“打了个补丁”。
接下来,该说欧米伽-3脂肪酸了。
别误会,不是说吃他汀就得立马补鱼油,而是说,很多人吃他汀,是因为本身血脂异常,这类人往往需要长期控制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而欧米伽-3脂肪酸,在这方面的辅助作用,确实得到了一定认可。
它能帮助降低血液中的“坏脂肪”,同时对抗炎症反应,对心脑血管是种“温和支持”。但前提是,得从食物中来,别想着靠胶囊一劳永逸。三文鱼、沙丁鱼、亚麻籽油这些食物,才是更稳妥的来源。
它还有个额外好处:对情绪也有积极影响。别小看这个,长期慢性服药的人,情绪波动其实蛮常见的,轻微焦虑、睡眠不稳,都可能跟身体代谢状态有关。
最后一个,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关键的,是维生素B族。
他汀虽然不是直接影响B族代谢的药,但长期服药的人往往饮食清淡、忌口多,尤其是老年人,胃肠吸收能力下降,B族摄入本来就偏低。而B族维生素,尤其是B6、B12、叶酸,跟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密切相关。
这听上去很“高深”,但其实很关键:同型半胱氨酸一旦升高,心血管风险会跟着升高。所以吃他汀控制血脂,但如果B族不足,可能“另一头的风险”又被拉高了。
所以说,吃药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你得知道它带来了什么,也得知道它可能“拿走”了什么。营养素失衡,不是靠一顿大补就能补回来的,而是得点滴积累,慢慢调节。
更现实的是:很多人吃他汀之后,反而“吃得更素”了。怕油、怕胆固醇、怕脂肪,一口不敢多吃,结果本该从食物里来的营养素,反倒更少了。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都可能跟着“缩水”。
吃药是一半,吃对是一半。不是说要大鱼大肉,而是要吃得“聪明”——吃得有方向,吃得有选择。
当然了,不要擅自停药,也不要盲目补营养。身体是个系统,每一环都在协同工作。最好的方式,是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身体指标,同时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补充缺口营养。
他汀不是魔药,也不是毒药。它是身体“打持久战”的一部分。但在这场战役里,营养是后勤,生活方式是策略,心态是军心。而你,就是那个统帅。
别怕吃药,怕的是吃药了却不懂怎么“配套经营”身体。那些你以为是药的副作用,可能只是身体在告诉你:我缺点啥,你补上,我就能继续好好干活。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胆固醇血症管理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4):289-302.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他汀类药物使用风险提示通告(2022年第19号).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6版).
来源:药师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