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回望,14年浴血抗战中,930余座城市被侵占,3500多万同胞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文化古迹遭大肆劫掠,这段山河泣血、生灵涂炭的历史,早已刻进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当我们谈及对
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回望,14年浴血抗战中,930余座城市被侵占,3500多万同胞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文化古迹遭大肆劫掠,这段山河泣血、生灵涂炭的历史,早已刻进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当我们谈及对日本的历史诉求,绝不是要一句轻飘飘、无诚意的“道歉”。真正支撑历史正义的,是对日本侵略战争罪行的彻底清算,是日本社会自上而下发自内心的悔罪与反思。这不仅是对千万遇难者亡魂的告慰,更是守护人类和平底线、防止战争悲剧重演的必然要求。
时至今日,日本对二战侵略历史的态度,始终横亘着一道难以弥合的裂痕。尽管日本国内不乏有识之士以笔为刃揭露历史真相、以行动呼吁正视罪行,但日本政府及右翼势力长期以来的倒行逆施,却让历史正义的实现步履维艰,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历史认知困局”。
一、历史清算不彻底:军国主义遗毒埋下认知扭曲的祸根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对日占领进程,从一开始就因地缘政治私利偏离了“彻底清算军国主义”的轨道,为日本历史认知扭曲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1945年《波茨坦公告》明确要求“根除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审判战争罪犯”,但美国为将日本打造成战后亚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刻意弱化了对军国主义核心体系的拆解:保留天皇制,将裕仁天皇从“战争最高决策者”包装为“象征性国家元首”,使其免于任何战争责任追究。要知道,正是天皇的“宣战诏书”与“终战诏书”,决定了日本对外侵略的启动与终结,其战争责任本应是清算的核心。同时,美国对大批乙级、丙级战犯采取“赦免”或“从轻发落”政策,甚至默许部分战犯重返政坛、军界与商界:甲级战犯嫌疑人岸信介(战后任日本首相)主导制定《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战犯贺屋兴宣出任通商产业大臣推动日本经济复苏,这些人成为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核心骨干”。
这种“不彻底的改造”,让日本失去了直面侵略本质的关键契机。此后数十年,日本右翼势力以“修复国家名誉”为幌子,系统性推动历史认知扭曲:在教科书修改上,1982年首次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出中国”,2001年右翼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删除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暴行等关键内容,2024年高中教科书进一步抹去“慰安妇”相关表述,通过“文字游戏”消解侵略的残酷性;在历史纪念上,将8月15日“战败日”改称“终战纪念日”,回避“投降”的历史事实,政客们频繁参拜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2024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更是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供奉“玉串料”,将战犯美化为“为国捐躯者”;在历史叙事上,炮制“大东亚战争解放论”,声称日本侵略是“为了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帮助亚洲国家独立”,完全颠倒侵略与反侵略的本质。
这些行为层层叠加,逐渐将日本社会的历史认知拖入扭曲的深渊。2023年日本NHK民调显示,18-29岁青年中,仅43%知晓“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28%认为“日本在二战中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历史记忆的淡化与扭曲,正是清算不彻底埋下的恶果。
二、政治野心驱动:逃避责任成为“军事正常化”的垫脚石
摆脱“二战战败国”标签、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是日本右翼势力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核心目标。而正视侵略历史、彻底清算战争罪行,意味着日本需承担未完成的战争赔偿(截至2025年,韩国“慰安妇”受害者、中国强征劳工及其家属的赔偿诉求仍未完全解决),接受国际社会对其军事力量发展的严格约束,这与右翼的野心形成直接冲突。因此,“美化历史、回避道歉”成为他们实现目标的“捷径”。
在国内层面,日本右翼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凝聚民意。他们利用部分民众对“战后国际地位”的不满,将“正视历史”歪曲为“否定国家存在价值”,将“战争赔偿”抹黑为“他国对日本的经济勒索”,甚至在校园、媒体中传播“日本是二战最大受害者”的叙事(片面强调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伤亡,回避侵略引发的灾难)。
这种叙事策略成功挑动了民众的民族情绪,为修改和平宪法、扩张军事力量营造了“社会基础”:2023年,日本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首次将中国定位为“最大战略挑战”,明确提出拥有“先发制人打击能力”;2024年,日本防卫预算突破GDP的2%,达到6.8万亿日元,采购美国“战斧”巡航导弹、F-35B隐形战机等进攻性武器,自卫队规模扩编至25万人,远超“自卫”需求,这些动作的背后,正是右翼势力以“历史修正”为铺垫,推动日本从“专守防卫”转向“主动出击”。
在国际层面,日本右翼试图通过“淡化罪行”重塑国家形象。他们一方面在国际场合刻意回避侵略历史,每逢二战纪念活动,仅泛泛提及“战争带来的苦难”,绝口不提日本的加害责任;另一方面,通过援助、文化交流等手段“对冲”历史争议,例如向东南亚国家提供基础设施贷款时,要求对方“不提及战争赔偿问题”,在海外推广“日本文化”时,刻意弱化二战侵略的历史关联。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本质是试图将侵略历史从国家记忆中“彻底抹去”,为日本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扫清障碍。
三、外部势力纵容:美国绥靖政策助长右翼嚣张气焰
自冷战以来,美国出于遏制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地缘战略需求,长期对日本右翼的历史修正主义采取“默许甚至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回避历史责任的“外部保护伞”。
冷战初期,美国为对抗苏联与新中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从“打压改造”转向“扶持利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推动日本释放约10万名战犯及右翼分子,允许其重返政治舞台;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时,美国绕开中国、朝鲜等主要受害国,单方面与日本达成媾和,为日本逃避战争赔偿创造条件。
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日本视为“印太战略”的核心支点,对日本的历史修正行为更是“视而不见”:面对日本修改教科书、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等争议,美国仅以“日本内政”为由回避表态;在日本推动修改和平宪法、扩大防卫权限时,美国不仅不加以约束,反而通过出售先进武器、开展联合军演等方式予以支持,2024年,美日在琉球群岛举行“利剑”联合军演,模拟“台海冲突”场景,日本自卫队首次在演习中动用“战斧”导弹,美国对此公开称赞“美日同盟是印太安全的基石”。
美国的绥靖政策,客观上向日本右翼传递了“歪曲历史无需付出代价”的错误信号。在右翼势力看来,只要紧跟美国战略步伐,即使在历史问题上挑衅受害国,也不会遭到实质性制裁。这种“战略纵容”进一步助长了日本不认错、不反思的气焰:2023年,日本外相林芳正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防卫大臣浜田靖一否认“731部队存在人体实验”,此类言论虽遭亚洲各国强烈谴责,却未受到美国任何批评;2024年,日本宣布将在冲绳部署“岸基反舰导弹”,针对中国海军的意图明显,美国反而表示“支持日本提升防卫能力”,美国的双重标准,让日本右翼在历史修正与军事扩张的道路上愈发肆无忌惮。
四、清算罪行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守护和平的必然选择
日本政府及右翼势力的种种行径,早已超越“历史认知差异”的范畴。当他们否认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的生命,是对人类生命尊严的亵渎;当他们美化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的暴行,是对医学伦理与人类良知的践踏;当他们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是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挑战。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中国及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更让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和平承诺产生质疑,截至2025年,亚洲多个国家仍在通过外交渠道、民间诉讼等方式,要求日本正视战争罪行,这正是日本回避清算引发的“历史后遗症”。
我们必须明确: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14年抗战中,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更是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反对任何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行为,不是要对日本进行“报复”,而是要让日本社会真正明白:侵略的历史真相,不会因教科书的修改而消失;犯下的战争罪行,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唯有彻底清算罪行、真诚悔罪,以实际行动弥补对受害国人民的伤害,比如全面落实战争赔偿、建立战争纪念馆铭记受害者、在国民教育中完整呈现侵略历史,才能真正赢得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的信任。
历史的审判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80年前,反法西斯力量的浴血奋战,终结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8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期待,日本能挣脱右翼势力的裹挟,以诚实的态度面对历史,用实际行动告慰数千万战争亡魂。这不仅是对二战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和平未来的负责任承诺,因为只有彻底清算过去的罪行,才能真正斩断战争的根源,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世界。
来源:寅虎侃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