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国球两进”尽显全民健身活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6:00 1

摘要:乒乓球,这颗小小的白球,承载着中国“国球”的荣耀,更藏着群众健身的温度。近年来,“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的“两进”行动,正以乒乓为媒,盘活城市角落的“金角银边”,让社区健身角、公园球场变成居民挥拍逐乐的幸福乐园,也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写下生动注脚。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国球两进”

尽显全民健身活力

乒乓球,这颗小小的白球,承载着中国“国球”的荣耀,更藏着群众健身的温度。近年来,“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的“两进”行动,正以乒乓为媒,盘活城市角落的“金角银边”,让社区健身角、公园球场变成居民挥拍逐乐的幸福乐园,也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写下生动注脚。

社区球场:

家门口的乒乓乐

上午10点的北京东城区安定门街道五道营胡同,街心公园的乒乓球桌旁早已热闹起来。74岁的贾大爷握着球拍,正与球友展开对攻,白色小球在球桌上来回穿梭,清脆的“砰砰”声里满是活力。“我打了20多年乒乓球,还和老哥们组了队,常参加社区比赛。”贾大爷擦了擦汗,眼里满是笑意,“这不仅是打球,还能传播体育文化,带动‘大手拉小手’,把乒乓球的传统传下去。”

这样的场景,放在几年前难以想象。一位老居民回忆:“以前没拆迁时,只有两台洋灰案子,刮风下雨就没法打。现在不一样了,球桌专业,场地平整,环境也好,下楼就能过过瘾。”五道营社区党委书记孙剑波的话更让人安心:“辖区里有三块乒乓球场地,五道营西口、河对面、康胡同各一块,不管住哪儿,出门走5到10分钟,准能找到打球的地方。”

从“洋灰案子”到“专业场地”,从“无处可去”到“家门口即赛场”,社区里的乒乓球设施,不仅补齐了健身硬件的短板,更让居民的运动热情有了安放之处。午休时、傍晚后,球桌旁总有不同年龄的身影:老人练球健身,年轻人切磋技巧,孩子们在一旁模仿挥拍。小小的乒乓球桌,成了社区里最热闹的“公共空间”。

公园赛场:

球桌边的邻里情

如果说社区球场是“家门口的便利”,那公园球场便是“自然里的惬意”。在北京龙潭中湖公园,77岁的姚大爷几乎每天都要背着球拍来练两小时,晨光里、夕阳下,他的身影成了公园的一道固定风景。“我从60年代就爱打乒乓球,这儿的场地好,围起来不挡风,地面平整还防摔,就算不小心滑倒也不怕。”姚大爷说,自己还收了不少“徒弟”,初三毕业生徐柏和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时开始跟着姚大爷学球,这儿能接触到不同人的打法,对提高水平帮助特别大。”徐柏和握着球拍,眼神专注地盯着球桌,一记扣杀后,引来周围球友的叫好。这样的“以球会友”,在公园球场每天都在上演:球友们自发建了微信群,“天气好就约在这儿打,下雨就转室内场馆”;遇到新手,老球友会主动指导“握拍姿势”“发力技巧”;谁家有事儿,球友们还会互相帮忙。乒乓球桌,成了连接邻里情感的“桥梁”。

龙潭中湖公园体育板块负责人李莹介绍:“我们专门准备了两片乒乓球场地,共17张球桌,今年还办了‘能量唤醒季’等活动,都把乒乓球设为重要环节,就是想让更多人爱上这项运动。”如今,公园的球桌旁,不仅有固定的“老球友”,还常有游客驻足体验,“来公园散步,顺便打会儿乒乓球,既放松又健身,特别好”。

政策发力:

两进破局补短板

社区与公园的乒乓热,背后是“国球两进”政策的有力推动。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行动,核心就是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在人员密集、用地紧张的老旧小区和绿地公园中,配建以乒乓球台为重点的小型健身场地,让群众“就近健身、便捷健身”。

这一政策在北京市东城区落地生根,结出了丰硕果实。据东城区体育局群众体育科科长郭颖辉介绍:“我们重点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身边场地,利用胡同边上的‘金角银边’、园林里的闲置空地,见缝插针建乒乓球场和健身设施。”目前,东城区已共建有乒乓球馆166座、乒乓球场198片,场地面积达57041平方米,“设施不断更新,就是为了夯实群众基础,让更多人能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

政策的温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老旧小区里,原本堆放杂物的角落,变成了有遮阳棚的乒乓球场;公园绿地中,闲置的空地被改造成“乒乓乐园”,还配备了休息长椅;针对老年人,球桌高度做了微调,地面铺设防滑材料……这些贴心设计,让“国球两进”不仅是“建场地”,更是“暖民心”。

乒乓之益:

健身之外的深层价值

“国球两进”带来的,远不止“方便打球”这么简单。对居民而言,乒乓球运动是“健身利器”:贾大爷说“打乒乓球20多年,身体硬朗,很少生病”;徐柏和觉得“练球后专注力提高了,学习时更能沉下心”;姚大爷坦言“每天练球,心情舒畅,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

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文化传承”与“社交联结”的价值。贾大爷的“大手拉小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国球,了解体育精神;社区与公园的球友群,打破了邻里间的“陌生感”,让“远亲不如近邻”成为现实;甚至有居民说:“通过打球认识了不少朋友,周末还会一起带孩子出游,生活变得更丰富了。”

对城市而言,“国球两进”是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突破口”。它不需要大规模的场地,却能高效利用城市空间;它参与门槛低,老人、小孩都能上手;它成本不高,却能带来显著的健身效果和社会效益。正如郭颖辉所说:“我们要的不是‘大而全’的场馆,而是‘小而美’的身边设施,让全民健身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国球赋能:

全民健身的新图景

如今,“国球两进”的行动仍在推进:在上海,老旧小区的屋顶被改造成“乒乓天台”;在广州,公园的湖边增设了“景观球桌”;在成都,社区里的“乒乓驿站”还提供免费球拍租赁……越来越多的城市,正以乒乓球为纽带,编织着“全民健身”的幸福图景。

这颗小小的白球,见证着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提质增效,也映照着居民欣欣向荣的生活状态。当社区的球桌旁满是欢笑,当公园的赛场上传来喝彩,当“家门口健身”成为常态,“国球”的意义便不再只是赛场上的荣耀,更是千万群众身边的快乐与健康。

未来,随着“国球两进”的不断深化,相信会有更多人拿起球拍,在挥拍之间感受运动的魅力,在乒乓桌边收获健康与友谊。这,便是“国球”带给城市与人民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CETV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