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郧阳区创新推行乡村产业片区党建联建模式,通过组织融合、资源整合、产业聚合,将分散的村庄攥指成拳、抱团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利益链”,将闲置资源盘活成“聚宝盆”的新路径。8月29日,乡村干部报02版相关报道深度解析了郧阳区打破村域壁
媒体聚焦
编者按:近年来,郧阳区创新推行乡村产业片区党建联建模式,通过组织融合、资源整合、产业聚合,将分散的村庄攥指成拳、抱团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利益链”,将闲置资源盘活成“聚宝盆”的新路径。8月29日,乡村干部报02版相关报道深度解析了郧阳区打破村域壁垒、激活振兴动能的做法,现将全文刊登,供学习参考。
握指成拳抱团发展
——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强力推进乡村产业片区党建联建
夏日炎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的非遗工坊里,绣娘们飞针走线赶制订单;隔壁的香菇产业园,满载菌棒的货车即将发往武汉。这个由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形成的村庄,通过片区党建联建,串联起周边12个村的文旅与农特产业,走出了一条协同发展、共富共赢的新路。在郧阳,像这样抱团发展的产业片区已有18个,覆盖162个村。党组织把散落的资源攥成“拳头”,助力3.2万农户端上了“共富碗”。
杨溪铺镇东方橄榄园俯瞰
党建联动,织密联建“一张网”
在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桑蚕养殖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张崇顺指着忙碌的车间说:“以前各村单打独斗,现在5个村拧成一股绳,桑蚕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这一转变,得益于郧阳区打破村域壁垒,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将全区划分为20个片区,成立片区联合党委,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担任书记,统筹整合党建、人才、资金等资源。
茶店镇樱桃沟片区联合党委成立后,率先推动品种整合。过去各村樱桃品种混杂、各自为战。联合党委整合1200亩果园,引进“美早”“布鲁克斯”等6个优质品种,统一注册商标,通过电商直播和采摘游联动,旺季日接待游客超5000人,片区樱桃均价从每斤15元涨到30元。
白桑关镇创新“1+X+N”模式,在菌菇产业链上成立党支部,构建“支部引领、X家成员单位配合、N家企业联动”的发展格局。通过“党员示范岗”“技术帮扶队”等载体,带动260余户村民通过采菌和务工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野生菌加工产值达800余万元。青曲镇则以“国企+村企+农户”模式为抓手,打造“四季果乡”品牌,蓝莓、草莓等六大水果基地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突破300万元。
为确保联建实效,郧阳区建立“双培双带双联”机制,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产业骨干,大力培养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人才,推动企业联支部、党员联群众。全区8个产业链党委覆盖54家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党员示范户”120余个,带动3000余户群众参与产业发展。
资源聚变,闲置荒地变“聚宝盆”
走进鲍峡镇“绿松石产业片区”联合党委办公室,墙上的资源清单一目了然:4个村的闲置厂房、32名玉雕艺人、5家电商企业。联合党委负责人介绍,通过“党组织+合作社+企业”模式,他们盘活了1.2万平方米闲置资产,建成集加工、展销、研学于一体的绿松石产业园,带动1000余名村民从事雕刻、直播等工作,去年片区产业营收突破1.3亿元。
柳陂镇高岭村党支部联合区水利部门,通过“群众投劳、政府补贴”模式,仅用25天就完成节水灌溉设施改造,惠及800亩蔬菜基地和1000余亩果园。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投工投劳,同心协力把闲置荒地变成“聚宝盆”。
这种资源整合的智慧,在郧阳区处处可见。杨溪铺镇通过村企联建,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与200余户村民签订合作协议,2025年初发放分红120余万元,惠及3个村,探索出“企业+基地+农户”的共富路径。
为破解资金瓶颈,郧阳区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100余万元,扶持19个集体经济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活水。同时,建立“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盘活闲置校舍、厂房等资产,实现闲置资产统筹利用。
“三链联结”,绘就共富新画卷
在杨溪铺镇香菇产业片区,联合党委创新推出“三链联结”机制: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示范在生产链上、群众增收在利益链上。片区8个村共建标准化菇棚500个,实行“统一制棒、分户管理、保底回收”,脱贫户张顺成通过托管3个菇棚,年纯收入达8万元。更让人惊喜的是,片区将5%的收益作为共富基金,去年为200户困难家庭发放分红120万元。
在青曲镇杨家沟村蓝莓采摘园里,游客络绎不绝。“我们通过‘果园+研学+电商’模式,实现蓝莓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带动周边3个村集体增收。”村党支部书记聂兴国介绍,依托西十高铁开通契机,当地正串联桃花观光、蓝莓采摘等资源,打造“远古探秘+生态观光”旅游线路,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再增30%。
这种“农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在郧阳区已成常态。柳陂镇沙洲村利用紧邻汉江的优势,发展草莓、葡萄等采摘园,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300万元,带动附近村庄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业态。白桑关镇则延伸菌菇产业链,开发菌汤包、冻干产品,带动4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