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海南赤岭村突然涌入大批游客,镜头聚焦的却是个满脸泪痕的男孩。这个被网友戏称为"小孩哥"的十一岁少年,正经历着人生最戏剧性的转折——三天前他因意外走红带火当地旅游,此刻却被反绑在自家廊柱上,竹条抽打的脆响与犬吠声在院落里此起彼伏。
春日的海南赤岭村突然涌入大批游客,镜头聚焦的却是个满脸泪痕的男孩。这个被网友戏称为"小孩哥"的十一岁少年,正经历着人生最戏剧性的转折——三天前他因意外走红带火当地旅游,此刻却被反绑在自家廊柱上,竹条抽打的脆响与犬吠声在院落里此起彼伏。
事件的缘起颇具魔幻色彩。这个平日上房揭瓦的调皮鬼,阴差阳错成了文旅推手。央视报道让他从"小亮"升级为"亮哥",村里阿婆们看着突然造访的游客团,既惊喜又局促地搓着围裙角。文旅局官微运营者坦言,他们精心策划半年的推广方案,竟被个毛孩子用野路子实现了。
但走红背后的家庭剧场正在上演。父亲老陈攥着浸汗的竹条,既心疼又后怕:"前天他躲柴堆里整宿,要是跑出村被车撞了咋整?"院角的黄狗似乎读懂了主人心思,每当竹条扬起就狂吠不止。母亲倚着门框抹泪,想起儿子前日被游客围着拍照时,那副强装镇定的模样。
网络争议在夜幕降临时达到高潮。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相关话题三小时突破五千万播放量。教育专家@王老师育儿经 凌晨发文:"传统惩戒的度在哪儿?"引发23.8万网友激辩。支持派晒出自己儿时的"家法"照片,反对派则贴出《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款。
深挖发现,这场闹剧早有端倪。村民透露,小亮上月刚把村口土地庙的供品摆成表情包,上星期又带着邻家孩子捅了马蜂窝。文旅局工作人员苦笑:"我们联系了心理辅导团队,但孩子父亲坚持'自己家的笋自己挖'。"
当晨雾再次笼罩渔村时,事件出现新转机。镇中心小学特批的"乡村文旅小使者"聘书送达,校长亲自上门沟通:"让孩子把精力用在正道上。"老陈摩挲着聘书烫金封皮,院角的竹条悄悄换成了鸡毛掸子。
这个充满海腥味的成长故事仍在继续。文旅局正筹划"小小导游"培训计划,而我们的主角此刻正趴在窗台,用望远镜观察院外举着自拍杆的游客——或许下次见面,他会带着扩音器讲解渔村历史,而不是躲在柴堆里数蚂蚁。
来源:聆风动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