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助推把殷墟(甲骨文)遗址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6:03 3

摘要:近日,省政协调研组围绕“加快把殷墟(甲骨文)遗址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赴安阳市开展民主监督调研,并召开协商座谈会,共商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之良方妙计。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近日,省政协调研组围绕“加快把殷墟(甲骨文)遗址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赴安阳市开展民主监督调研,并召开协商座谈会,共商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之良方妙计。

殷墟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是世界文化遗产,而甲骨文于2017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传承发展好殷商文化使命重大。调研组先后到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实验室、殷墟博物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等处,详细了解安阳在甲骨文研究、殷墟文物保护利用、文旅文创开发等方面推进情况。

“殷墟是中国考古学开始的地方,也是整个中国考古史的一个缩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施劲松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加快把殷墟(甲骨文)遗址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殷墟是地标,甲骨文则是标识,两者均有不可替代性,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找准各自的发展定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李立新认为,安阳应把甲骨文作为城市文化符号予以打造,营造浓厚的殷商文化和甲骨文文化氛围,让殷墟甲骨文“立起来”。

“殷墟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对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至关重要,要适应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现实需求。”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宋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刘涛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说,应重视对殷墟遗址所承载、殷商文化所蕴含人文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以殷墟遗址、殷商文化为载体,讲好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系列故事。

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目前尚有三分之二的文字未释读出来,甲骨文研究与活化利用仍存在明显短板与不足,加强甲骨文研究,让甲骨文“活”起来至关重要。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郭旭东认为,加强甲骨文研究既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多学科进行联合攻关,还应整合相关资源,成立高水平研究平台,定期举行学术交流研讨,发挥集体智慧,破译甲骨文字,使甲骨学成为国际“显学”,努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当下,应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甲骨文研究、活化利用、回归等突出问题,实施‘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工程’,对甲骨进行高质量数字化采集,助力甲骨缀合、释读、研究工作,让殷墟文物特别是甲骨文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殷墟,以创意形式向大众展示中华文字之根魅力,让更多人了解甲骨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提出建议,应进一步加大以甲骨文为目标的考古勘探与发掘,使之成为保护殷墟、建设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化殷墟文物的重要举措。

让殷墟更“火”,使甲骨更“热”,离不开推广传播。近年来,我省坚决扛稳殷墟甲骨文文化传承、活化利用重大责任,深入挖掘殷墟甲骨文内涵意义,持续开展殷墟甲骨文考古研究,创新开展殷墟甲骨文活化利用,重点打造探寻中国文字的甲骨文文化IP,持续开展殷商文化宣传推广,启动古文字工程,让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冷门不冷,代有传承”。

调研组成员们一致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落实好省委安排部署,发挥政协职能作用,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