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城市里的暖心故事|“公仆”曾光明:以我微光 点亮希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6 09:06 2

摘要:为扎实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围绕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聚焦鼓舞信心斗志、激发奋进力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阳泉日报即日起开设“我们城市里的暖心故事”专栏,认真筛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强的先进典型,推出系列报道,讲好阳

开栏的话

为扎实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围绕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聚焦鼓舞信心斗志、激发奋进力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阳泉日报即日起开设“我们城市里的暖心故事”专栏,认真筛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强的先进典型,推出系列报道,讲好阳泉故事,鲜明好人好报、德者有得、德者受尊的价值导向,传播真善美、汇聚正能量,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从1996年至今,每个月的20日,市公安局退休民警曾光明都会以“公仆”之名,向希望工程捐款,从未间断。

将近30年的时间,累计捐了多少钱,曾光明从未计算,也不想计算。他笑着说:“我捐的是一份心意,更是一份希望。”

曾光明仍记得,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那张“大眼睛”照片时的感觉——“心像被扎了一下,坐不住了”。以“大眼睛”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从那时起扎进他的心里。1996年的8月20日,是曾光明38岁的生日。那一天,刚刚领到工资的他来到火车站附近的邮政储蓄银行,向山西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寄出了第一份爱心,金额50元,落款署名——“阳泉市公安局 公仆”。曾光明说,在向山西省希望工程捐款的同时,他还向阳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阳泉市扶贫办、省引黄工程办公室每家捐款50元。那个时候,他每个月的工资也才400多元。

此后每个月的20日,山西省希望工程办公室都会收到这位来自阳泉的“公仆”的汇款。为什么选在20日汇款?曾光明解释是“为了好记”,事实上,他是担心平时太忙忘记汇款,就把自己的生日定为汇款日。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用“公仆”的名字捐款时,曾光明笑着说:“我是一名警察,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别人有困难,我有能力就帮一帮,我觉得事做了就行,没必要让人知道。”

随着时间流逝,“公仆”的爱心汇款从未间断,唯一变化的是汇款金额在不断增加。为了找到这位默默奉献的爱心人士,山西省希望工程多次派人到阳泉寻找,最终在2000年找到了当时还是市公安局拘留所民警的曾光明。聚光灯下,曾光明的这个小秘密再也藏不住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他“希望工程贡献者”称号,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他颁发“山西省希望工程特别贡献奖”。他身边的同事、朋友也终于理解为什么平时的他会那么“抠”了……

那时,为了能够每月按时筹集足额的捐款,曾光明不惜把从初中就开始收集的邮票变卖,平时更是节衣缩食。他的儿子曾磊至今还记得,小时候为了买个玩具,父亲甚至和他发了很大的脾气。如今,曾光明的行动得到了爱人万晓辉的理解和支持。她说:“老曾和我说过,大山里的孩子们可怜,都上不了学。咱添不上砖,添块瓦也是好的。”

如今,曾磊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也加入了爱心人士的行列,每个月都向山西省希望工程捐款,尽一份绵薄之力。“小时候不懂,为什么父亲要把钱捐给别人,自己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曾磊说,“长大以后的我,越发能理解父亲,也希望可以像他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奉献爱心。”

时至今日,曾光明已退休多年,含饴弄孙,岁月静好。但他仍然坚持每个月的20日向希望工程捐款,爱心像泉水般涓涓流淌。“现在好了,不用专门跑邮局,用手机就能直接操作,可方便了。”曾光明笑着说。在他家里,一个普通的收纳盒里,放着曾光明这些年捐款留下的票据,足有三四百张。曾光明表示,这些票据是珍贵的回忆。“我只要活着,就会一直捐下去,也会让我的孩子一起把这份爱心延续下去。”曾光明脸上朴实的笑容,像窗外的阳光一样灿烂。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