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江圆圆 邹彦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梅从政)“Rasa sayang hey,rasa sayang sayang hey......”(爱的感觉,爱的感觉)8月24日清晨,一辆从新加坡驶向马来西亚的大巴穿行在南洋绿意间,20名厦门大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江圆圆 邹彦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梅从政)“Rasa sayang hey,rasa sayang sayang hey......”(爱的感觉,爱的感觉)8月24日清晨,一辆从新加坡驶向马来西亚的大巴穿行在南洋绿意间,20名厦门大学海外实践队员坐在车厢里,眼里闪着对跨文化交流的期待,哼唱着马来西亚民歌《Rasa Sayang》。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先后走进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亚大学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让思想在顶尖学府的碰撞中迸发火花。研学尖端科技,献策全球议题,在南洋理工大学,队员们学习“AI与可持续性发展”专题课程,感受前沿科研生态;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队员与当地师生在笔墨互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温润力量。“我第一次做中英双语主持,其实非常紧张,”队员张光琦回忆道,“但马校同学的热情超乎想象,他们全程投入,活动结束后还主动带我们逛校园、聊感受。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真正做到了心灵相通。”
实践团将视野从校园延伸至产业前沿,聚焦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核心领域,走访多家代表性企业:在中金新加坡,探寻金融服务如何助力跨境合作;在淡马锡旗下的富敦紫金管理有限公司,了解跨国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在华为马来西亚办事处,倾听中国科技企业海外创新的故事。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东南亚试点、绿色项目融资等关键议题,队员们大胆提问、深入交流,不仅搭建“产学研”衔接的桥梁,更直观看到中资企业在海外高质量发展的成就。
“坐了6个小时的飞机从哈尔滨到厦门,再飞5个小时到新加坡,结果在南洋理工大学给我上课的博士生也来自哈尔滨。”谈起这段经历,队员刘雪君仍觉得“奇妙又自豪”。“这让我真切感受到来自中国的高素质人才正在影响世界,同时也让我深入思考人才流动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我们该如何留住人才、振兴地方?”这一问题,成为她此行中不断求索的暗线。
羽毛球场上,队员黄虹瑞与马校同学痛快地切磋了一番。“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打成一片,球场真的是跨越国界的社交名片。”他笑着说,“一带一路上,运动也可以发挥更好的互联互通作用”
“回程那天,来自三个校区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大家,在机场互相分享早饭......”队员金林为一对这一幕印象深刻,“短短8天,来自不同校区、不同学院的我们,好像已经认识了很久。”在她看来,颉颃之旅不仅是访学,更是一场群体的共鸣。“在马来西亚分校里,我们聊专业、谈理想,也分享迷茫与憧憬。是这些对话,让这次实践变得更加深刻而珍贵。”
“我们与不同国家的从业者、校友开展访谈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增长专业知识,拓宽国际视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陈艳婷说,很感谢学校提供此次机会,未来也会继续践行南强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提升全球胜任力。
“颉颃”取自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先生“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之立校宏愿。据悉,自2023年启动以来,厦门大学“颉颃计划”大学生海外社会实践已稳步推进四期,累计组织400余名师生跨越山海,足迹遍布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今年暑期,厦门大学团委再次组织17个学院的20名本硕博学生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展为期8天的“颉颃计划”暑期海外社会实践,走进知名高校、行业巨头、历史文化场馆,探知科教前沿,传播中华文化,让青春足迹再次印刻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上。
厦门大学2025年“颉颃计划”暑期海外社会实践。厦门大学供图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