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午7点30分,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国防班,军训开营仪式震撼登场,身着体能训练服的国防班新生,整齐列队于足球场上,眼神坚定如炬,宣誓声铿锵有力,一场别开生面的“强国启蒙课”在这庄严的氛围中拉开序幕。
9月1日,毕节市中小学秋季学期正式开学,校门口家长们的笑容与叮嘱,交织成一道熟悉的温情风景线。新学期,毕节各校开学第一课思政教育成为主旋律。
上午7点30分,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国防班,军训开营仪式震撼登场,身着体能训练服的国防班新生,整齐列队于足球场上,眼神坚定如炬,宣誓声铿锵有力,一场别开生面的“强国启蒙课”在这庄严的氛围中拉开序幕。
开营仪式一结束,军训教官便带领学生转战各自的训练区域,迅速投入队列训练与基础战术动作学习,挺拔的身姿、嘹亮的口号、整齐的步伐,交织成校园里最动人的画面。
高一新生程小婧擦着额头的汗珠,脸上却挂着笑容感慨:“国防两个字让我觉得很骄傲,我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认真感受,锻炼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自纳雍县的雷棋雄同学则说:“我从小就有军人梦,现在加入国防班,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接下来我会刻苦训练,将来作为国之栋梁为国奉献!”
作为毕节市重点打造的国防教育特色班级,除了每周固定开设一节国防教育课外,同时还设置基础格斗、刺杀操,战术基础等军事科目训练,并搭配“三阶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省内外红色基地,在实地探访中传承红色基因。日常管理上,班级推行半军事化标准,从作息到仪容、从内务到纪律,全方位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与集体观念。
据了解,该校国防班已是第五届,今年高一设2个国防班,初中设4个国防班约350名学生。
在中国工农红军贵州毕节七星关红军小学,学校组织举行升旗仪式,开展国防教育宣讲,观看贵州省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参观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看望抗战老兵等系列活动,旨在激励广大师生,在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该校原名豫章小学,建于1938年,创办之初便明确抗日救国建校主张,学校当时成立抗日救国董事会,校长萧吉人任董事长,师生还在双井寺开办民生工厂,生产毛巾、棉布、棉袜等产品支援前线。1949年,豫章小学更名为毕节六小,作为一所曾积极参与抗日救国的学校,该校始终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扎实开展红色文化教育,2024年4月22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审批同意,将毕节市第六小学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贵州毕节七星关红军小学”,这也是毕节成功申办的第二所红军小学,同年11月8日,该校授旗授牌仪式举行,并获赠天安门广场国旗。
近年来,该校充分挖掘校内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大思政课、观看红色剧场,阅读红色著作等形式,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学校以此激励学生继承先辈优良传统,发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蹚出红色教育新路径。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青龙街道邻里小学,全体师生齐聚操场,以“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安全防线”为主题,共同迎来了新学年的“开学第一课”,庄严的升旗仪式结束后,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陈韦老师,深情讲述校史,带领师生回溯烽火岁月,重温办学历程中积淀的革命精神。
邻里小学创办于1938年,是一所具有深厚红色底蕴的“抗大式学校”,八十多年前,这里曾是地下党员传播革命火种的重要阵地,学校由革命先辈以列宁同志谐音命名,如今已被列为省、市两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为邻里小学的传承人,我们首先要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将这份宝贵的红色基因延续下去”,陈韦老师的话语铿锵有力。
在随后的主题讲话中,该校校长曹帅表示,将红色文化融入开学第一课,既是对初心与传统的致敬,更是对使命的担当,此外,他还从交通、校园、人身安全等方面为全体学生讲授了“安全第一课”,叮嘱大家“只有守护好自己,才能守护来之不易的幸福”。
新学期的序幕已经拉开,红色基因的种子也在这场特别的“第一课”中深植于孩子们的心田,这份精神的薪火,必将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陪伴他们在新时代里,茁壮成长、奋勇向前。
特约通讯员 李茜 杨莉 孙继霞
贵州教育报记者 王军
编辑 杨睿
二审 贺韬
三审 刘钢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