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封“国庆后不再给你打生活费”的消息,让广州一位19岁的211大学生许悦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而她并不是唯一一个面对这种处境的人。
一封“国庆后不再给你打生活费”的消息,让广州一位19岁的211大学生许悦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而她并不是唯一一个面对这种处境的人。
如今在国内,像许悦这样的故事正在不断发生。不少父母打着“锻炼独立能力”的旗号,突然切断经济支持,使许多大学生被迫面对生存与学业如何兼顾的现实难题。
许悦目前就读于广州一所211高校。刚进入大学时,父母每月给她4000元生活费,日子过得宽裕自在。
但仅仅过了半年,她的生活费被突然削减到1500元,最近更是收到家里的通知:十月之后,不会再给她一分钱。
这样的情形如今并不少见。西安某211高校大二学生林晓也遇到了类似状况——开学之后,她的银行卡再也没有收到父母的转账。
从前“每月1800元还能买买球鞋”的日子,一夕之间变成了“每天在食堂包子铺前抢位置”的现实。
校园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断供日记”逐渐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有些同学每天下课后赶去奶茶店打工,赚取一天50元的薪水;也有同学因为课余兼职送外卖,体力不支,导致专业课不及格。
观察这一现象,可以发现父母断供主要出于两类原因。
最现实的一种是确实经济能力有限。有些家庭父母月收入只有四五千元,支付完房贷和日常开销后,确实难以再负担孩子的大学生活费用。
另一种原因则源于刻意锻炼孩子的理念。不少家长信奉“成年就应独立”的理论,认为孩子一旦年满18岁,就应该完全自己养活自己。他们担心给孩子太多钱会使其学坏,想通过这种方式逼迫孩子快速成长。
不少教育界专家对此表示,应当采取渐进式方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不是直接切断经济支持。复旦大学的教授建议,可以通过假期实习、记账训练等方式,帮助孩子逐步过渡到经济独立。
许多高校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开始悄然调整政策:西安多所高校推出创业扶持计划,为学生提供最高20万元的低息贷款;校园超市专门设置二手交易区,图书馆也开放了夜间兼职岗位。
但对于林晓和许悦这样的学生来说,手机里存着6份不同的简历,浏览器中收藏着30多个招聘链接,仍是她们每天的日常。当工资的涨幅追不上生活成本,年轻人们想要实现经济独立,这条路注定充满坎坷。
父母突然断供的行为,究竟是真的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是实际上给他们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来源:智来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