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和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艺术并非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开宗明义。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和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艺术并非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开宗明义。
8月30日,浙江展览馆内,由中国文联、中国科协主办,主题为“艺术与新质生产力”的专题座谈会热烈开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命题。艺术与科技并置同频,文艺创作如何点燃创新花火?科技进步如何赋能艺术新变?来自艺术创作、艺术院校、科技研发、工商实业各领域的艺术家、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产业代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思想激荡之间,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艺术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的图景徐徐铺展。
在新质生产力的锻造中实现艺术与科技的共融
“民间文学作为内容IP的源头,可以为数字文化与创意产业提供价值内核。”在潘鲁生看来,我国丰富的民间工艺通过设计转化,将为新经济、新制造、新消费提供资源支持和创新空间。他以乡村振兴项目中的汉服生产为例,指出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分布式制造相结合的新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效能,也实现了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一案例表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实质上是从“生产效率”向“价值创造”的范式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从盘活文化存量、发掘文化储量、催生文化增量等角度提出建议,系统梳理国内外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等现有文化资源,实施数字化工程,搭建文化原创力基础数据库;要重新发现文化资源的魅力与活力,将其转变为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对现象的辨识能力,支撑秉承优秀文化传统与风骨的文化产业做精做活;融合多元优秀文化与最新科技成果,从价值理念、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他结合今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从3个视角分析了艺术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其一,艺术为新质生产力创造性生产提供优质内容。在技术快速迭代、感官体验不断升级、复制更加迅捷的时代,唯有真正的优质内容的创造性生产才能赢得尊重。其二,艺术为新质生产力培养具有跨界融合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艺术训练所培养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维形成互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其三,艺术为新质生产力的萌发提供想象力与愿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突破性创新,而艺术是最能孕育这种颠覆性思维的土壤之一。
科技与美:彼此拓展边界
“医学治愈身体,而艺术疗愈灵魂。”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黄荷凤表示,科学提供了诊治的依据,而艺术则让医学有了温度。艺术是医学的延伸,补足理性与科学的不足。当药物与手术达到极限时,艺术常常能完成最后的救赎。医生和医学生也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能够训练医生的眼力与心力,培养医生的共情与理解,更能陶冶医生的心境。她认为,具备了科学之理性、艺术之温度、人文之仁心,三者合一,才能成为“大医”。
近年来,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一直坚持每天使用生成式AI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很多人以为他这是为了借助AI的辅助来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实际上他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每天坚持AI艺术的创作行动,来触摸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底层逻辑,以最直接的触感丈量技术革命的底层脉动。他说,自己在实践中意识到,生成式AI的核心是“指令驱动”创作,但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输入过程,却暴露出在AI浪潮下守护中华文化根脉面临的诸多困境,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设结构性的文化数据库,切实掌握数智时代文化表达主动权。
中国流行色协会会长贺显伟认为,色彩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美学引擎,色彩的“科技与艺术”融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直接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品价值、优化空间环境的“生产力工具”。在激活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色彩不应仅为视觉符号,更需承载“向善而行”的社会价值。如以故宫、敦煌等文化遗产色彩为蓝本,对散落模糊的传统色彩进行系统挖掘、复原、量化与规范命名,构建中国色彩话语体系。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秘书长卢涛认为,艺术设计可以将原本冰冷、复杂且专业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大众愿意接受、乐于使用的日常场景。从近两年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获奖作品来看,大致呈现3大趋势:一是艺术创造力不再只关注外观美学和产品形态,而是开始重塑人与科技互动的方式,为用户创造全新的体验。二是以艺术创造力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质疑和重塑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在大奖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设计师以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开发出多种用于情感表达、增强人类感知的可穿戴设备等,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的终极场景。三是艺术与科技的界限在这些产品中变得模糊,共同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创作媒介和存在形式,科技不再是工具,而是成了艺术本体的一部分。艺术创造力与科技创新力合二为一,诞生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类别和科技品类。
科技前行,人文精神依然是最核心的脉动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所长刘萱说,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成果的加速迭代,艺术创作、传播、欣赏、传承的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与艺术进入深度交融的新阶段,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的生产逻辑。无论是内容创新、渠道重构,还是产品迭代,都在推动培育“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AI中心常务副主任于朕围绕“AI与中国数字艺术大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他认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而数字艺术正是将艺术的情感与叙事转化为生产力创新的重要媒介。数字艺术创作的内核在于将设计思维与高新技术转化为具身体验,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首届大展中“仿生格物”板块的交互艺术作品《后人类·赛尔》,运用AI垂类模型实时生成情感语态、动作交互、实现虚拟引擎与机械智能的交互联动。而且,数字艺术不仅提供技术应用场景,更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基础。其文化厚度与伦理反思能够有效引导技术发展方向,防止科技异化。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武是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幻小说作家。他认为,科学幻想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是当代文艺工作的重要领域,好的科幻电影不仅是高端文艺作品,还是打破思维惯性、催生创新的利器,更是影响未来认知和未来文明的关键手段。原创性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众多西方科幻电影构建的“未来场景”为科技研发及时提供了前瞻蓝图,有力助推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诞生。如电影《钢铁侠》塑造了人机混合战士的场景。张文武建议推动“国产科幻影视专项行动计划”,拉动现象级国产科幻电影的持续产出。
深圳佳简几何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九州通过为腾讯打造的《王者荣耀》智能音箱等4个案例,阐述了设计艺术是如何深度介入并催化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他指出,工业设计在服务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中,扮演着创新驱动引擎和价值放大器的关键角色,通过将科技创新、文化美学与用户需求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摆脱低价竞争、获取品牌溢价的核心软实力,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的战略支点。今后的目标不仅是输出设计服务,更要将“设计定义新品类、设计驱动品牌”的模式进行输出,赋能更多中国品牌,助力它们从“产品出海”走向“品牌出海”和“文化出海”。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