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坊邻居常说:“喝点酒活血通络,越喝越精神。”可美国一项长达近40年的大型追踪研究却给了这句话当头一棒:经常饮酒的人,平均寿命比不喝酒的短了足足十年!
肝癌、中风、心梗,这些吓人的病,很多人以为只有老了才会碰上。但你要是酒不离手,说不定年纪轻轻就提前“预约”了人生终点站。
街坊邻居常说:“喝点酒活血通络,越喝越精神。”可美国一项长达近40年的大型追踪研究却给了这句话当头一棒:经常饮酒的人,平均寿命比不喝酒的短了足足十年!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反常?喝酒不是还能预防心脏病吗,怎么就突然成了“催命符”?别急,咱今天就把这事掰扯清楚。
研究是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牵头搞的,从1978年就开始追踪了超过40万人的饮酒习惯和健康状况。他们把人分成三类:滴酒不沾的、偶尔喝点的、长期大量喝的。结果一看,喝得越多,命越短。
这可不是拿来吓唬人的。人家是实打实地看了40年,活生生一代人,从年轻喝到老,喝到病,喝到命没了。
而且你可能想不到,哪怕每天只喝一杯红酒,风险也比你想象的大得多。尤其是亚洲人,先天代谢酒精的能力就差,喝点酒脸就红的那种,早就被研究证实,肝癌、食管癌的风险翻倍都不止。
喝酒这事儿,它跟抽烟一样,前几年不显山不露水,等真出事了,往往就是大事。
现在问题来了,酒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偷走”我们的命的?
肝脏是第一个倒霉的器官。咱都知道肝是解毒工厂,酒精一进肚子,八成都靠它来处理。可问题是,酒精代谢后会产生一种叫乙醛的东西,它是一类致癌物,长期大量摄入,肝细胞受不了,就开始出问题。
一开始是脂肪肝,接着变成酒精性肝炎,再往后发展就是肝纤维化、肝硬化,最后肝癌。整个过程可能长达二十年,但一旦走到这一步,大部分人就回不了头了。
可肝还不是唯一受害者。
科学研究发现,酒精还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让人更容易焦虑、抑郁,甚至出现认知障碍。有些人酒喝多了,性格变了、记忆力变差了,自己还不觉得,家人最先察觉。
也有研究指出,长期饮酒和老年痴呆有密切关联,尤其是那种“天天小酌”的人,最容易掉进“慢性中毒”的坑里。
再说心血管。很多人还在信“适量饮酒有利于血液循环”,可2022年《柳叶刀》的一项超大型荟萃分析直接打脸:没有任何一种饮酒量被证明是“安全”的,哪怕是每天只喝一点点,也会增加高血压、中风、心梗的风险。
更扎心的是,喝酒的人摔倒、车祸、暴力事件导致的意外死亡率,也远远高于其他群体。酒精一上头,理智就断线,出事的概率跟着水涨船高。
你以为喝酒只是“肝受罪”?其实全身器官都在硬扛:胃黏膜变薄,容易胃出血;胰腺发炎,疼得你打滚;免疫系统也被抑制,感冒一来就是大病。
别忘了,对女性伤害更大。女性体内酒精脱氢酶活性低,同样的酒量,女的代谢慢、积毒多。长期下来,乳腺癌、卵巢癌、骨质疏松的风险全都跟着蹦起来。
再说个让人心头一紧的数据: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8年就发文指出,全球每年因为酒精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300万人,差不多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被酒“送走”的。
你可能说那为啥有些人喝了一辈子也活到九十?别拿少数人的特例当普遍规律。正如一句老话讲的:“喝酒不死人,酒后的人事要命。”喝酒本身不是病,但它让你更容易碰上病。
再退一步讲,酒精影响的可不只身体,还有生活。
多少家庭因为酒精破裂?多少职场机会因为酒后失言错过?多少孩子在父母醉酒的阴影下长大?酒精像个温柔的毒蛇,喝着痛快,咬得致命。
当然也不是说喝了一口就得戒得一干二净,但起码得明白:没有任何一种饮酒方式是“安全”的。别再拿“适量”当挡箭牌了,这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个美丽的误会。
尤其是脸红的人,更该避开酒。研究早就明确指出,亚洲人群中有高达三分之一的人缺乏有效代谢乙醛的酶,一喝酒脸就通红的那批人,患癌风险高得吓人,简直是“喝一口赔半命”。
有些人说,工作应酬难免,酒桌文化根深蒂固,不喝不行。这个咱理解,但也得自己留个心眼:能不喝的场合尽量别碰,真要喝,也别逞强。
别再说什么“酒量不大心情好”,你喝下去的每一口,身体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个说法挺有意思,说“酒是穷人的毒品,富人的慢刀子”。前者一醉解千愁,后者一杯红酒配牛排。可无论你怎么喝,身体都不会给你打折。
你要说偶尔小聚喝一杯,聊聊天、叙叙旧,这没啥问题。但要是天天找借口,喝成习惯,那就不是爱热闹,是在自掘坟墓了。
咱老百姓讲究一个“活得明白”。喝酒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短期舒服,长期毁人。一时爽快抵不过一辈子健康。
要真想让身体舒服点,不如多走走、多笑笑、多吃点粗粮青菜。别拿酒精当朋友,它从来不靠谱。
要说人生最值钱的东西,不是钞票,不是房车,而是健康。命在,啥都有希望;命没了,再多的酒也只剩空杯。
喝酒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你敬它一杯,它要你十年命。
你怎么看待喝酒的这件事?身边有没有“酒精受害者”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郑欣, 侯艳. 酒精对肝脏的毒性机制及其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4): 312-316.
[2]王静, 李华. 饮酒与慢性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 56(9): 1172-1176.
声明:以上信息仅为健康知识科普,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本内容未含低质创作,旨在传播科学生活理念。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