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东北玉文化的特色和代表器物(十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09:59 1

摘要:东北玉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其特色与代表器物呈现出诸多令人瞩目的特点。在东北玉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文化突变在玉器上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更展现了古人卓越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

东北玉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其特色与代表器物呈现出诸多令人瞩目的特点。在东北玉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文化突变在玉器上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更展现了古人卓越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

牛河梁遗址

红山文化作为东北玉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玉器造型在晚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在红山文化玉器的四大类中,除了环壁类玉器相对较为传统外,动物形玉器、勾云形玉器和斜口筒形玉器都是在红山文化晚期才崭露头角的。学者们通过对大量考古资料的研究发现,这种造型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宗教信仰等因素密切相关。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

这些新出现的玉器造型,不仅在最高聚落中心的牛河梁遗址有大量出土,在其他遗址中也屡见不鲜。例如,半拉山和凌源田家沟都出土了玉雕龙。玉雕龙作为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其造型独特,龙身蜷曲,生动形象,展现了古人对龙的崇拜和想象。

赤峰和朝阳各地收集到的多种类型的勾云形玉器,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体现了古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这些不同遗址出土的相同或相似造型的玉器,说明红山文化在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圈。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勾云型器

在红山文化晚期,若干对后世玉器有重大影响的新因素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分段、出栏和设榫尤为重要。从考古发现来看,分段、出栏的工艺在龙山到商周时期的玉戈、铜戈、刀、剑与玉璋等器物上都有体现。设榫作为复合器的一种工艺,在商周玉器中也较为常见,如柄形器、各种玉牌饰等。

辽宁文物商店收购的玉勾形器分段起双栏设榫

红山文化的叉形兽面牌饰和一种玉勾形器已经将器身分段,并设有栏和榫,玉勾形器更是采用了双栏的设计,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玉器分段、出栏和设榫工艺的较早实例。这种工艺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玉器的美观度,更体现了古人在玉器制作上对结构和功能的深入思考。例如,分段和设栏可以使玉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设榫则方便了玉器与其他材料的组合,为玉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扉牙是后世最重要的玉礼器斧钺(戚)、璋等和商周青铜礼器的必备装饰物,它最早出现在龙山时代的玉器中。牛河梁出土的一件兽面玉牌饰两侧边出扉牙,各为三牙一组,左右对称,牙的形制标准,是迄知出扉牙的最早一例。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6号墓起扉牙的兽面牌饰

扉牙的出现,为玉器增添了独特的装饰效果,使其更具威严和神秘感。从文化角度来看,扉牙可能与当时的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等有关。在古代社会,玉器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礼器。扉牙作为玉器上的重要装饰元素,可能代表着某种权力、地位或神圣的寓意。它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古代玉器装饰艺术的不断演变和进步。

文化交汇是东北玉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导致了红山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在玉器上的独特表现。除了前面提到的勾云形玉器可能受彩陶图案影响外,女神头像的“以玉示目”也是文化交汇的典型例子。

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和祭坛大多采用北方诸文化喜用的石构建筑,而女神庙则是土木建筑,这种建筑风格的差异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牛河梁崁玉为睛的女神头像

虽然女神庙至今未发现玉器,但泥塑的女神头像却嵌玉为睛,这一神来之笔的艺术手法令人惊叹。玉睛为滑石质,呈淡灰色,睛面圆鼓磨光,睛的背面做出钉状,深嵌入眼窝中。这一独特的设计,凸显了古人对玉的特殊重视,也暗示了玉在当时拥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牛河梁女神玉睛正反面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以玉示目”可能与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有关。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其他周边文化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从而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可能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关。

来源:玉见沈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