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5年,我完整经历了一次医闹,太猖狂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5 18:59 2

摘要:根据患者自己描述,自退休后,身体素质有些下降,这次住院是因为胸闷和肩颈疼痛,稍微累一点就很明显,一般持续十几分钟就缓解。病人基础条件一般,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自行吃了点活血化瘀的药,并不见好,遂来住院。值班大夫询问了病史,以“胸痛待查”收入院治疗。入院做

家属大闹医院,找医生偿命?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小呱

上班5年后,我也碰到了暴力伤医事件。

事因:胸痛患者术后3天死亡

患者张伟(化名),男,61岁,是一名退休职工,因胸闷伴肩颈痛2周入院。

根据患者自己描述,自退休后,身体素质有些下降,这次住院是因为胸闷和肩颈疼痛,稍微累一点就很明显,一般持续十几分钟就缓解。病人基础条件一般,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自行吃了点活血化瘀的药,并不见好,遂来住院。值班大夫询问了病史,以“胸痛待查”收入院治疗。入院做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多导联T波低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收入院后予对症处理。

第二天冠脉造影示:LAD(左前降支)开口狭窄约90%,RCA(右冠脉)中远段弥漫性狭窄约80-99%,于RCA置入支架1枚,重复造影支架内无明显残余狭窄,TIMI血流3级。欲择期处理LAD。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约2小时,突发胸闷,心电图示下壁导联ST抬高,马上急症二次手术,上台造影示:RCA开口狭窄约90%,中段狭窄约95%,远段支架内可见局限性血栓形成,再次置入2枚支架,于原支架处再次球囊扩张,重复造影RCA无残余狭窄,TIMI血流3级。

术后第二天复查,结果示升高,血小板3.00×109/L,考虑患者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低症(HIT)”,予激素治疗,并再次复查血常规、凝血及血涂片。复查2次后仍示血小板危急值,遂给予停用抗板药,请相关科室会诊后予人白介素-11、激素及咖啡酸升血小板。HIT合并血栓栓塞风险高,结合病史和手术情况,科室病例讨论后,考虑患者术后再发STEMI的原因为HIT引发的冠脉血栓形成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动脉血栓形成, 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HIT分为I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在形成机制、发生时间、临床处理和结局等方面均显著不同。HIT I型为良性过程,发生率为10%~20%,通常发生在使用肝素后1~2d,血小板计数可轻度降低,一般不低于100×109/L,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在不停用肝素类药物的情况下可自行恢复,不需要停药和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与其他类型血小板减少症相鉴别。

HIT Ⅱ型为免疫相关性,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或不伴有严重血栓栓塞风险,其中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是导致HIT患者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尽管现有治疗已经明显改善了临床结局,但因HIT导致患者截肢及死亡的比例仍高达20%~30%。

术后第3天傍晚,患者再发胸痛,心电监护示ST抬高并迅速发作室颤,值班医师积极抢救无效后死亡。

结果:家属大闹医院,找医生偿命

心脏内科的疾病,由于病变部位的特殊性和急迫性,很难时时刻刻获取最具时效的生理指征和病理变化标志,很多时候病情发作往往就是一瞬间。笔者同学的导师,早上来医院上班,就在离医院50米的地方突发心梗,第一时间被送入急诊,依旧是无力回天,抢救无效。

对此我们的心内科医护人员也都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在日常工作中,就时刻绷着弦,一旦发生危急情况,马上就要进入抢救状态。但即便如此,在病情危重、猝死风险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保证抢救的效果。

这些专业性的知识很难去和病人家属沟通,信息的不对等、社会舆论环境等因素,让一部分人在这种时候,天然对医生有不信任和抵触感。很不幸,患者的家属就是这样的人。

在刚入院的头两天,患者张伟的儿子张小强(化名),就因为一个护士拔针出了血,对护士破口大骂。护士长让护士前去说明情况并道歉,张小强一脸轻蔑地说道:“你一个护士,干的就是服务员的活,不骂你两句真不知道天高地厚是不是?告诉你,你们医院现在的楼就是用了我们村的地,放到现在,院长见了我们书记也得客气着说话,你还跟我摆谱。”

科里人对这样的事情很生气,可这既司空见惯又无可奈何,几句话不对付,患者一个投诉电话,医护自辩,越描越黑,最后从上到下都跟着受罚。大家只能交接的时候互相提醒,注意着点,可越怕来事儿越出事儿。这个病人抢救无效推走以后,大家的心都揪着。

病人死亡第二天清晨,家属带着一群人涌入病房走廊,情绪激动,要找“无良”的主治大夫偿命。其余医生、护士赶忙上前阻拦,人越聚越多,纷乱中不知哪位家属随手摸起的东西砸伤了一位女医生的额头,还有几位拦架的医生被抓伤。

事情影响恶劣,医院相关部门马上介入处理并报了警。警察带走了部分带头的人,令人气愤的是,一直到警察来之前,家属还言语辱骂并威胁科室医护人员,说道:“你们下班路上都小心着点,有的是丧良心的人被车撞死”。

或许是受到警察介入的影响,从第三天开始,患者家属们带着花圈,纸钱,横幅,凉席,不哭不闹,往住院部门口一躺,吃喝拉撒睡,坚持“讨个说法”。逝者的堂哥说,病人刚刚退休,大儿子刚结婚,小女儿还在上学,这一下退休金没了,家里天都塌了。

由于事件影响恶劣,最后结果是走司法鉴定程序。家属们在住院部门口住了6天后撤离。

医院内部要求对此事三缄其口,但听认识患者家属的人说,打伤医生的事不了了之了,医院还给了经济赔偿,才劝走这群人。

反思:恶性伤医何以猖狂至此?

这件事发生之后,笔者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为何恶性伤医的人能猖狂至此?

为何这样的事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这里并不着急回答,我们先来看几个有意思的现象——

今年2月份,济南某医院一医生在社交媒体视频,哽咽着讲述刚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事件起因是一位患者家属因为等待床位的时间过长,竟然情绪失控地朝着他脸上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

报警后,警察很快到场。了解了情况之后,调解劝说:“你是高素质人群,他们是底层人,生活不幸,没必要在这件事上纠缠,别浪费时间。

尽管这位被打耳光医生内心憋屈,但还是听劝的撤诉了。可那股委屈和不甘,就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了他的心里,久久无法消散。他不禁发出质问:“我们这群高学历、高素养的人,凭什么要忍让施暴者?

“高素质人群”和“生活不幸的底层人”,这种“强者”和“弱者”的论调由来已久,令人心寒,它的存在何尝不是一座成见的大山,漠视了医生作为人的基本诉求。

而医护人员遭受的不公,不至于此。

在大多数时候,作为“娘家人”的医院,不仅没起到撑腰的作用,反倒来了个“降龙十八掌”。

笔者曾亲眼目睹过几件小事:一名年轻护士工作中被男患者“揩油”,大声喝斥,反被患者老伴诬陷“狐狸精勾搭人”,扇了护士一巴掌。因为患者在当地“有头有脸”,几番说辞后不了了之。门诊患者因为插队被大夫阻止,对大夫恶语相加,辱骂推搡,大闹门诊部,最后门诊护士长陪同去另一诊室看病才“消气”。还有把病人当上帝哄的,威逼医护道歉的,对打骂不管不问的……

看清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后,以上的问题也就并不难作答。

其实自2020年陶勇事件开始,医闹、伤医这样的事情在全社会似乎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不过,在现如今全平台无死角媒体的社会背景下,新的医患纠纷甚至暴力冲突,也正以新的形式存在,就像上面说的几件小事,它往往不痛不痒,不大不小,但又实实在在地膈应和恶心着我们,啃食着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和善意,让每个人不得不绷紧神经,对任何风险都唯恐避之不及,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尽管当前对维护医护人员人身安全有相关立法和安保措辞,但在实际情况中,这些保障和措施可能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例如,法律规定的条文,很多时候只有到了对簿公堂的时候才拿出来说事儿。医闹采取非正常手段维权,但他们常常被认定为弱势群体,因此往往也难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参与进来的相关单位和部门则热衷于和稀泥,美其名曰从中调解,但最后往往都是“弱势者原则”,反倒医院要赔钱了事,被打的医护在“自愿谅解”。

而这样的风气之下,竟然形成了“谁闹谁有理”、“闹得狠赔钱多”的认知,医闹也摇身一变成为谋取利益的捷径。笔者之前工作过的单位就有个老病号,父母两人均在医院抢救无效去世,第一次闹了2天,赔了5万,第二次带一帮人闹7天,赔了12万。

事过多年,如今回看才发现,我们身处泥潭并未挪动分毫。

作为一名医生,在此真挚希望相关部门能从“惩戒暴力”开始“重构系统”,比如推动法律刚性执行、升级医院安全保障、重塑医疗人文环境等等,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安全的执业环境

最后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问心无愧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责编|亦一 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全国首个“本土化”三明医改薪酬制度改革经验出炉!医生薪酬会涨吗?

必须住院查清楚,但不能乱做检查!家属提出苛刻要求后,仍两次质疑医生过度医疗……丨医起推理吧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