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副社长司马石飞推荐,本刊首席编辑李觅供稿)2024年盛夏的辽宁营口,76岁的退休教师张祖元在诊室里握紧了泛黄的教案——这本陪伴他四十载教育生涯的笔记,此刻却与直肠癌3a期的诊断书叠在一起。执教时培养出三百余名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此刻面临着更
(一)三尺讲台育英才 廿载痼疾遇新癌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副社长司马石飞推荐,本刊首席编辑李觅供稿)2024年盛夏的辽宁营口,76岁的退休教师张祖元在诊室里握紧了泛黄的教案——这本陪伴他四十载教育生涯的笔记,此刻却与直肠癌3a期的诊断书叠在一起。执教时培养出三百余名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此刻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20年糖尿病史让空腹血糖在9-11mmol/L间沉浮,叠加15年高血压病症,血压常如脱缰野马突破160/95mmHg。"粉笔灰染白的头发,终究要迎战更大的风雪",老人在日记里写道。当多家医院因并发症高风险婉拒手术时,中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的多学科诊疗体系,让他看到了破晓的微光。
(二)精研破困局 专业筑生机
入院首日,胃肠外科陈瑛罡主任便召集了包括麻醉科、影像科、ICU在内的MDT团队为老人家综合制定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孙鹏副主任医师设计的"血糖时钟"将胰岛素注射精确到餐前15分钟,宋帛伦医生调配的复合降压方案如春雨润物。护士团队创新采用"无痛穿刺法",在老人布满针眼的双臂上寻找最佳采血点。"她们像批改作业般认真记录每个数值",曾获市级优秀教师的张祖元感慨。经过5天系统调理,空腹血糖稳至6.5mmol/L,血压驯服在130/80mmHg。手术前夜,老人将珍藏的教师勋章别在病号服上:"明天要带着学生们的祝福上考场了"。
(三)腹腔镜下展绝艺 杏林灯影照仁心
2024年9月27日的手术室内,腹腔镜的微创光芒照亮生命战场。陈英罡主任操控的器械在血管脆弱的组织间轻盈起舞,麻醉团队将血压波动控制在±8mmHg的精准区间。当显示屏清晰呈现肿瘤边界时,器械护士忽然发现老人术中紧握的教师勋章——团队默契地调整角度,为这枚见证无数课堂的金属徽章留出安全空间。2小时58分钟的精妙操作,出血量仅30ml,既完整切除病灶,又为教育者的尊严保留了最后阵地。术后第一天,老人已能下床,第五天已完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这些医学后生们,让我想起了自己最得意的门生"。
(四)师者仁心两相映 医教同辉续华章
围手术期二十个昼夜,病区见证了医学与教育的双重光芒。清晨查房时,陈主任总带着年轻医师聆听老人讲述教学轶事;深夜监护屏前,护士们常收到老人用血糖记录纸写就的医学笔记。当出院那日血糖仪显示5.6mmol/L时,老人将珍藏的《教育学原理》赠予医疗团队:"你们用二十天给我上了最生动的生命之课"。如今漫步在康复花园的张祖元,总爱在查房时段悄悄观察年轻医生活动——这位毕生耕耘讲台的老教师,正在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他的育人使命。
后记:仁心不泯传灯续 术道相承济苍生
从教室内回荡的讲课声到手术室里的器械轻鸣,从批改作业的红墨水到监测指标的电子曲线,两种崇高职业在这段救治历程中完成精神交融。当张祖元将手写感谢信交给医护团队时,窗外的木棉树正绽放新蕊——这株建院时栽下的树苗,如今已亭亭如盖,恰似医者仁心与师者厚德共同孕育的生命之光。
来源:超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