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智能眼镜产业链行业逻辑分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09:00 3

摘要:随着大模型和可穿戴设备的加速普及,智能眼镜正在成为智能手机之后的新型交互入口。与早期的“炫酷尝鲜”不同,近两年 AI 眼镜逐渐实现实时翻译、语音助手、会议记录、导航出行等刚性功能,逐步进入消费市场。2025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翻倍增长,产业链上下

随着大模型和可穿戴设备的加速普及,智能眼镜正在成为智能手机之后的新型交互入口。与早期的“炫酷尝鲜”不同,近两年 AI 眼镜逐渐实现 实时翻译、语音助手、会议记录、导航出行 等刚性功能,逐步进入消费市场。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翻倍增长,产业链上下游正快速演进。这意味着,一条完整的 AI 眼镜产业链 已经初步成型,逻辑清晰且分工明确。

硬件层面:轻量化与高性能并存显示器件(Micro-OLED、LCoS、Micro-LED)决定了画质与能耗,是眼镜体验的关键。光学模组(光波导、Birdbath)影响重量与清晰度,决定佩戴舒适度。传感器(摄像头、IMU、麦克风阵列)提供数据输入,是 AI 功能的感知基础。算法层面:大模型赋能交互体验AI 大模型让眼镜不仅是“显示终端”,而是能理解自然语言、实现多模态识别的 智能助手。即时翻译、场景识别、会议摘要等功能,依托于云端+本地的 AI 芯片协同。生态层面:应用场景决定渗透速度办公(会议记录、实时翻译)、生活(出行导航、信息提醒)、娱乐(AR游戏、短视频拍摄)正在成为落地场景。与手机、耳机、手表等 IoT 设备的互联,将进一步提升使用粘性。

产业链逻辑因此可以总结为:显示/光学突破 → AI 算力+算法赋能 → 应用生态驱动用户渗透

显示:京东方(Micro-OLED)、视涯科技、豪威科技(LCoS)在国内占据主导地位。光学:灵犀微光、珑璟光电在光波导领域实现量产。芯片/传感器:韦尔股份、舜宇光学科技提供成像和传感解决方案。

这些环节技术壁垒高、研发强度大,是 AI 眼镜行业的“地基”。

国内巨头:阿里巴巴(Quark AI Glasses,依托通义千问)、百度(文心大模型眼镜)、小米(AI+IoT生态)、华为(鸿蒙+眼镜)。国际巨头:Meta、Google、Snap 等,布局全球内容生态。
下游的 AI 平台与应用生态,将决定眼镜的用户粘性和市场渗透速度。需求逻辑
用户希望随时随地获得信息服务,而不必依赖手机。智能眼镜提供“免手操作”的自然交互,是碎片化场景的理想入口。技术逻辑
轻量化显示、AI 算力提升、5G/边缘计算普及,使眼镜真正能做到“随戴随用”。资本逻辑
产业链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国内外巨头积极入局。上游核心技术厂商(京东方、舜宇光学)在资本市场具备高关注度,整机厂商和生态玩家(小米、阿里、百度)也在快速推动商业化。上游厂商:京东方 2024 年研发投入超 130 亿元,占营收比约 6.7%;韦尔股份研发强度约 10%;舜宇光学研发费用近 30 亿元,研发占比超 7%。中游厂商: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研发投入分别约 49 亿与 85 亿,聚焦可穿戴和精密制造。下游平台:阿里巴巴、百度研发费用均超 200 亿元,Meta 更是高达 400 亿美元级别。

对比可以看出:上游企业在技术壁垒环节保持高强度投入,下游巨头依靠 AI 算法和生态驱动,形成双轮驱动。

AI 智能眼镜的行业逻辑十分清晰:技术突破是前提,AI 算力是核心,应用生态是落地关键
在这一逻辑下,京东方、韦尔股份、舜宇光学等上游厂商掌握核心器件;雷鸟创新、Rokid 等中游厂商引领产品形态;阿里、百度、小米等巨头构建应用生态。
随着研发投入加码与应用渗透率提升,AI 眼镜产业链正迎来由“探索期”走向“成长期”的关键拐点。

来源:量子信息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