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关于学生隐私问题不容忽视。运动手环作为智能穿戴设备,核心功能包含运动追踪、健康监测与智能提醒三大模块,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帮助用户实现科学运动和健康管理。但是,这些数据,涉及学生个人敏感信息。
据上游新闻报道,近日,上海多个区教育局计划斥资约1.4亿元,为三、六、七、十年级学生统一配备运动手环,用于监测心率、记录运动数据等。
此举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社会广泛争议,冒出不同声音。
有网友认为,此举无论是从开支、实际效果还是保护学生隐私等方面来看,都存在诸多弊端。
首先,关于学生隐私问题不容忽视。运动手环作为智能穿戴设备,核心功能包含运动追踪、健康监测与智能提醒三大模块,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帮助用户实现科学运动和健康管理。但是,这些数据,涉及学生个人敏感信息。
所以,有家长认为,给学生配电子手环就有类似给学生戴上“电子镣铐”。
有家长说:如果学生是自愿配带电子手环,学校未做统一“规定”,佩戴电子手环就没有“电子镣铐”的嫌疑;如果学校统一规定学生都要配带,电子手环与“电子镣铐”的性质就相近了——因为学生被即时“监控”。
尽管部分区提到数据本地化存储,但多数采购文件未明确加密措施、第三方审计流程等具体隐私保护细则。
学生每天佩戴手环,其身体状态和运动表现几乎被完整还原,若这些数据被不当获取或滥用,如被第三方商业机构挖掘利用,将对学生隐私造成严重侵犯,难以让家长和学生放心。
再则,从开支角度而言,1.4亿元的总预算开支巨大。此次采购仅覆盖部分年级学生,若要涵盖全部十二个年级,加上后续每年新增学生及设备维护成本,总支出将十分惊人。单套手环采购价格虽平均不超过229元,但如此大规模的采购,其资金投入是否与实际效益相匹配,值得深究,难免引发公众对资金是否合理使用的质疑。
在实际效果方面,运动手环能否真正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存在疑问。学生运动积极性不高,常因课业负担重、缺乏运动兴趣、场地器材不足等原因。即便佩戴手环,若这些根本问题未解决,仅靠监测数据,难以从根本上促使学生积极运动,可能只是流于形式。
笔者曾经遇到这样一个笑话:一家长给孩子买了个运动手环,监控孩子的运动量。但孩子动了歪心思,把运动手环绑在宠物身上。可见只依赖运动手环是达不到监控学生运动效果的。
此外,运动手环采用的PPG光电技术易受汗液、毛发干扰,动态心率监测误差可达±5%,可能导致运动强度误判,影响对学生运动情况的准确评估。而且,若不能建立有效的监测与评价平台,确保采集数据得到合理应用,手环很可能成为闲置的摆设,浪费财政投入。
上海多区教育局为学生配备运动手环的举措,虽有落实政策、推动“智慧体育”建设的初衷,但在开支合理性、实际效果达成以及学生隐私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弊端。
1.4亿的预算背后,是对“提升学生体质”的迫切期待,但再好的初衷,也需要匹配科学的路径。与其用手环给学生套上“数据枷锁”,不如把资金和精力花在“让学生想动、能动、爱动”上——毕竟,当孩子们愿意主动跑出教室、奔向操场时,那些关于步数、心率的数据,早已失去了“监控”的意义。这,才是“智慧体育”应有的样子。
来源:闭着眼睛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