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往年惯例,中秋国庆“双节”作为酒业传统销售小高峰,贡献了酒厂全年销量的20%至30%,2025年的这一节点更是被行业寄予厚望。无论是酒企、渠道商还是终端市场,无不为迎战这一关键节点积极筹备。
中秋临近,酒水市场也将迎来消费旺季。
按照往年惯例,中秋国庆“双节”作为酒业传统销售小高峰,贡献了酒厂全年销量的20%至30%,2025年的这一节点更是被行业寄予厚望。无论是酒企、渠道商还是终端市场,无不为迎战这一关键节点积极筹备。
然而,与这股火热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酒业整体仍面临下行压力加剧、库存高企与消费动力不足等挑战。在此背景下,业界不禁发问:今年的中秋,小高峰还能如约而至吗?
中秋营销 “集结号” 吹响,酒企纷纷备战双节
走进各种大型商超,不难发现,不少商超已经提前开始准备中秋商品的陈列和氛围打造,茅台、泸州老窖、剑南春等一排排名酒礼盒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中岛柜上,百元价位区域酒、光瓶酒和果味低度酒错落摆放,形成覆盖了全价格带、满足多场景需求的产品矩阵,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线上渠道今年则展现出更大活力。
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的各类补贴早早拉开序幕,“限时秒杀”、“品牌日”等促销活动如火如荼,酒企官方商城和小程序也提供一键下单、直接配送服务,淘宝首页上,泸州老窖福禄黄葫芦中秋定制礼近期搜索热度直线上升。
的确,相比往年,各大名酒企、渠道商和终端市场进入中秋“战时状态”似乎越来越早了,原因不难理解:当前经济疲软、市场需求偏紧,中秋促销方案推出越早、落地越快,品牌就越有可能抢占市场先机。
早在8月初,茅台新增500ml飞天茅台四瓶装/箱的新规格,与传统的6瓶装和12瓶装相比,新规格四瓶装外箱更加小巧精致。这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也更适用于中秋家庭、朋友聚会和小型餐饮场景。
古井贡酒与舍得酒业则先后推出低度酒产品古井贡酒·年份原浆轻度古20、舍得自在两款低度酒新品,瞄准家庭消费场景与新一代消费群体。
同时,不少烟酒专卖店也抢抓“中秋行情”做起了活动。
上海闵行区某烟酒零售店老板表示,近期白酒量持续增多,价格在300元至600元/瓶之间,因为上半年压货较多,今年中秋假期店里加大了促销力度,如购买产品总价格超过5000元,会送价值500元的白酒一瓶。
显然,从酒企到各渠道商,大家把双节这个关键节点盯得更紧了。
酒业下行 “寒冰” 未消,市场萎靡态势持续
然而,在各渠道积极布局中秋营销的另一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酒业持续下行、市场长期萎靡不振的现状。
根据《2025中国白酒酒业市场中期研究报告》,2025年上半年,白酒产量同比下降7.2%,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速明显放缓,部分区域酒企净利润跌幅甚至超过70%,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持续走弱。
以同样作为酒水消费小高峰的五一为例,该报告提及,五一节假日期间,仅有11.5%的经销商反映消费量有所增加,传统旺季的节日效应进一步减弱。
这一数据背后,是行业集中度提升与消费结构分化的双重挤压——头部企业通过产品结构优化维持增长,但整体市场仍难掩疲态。
尽管各大酒企、经销商动作积极,但与行业内普遍持谨慎、保守的态度并不冲突,相较于冲销量,各方的动向更倾向于是“把货清出去“。
根据调查,白酒库存问题依然突出,全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高达900天,价格倒挂现象覆盖60%的企业,尤其在800-1500元价格带最为严重。
在高压之下,各地经销商率先拿出了针对性应对策略。北京某经销商清货态度坚决:“我们现在就开始甩货,直接打骨折价,绝不等中秋。必须坚定清库存,直到不良库存全出清。” 他更将中秋策略凝练成六个字:不囤货,只清货。
河南某酒商则重点放在渠道上:一方面强调产品线下陈列的美化,布局多品类引流产品;另一方面搭建利润产品矩阵,持续推进捆绑买赠、定制礼包等,同时加强双节品牌主题场景营造。
另外,产品结构的调整成为业内普遍动作:针对市场寒潮,不少酒商主动削减高端礼盒,加码中端及高性价比产品。从市场普遍反馈来看,面向大众市场的酒类产品销量有所上升,尤其是单价在100元以下的白酒,在市场上尤为畅销;而在100至200元这个价格段的产品,因其较高的性价比,受到了经销商及零售终端的普遍欢迎,并且在商务宴请和各类宴席活动中备受追捧。
而名酒企的战略动向则具有风向标意义,今年,茅台先后释放三大转变策略,分别是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从商品时代向商品与服务并重转变、从“渠道为王”向“消费者为王”转变,并推出39度低度酒,精准贴合健康饮酒趋势。
同时,古井贡酒推出新品年份原浆轻度古20,以26%vol的低酒精度正式加入“低度化“竞争;五粮液于8月27日正式发布29度“一见倾心”低度白酒......这些动作并非偶然,而是酒企瞄准新一代消费群体、拓展市场边界的共同选择。
综合来看,面对当下的生存危机,酒业上下游并未坐以待毙,各方都以谨慎而主动的态度求变,只为在中秋旺季乃至更长远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一线生机。
双节销售小高峰:能否如期而至?
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双节,酒水销售小高峰能否如期而至呢?
事实上,虽然白酒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动销以及库存问题仍在,但中秋佳节自带的消费场景依然坚实。走亲访友、家庭聚宴、企业赠礼等传统需求,仍构成节日销量的基本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传统宴席市场饮政策收紧与消费降级遭遇寒冬,但以家庭聚饮为核心的情感消费正在逆势崛起,成为新的支柱。
茅台近期推出的500mlx4瓶规格飞天茅台箱装,正是精准捕捉到这一趋势:通过降低整箱购买门槛,让产品更贴合中小规模聚会、中式家庭佐餐等核心需求,摆脱对高端礼品场景的依赖,真正回归 “喝的本质”。
从行业实践来看,将目标瞄准中式佐餐、家庭自饮,的确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根据数据,在家庭自饮场景中,小瓶装(100-200ml)和低度酒(42 度以下)需求激增,38 度国窖 1573 在华北市场渗透率超 80%;梅见青梅酒以"中式佐餐酒"精准切入主流餐饮消费场景,又因较低的度数和酸甜的口感能满足一家人聚会饮用,因此,中秋、春节等节庆时期,有不少家庭都会选购梅见作为家宴用酒。据媒体报道,梅见去年中秋销售整体同比增长超25%,其中仅永辉超市实现同比超45%的增长。这印证了家庭聚饮广泛的蓝海市场。
而低度酒市场的升温,或许能为旺季添上另一重砝码。随着低度酒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叠加各大名酒企集体发力,低度酒饮的表现或将成为今年双节酒水市场的新增长亮点。
但即便有这些积极信号,双节旺季能否真正 “旺” 起来,仍要直面多重现实制约,“旺季不旺” 或许成为大概率事件。
首先,全行业高库存与价格倒挂的 “顽疾” 仍未缓解,尤其是 600-1500 元次高端价格带承压最重 ,经销商普遍采取 “不囤货、只清库” 策略,以价换量、回笼资金成为优先目标,北京某酒商 “直接打骨折价,绝不等中秋” 的态度也并非个例,这种集体性的 “去库存” 操作,虽能短期拉动动销,却也让旺季失去了 “增量增长” 的基础,更多是存量的快速周转。
其次,线上渠道的活力倍增,反而加剧了线下渠道的生存困境。
平台补贴与直播间低价促销在拉动线上销量的同时,持续击穿传统价格体系,导致线下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
部分区域经销商坦言,“线上越火热,我们越艰难”,他们一方面要应对线上低价冲击,另一方面还要承担线下门店租金、人力等固定成本,这种线上线下的利益分化,让渠道端对旺季的期待进一步降温,尤其中小经销商更显被动。
而从消费端根本来看,当前消费者信心不足、选择日趋多元,直接导致购买决策更加理性谨慎。
不少顾客倾向“降档消费”,原本选择千元价位酒的宴请场合,部分转向300-600元性价比产品;自饮小酌场景则进一步流向精酿啤酒、RTD预调酒、果酒等低度潮饮。一名上海烟酒店主表示:“大家不是不买,是买得更精明、更挑剔了。”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中秋仍将带动一波节日性消费回温,但在行业库存高压、消费预期转弱、渠道分流加剧的背景下,今年“双节”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酒企与经销商而言,活下去、活更久,比追求增长更现实,这个中秋,注定是一场谨慎前行、务实求生的大考。
来源:品牌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