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最新成绩单来看,这股力量的规模已初具分量:中煤集团截至2025年8月,在建及已投运新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达696万千瓦;中国石油2025年上半年新获风光指标1638万千瓦;中国石化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5000余座光伏站点;中国海油海上风电装机量突破100万千
近两年,中煤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央企作为“新势力”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领域的崛起姿态愈发明显。
从最新成绩单来看,这股力量的规模已初具分量:中煤集团截至2025年8月,在建及已投运新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达696万千瓦;中国石油2025年上半年新获风光指标1638万千瓦;中国石化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5000余座光伏站点;中国海油海上风电装机量突破100万千瓦。尽管在总装机、整体体量上与“五大六小”仍有差距,但从发展速度与布局广度来看,其作为第三股势力的轮廓已清晰显现。
这一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持续密集的资源投入。近年来,四家企业不仅在全国多地密集布局风光项目、积极争取各省风光开发指标,更通过成立专业新能源公司、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夯实业务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中煤集团新成立新能源公司12家,注册资本近30亿元;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合计新成立8家新能源公司,注册资本超30亿元。
事实上,各个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力度,从产业链招标环节便可清晰窥见。自2022年起,中煤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每年均启动大规模光伏集采,其中中国石油在组件领域集采规模尤为突出,2022年4.5GW、2023年8GW、2024年7GW、2025年9.6GW,各年度均与头部电力央企的集采规模基本持平,成为光伏供应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采购主体。
新能源“突围战”
作为传统化石能源领域的领军者,四家企业不约而同将新能源作为主要业务。
中煤集团2022年提出“两个联营”规划,明确要落地“煤电联营”“煤电与风电光伏联营”示范基地,依托大型煤炭、煤电基地差异化获取新能源指标。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提出,要在巩固维持传统油气业务“第一增长曲线”的同时,开辟发展以新能源为主要业态的“第二增长曲线”,不断提升企业转型的绿色低碳化程度。中国海油也坚持以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为重要路径,持续探索新能源产业差异化发展新路径。
同时,又基于自身核心优势,四家企业在新能源布局上各有侧重,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中煤集团以大基地开发、大合作等为投资重点,加快发展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此前中煤集团表示依托集团大型煤炭、煤电基地,积极开展“两个联营”新能源指标申报,差异化参与新能源竞争性配置。推进新技术示范应用。联合华东院、上海电气共同开展新一代煤电技术研究,密切跟踪新能源制氢耦合现代煤化工、构网型风机、智能光储发电机等新技术,有序推动光伏逆变器、箱式变压器等新能源及储能产品开发。
中国石油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呈现出全产业链覆盖、多元化技术探索与深度转型融合的特点。例如,在新疆油田推进“新能源+煤电+CCUS”一体化项目,在黑龙江大庆油田投产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还联合国家电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探索百万千瓦级绿电直连项目;面对国家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的要求,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更明确表态,要全力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加大重点指标获取和转化力度。
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类似,但又有不同。中石化通过构建“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体系、推进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深度融合、并在新能源领域,将氢能作为新能源核心业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布局3万吨/年、10万吨/年风光制绿氢一体化项目,2024年累计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1个、加氢站140座;同时,通过“万站沐光”计划推进分布式光伏,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5000余座光伏站点,目标2027年突破1万座,实现“传统加油站”向“综合能源服务站”的转型。
中国海油则发挥海上平台优势,紧盯海上风电、光伏、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海洋能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风电领域,2023年,中海油建成世界首个水深超百米、离岸超百公里的半潜式深远海浮式风电项目“海油观澜号”,全球首座16兆瓦级张力腿型浮式风电平台项目也已在青岛建造场地开工,光伏方面,中国最大浅吃水FPSO“蓬勃号”、涠洲油田群光伏项目已投产,清洁能源公司累计投资建设并运维的分布式光伏电站5900千瓦。
第三股势力,凭什么?
作为头部央企,四家企业不仅资金实力雄厚,更能依托原有产业实现新能源与传统业务的协同发展,形成“1+1>2”的效果。
首先,从资源禀赋来看,国内煤炭、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风、光资源大面积连片分布,开发利用价值极高,具备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前提条件,尤其在当前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这一优势更显关键。
而且此前,自然资源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对油田、气田及难以复垦修复的采煤沉陷区,推进其非耕地区域规划建设光伏基地。中国石化此前亦披露,全系统用地总面积约200万亩。其中,适宜于建设新能源项目的低效利用土地、各种建筑屋顶、废旧装置顶面等,面积就达10万亩以上。
更关键的是,它们还具备“消纳优势”、煤炭、油气产业链自带庞大的生产负荷(如矿区用电、油田开采用电),且大多拥有自备电厂,能直接消纳新能源发电,无需依赖外部电网。这一特点恰好契合当前“源网荷储”的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消纳难题。
从更长期的转型战略看,实现绿色低碳已成为四家的明确目标。
中煤集团计划十四五末总装机规模达900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4000万千瓦。
中国石油规划到2035年油、气、新能源业务“三分天下”,到2050年油气和新能源各占“半壁江山”,实现造一个绿色中国石油的目标。
中国石化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时碳排放量较2020年增加不超过30%,2040年碳排放量较峰值下降25%以上,力争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海油计划2025年获取海上风电资源50-1000万千瓦,并装机150万千瓦;同时,还将获取陆上风光资源500万千瓦,并投产50-100万千瓦。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