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时代,自恋成为心理学领域中热度极高且成功出圈的概念。各类自媒体博主纷纷对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发表见解,然而在专业心理治疗领域,情况截然不同。
在信息时代,自恋成为心理学领域中热度极高且成功出圈的概念。各类自媒体博主纷纷对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发表见解,然而在专业心理治疗领域,情况截然不同。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对“障碍”类诊断极为谨慎,生怕误诊。在大陆地区,正规心理咨询师无诊断权,可自媒体却随意使用NPD概念。
比如在伦敦的医院及治疗中心,专业人员讨论个案时很少提及NPD。原因一是对人的理解是多维度的,病理型自恋表现多样,不能简单用“自恋”定义;二是随意贴标签不仅无益,还易形成非黑即白思维,违背保持好奇的理念。
自恋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理中。我们对自身独特喜好、审美等方面的强调,都属于正常自恋范畴。健康自恋对个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让个体不过度依赖他人认可来构建自我价值,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自我,不盲目迎合他人。
在社交场合,能真实展示自己,适当关注他人看法又不被其左右。判断自己是否过度自恋有个简单参考:会反思这个问题的人大概率不是自恋狂,因为真正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极度自我,从不自我反思。
依据DSM5诊断手册,自恋型人格障碍有诸多特征。患者有强烈的自我重要性夸大感,幻想无限成功、权力等,坚信自己特殊且理应获得特殊成就,在亲密关系中常贬低伴侣。
他们对赞美要求极高,认为自己应获他人无条件顺从,在人际关系中剥削利用他人,缺乏共情能力,总觉得他人嫉妒自己,日常表现得高傲傲慢。
像特朗普,上一任期就有近万名美国民众请愿他做精神科检查,看是否患自恋型人格障碍,还有精神科专家联名质疑其精神状况与履职能力。
过度自恋分为厚脸皮自恋和薄脸皮自恋。厚脸皮自恋者过度夸大自己,自视甚高。薄脸皮自恋在东亚文化中较常见,这类人刻苦勤奋但内心脆弱,因缺乏稳定人格支撑,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得害羞脆弱。
两者虽表现不同,但本质都是对自尊有不切实际要求,无法接受他人否定。区分薄脸皮自恋与谦虚,一看对他人成就的态度,薄脸皮自恋者很难真诚赞赏他人;二看对自己的要求,过度自恋往往伴随着对自己过高的要求。
从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角度,家庭养育环境对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影响重大。当孩子被当作父母自恋的延伸,只有符合父母需求的特质才被接纳,不符合的则遭贬低羞辱。
例如在高知家庭,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受青睐,在体育、艺术方面有天赋却可能被打压。孩子为获认可,逐渐形成虚假自体,随着时间推移,虚假自体愈发僵硬,最终与真实自我失去连接,严重时发展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在精神分析偏个体关系理论中,个体生命早期(一岁半到3岁)与养育者的互动很关键。若此时孩子体验到过多挫折,如养育者照料不足,孩子会觉得养育者不回应、打压自己。孩子为避免被认为虚弱无能,尝试不依赖他人。
这样的个体内心缺乏可依赖的好客体,对亲近他人充满怨恨,内心荒芜。成长中他们不断重复这种不良模式,切断与他人关系,强化冷酷无情。
同时病理性自恋个体内心脆弱,自我感知敏感,为掩饰脆弱不断夸耀自己,一旦被激发不安全感觉,就会产生强烈极端情绪反应,缺乏自我调节功能,不断破坏关系,强化“只能靠自己”的核心信念。
社会文化层面,当下很多人在社交平台花费大量时间修图、选图,追求关注和赞美,平台的推波助澜让这种虚荣心有了变现机会,营造出人们为被关注而追求虚假生活的现象。
中产焦虑也在强化自恋形成,上升通道变窄、阶级固化等,让父母担心孩子阶层滑落,催生“鸡娃”大战,父母对孩子过高期待、严格控制与溺爱,都是催生不健康自恋的因素。
父权制文化秉持“成功至上”理念,将成功奉为衡量一切的终极标准,鼓吹为达目的可罔顾手段。受其影响,人们极易将他人工具化,当作实现自身目标的垫脚石。
这种价值观的侵蚀,使得个人主义膨胀,进而促使自恋现象在社会中愈发普遍,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你察觉到身边某人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不妨采用简化版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之相处。
所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个人选择及个人边界,不强行侵入或改变;
“互不侵犯”要求避免在言语、行为等方面对其进行攻击,同样也防止自身受到无端攻击;
“互不干涉内政”即不随意插手对方的生活决策、兴趣爱好等私人事务,对方也不应干涉你的生活;
“平等互利”倡导交往中保持平等地位,无论是对话交流还是实际互动,都不应有一方高高在上,并且要寻求双方都能获益的方式;
“和平共处”则是在整体相处过程中,维持和谐稳定的氛围,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通过遵循这些原则,能有效规避因对方过度夸大、自恋浮夸的特性而引发的困扰,让彼此的交往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
若你对自恋这一话题兴致盎然,渴望深入探究,那么《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这本书将是绝佳选择。阅读此书,你能够深度洞察文化因素在自恋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理解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恋倾向。
文本来源@迫切提问Burning Questions 的音频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