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特别推出青岛筱彦工作室珍藏的55件(套)有关纪念抗战胜利,以及反映日军侵略青岛的文献实物。通过藏品展示的形式,以物证史、鉴往知今,让我们共同回顾那段峥嵘岁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特别推出青岛筱彦工作室珍藏的55件(套)有关纪念抗战胜利,以及反映日军侵略青岛的文献实物。通过藏品展示的形式,以物证史、鉴往知今,让我们共同回顾那段峥嵘岁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砥砺前行力量。
笔记本封面“毋忘国耻”和瓷杯上“勿忘国耻”文字,不仅是民族创伤的铭刻,更是凝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与抗争中觉醒的精神力量,其重若千钧。
由裘宪钧创作的《新长城》为已佚的民国抗战歌曲
1934年秋天,作家萧军在青岛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中最早的、直接的正面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装反帝题材的小说之一。上图为使用笔名田军的初版本《八月的乡村》。
这是一枚承载着烽火年代民族气节的银质戒指,戒面以简练刚劲字体镌刻“抗日救国”四字,见证了中华儿女誓死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共识。上图为1935年青岛铁展会上的“愿国人用国货”纪念瓷。
青岛中国国货公司广告
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为己任的振业火柴公司,由中国著名民族实业家、慈善家丛良弼先生创办。
丛良弼先生次子、青岛实业家丛贯一书写的抵制日商呈文原件。
中国国术馆口号:“强种救国,御侮图存”。上图为青岛市国术馆学员毕业证书。
1936年《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会刊》刊发的《日本联合舰队到青岛》文章中,发出“从血花火光中,抢救我们的祖国”呼声。
1937年8月14日,日本侵略军仿效在上海制造的“虹桥事件”,在青岛制造了“德县路事件”。上图为昭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东京朝日新闻》不实报道。
1937年12月31日,青岛实施“焦土抗战”政策影像。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青岛市的防守与撤退亲历记》(1984年当事人回忆稿)
为阻滞日军进攻,中国军舰与货轮集体自沉堵塞航道。
由袁方乔(1937年时任青岛港务局局长)口述、徐一贯(1937年时任青岛电厂厂长)整理的日占青岛前夕实施“沉舰封港真相”。(1962年10月10日书写)
1938年1月10日凌晨,日本海军陆战队分别从山东头、沙子口、浮山湾和汇泉湾等处登陆侵占青岛。(图片出自1938年3月发行的《画报跃进之日本---青岛攻略号》)
图为日军侵犯中国时,日本海军部队士兵书写的日记手稿,时间从193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登陆青岛、厦门、黄石港、汉口等地,记录的完整行军进犯线路,是日本侵略军罪证的重要留存。
日本侵略军制作的侵占中国各地戳记日期折页(正面缩略图)
1938年1月10日“青岛上陆占取”戳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戳印。
1938年1月青岛沦陷后,在日本侵略军的操纵下,青岛治安维持会成立。上图为青岛治安维持会成立一周年之际,雕刻粉饰太平赠语的铜器。
1938年6月5日,由青岛海军特务部、青岛陆军特务机关、青岛宪兵队本部、青岛总领事馆许可印制的青岛市区图。
1940年1月23-26日,以汪精卫、王克敏、梁鸿志为代表的三个日本傀儡集团,在迎宾馆举行三方会谈,史称“汪伪青岛会谈”。上图出自1940年日本发行的《历史写真》叁月号。
“兴亚院”是日本政府对华侵略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其本部下设华北、蒙疆、华中、厦门四个联络部和青岛出张所。上图为“兴亚院青岛出张所”使用的带有铭牌的文件资料柜。
日本驻青总领事馆原以管理日侨事务及搜集情报为主要业务,1943年日本“兴亚院华北联络部青岛出张所”撤销后,成为控制青岛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后台。
左图是青岛日本总领事馆印发的《车辆检查证》;右图是《青岛福台、烟筒工作所清扫证》
“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于1939年4月成立的特殊机构,旨在强化对华北交通网络的军事控制。上图为“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标识徽章。
“青岛日本商工会议所”是服务于日本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组织。上图为由青岛日本商工会议所编写的《青岛港贸易统计年报》。
1940年青岛日本商工会议所增筑建筑“奉镇祭”木牌;木牌背面。
日本通过成立各种协会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上图为“华北蛋业协会”各类文书章程。
横滨正金银行,本是日本唯一的外贸结汇专业银行,但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竭力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服务。上图是横滨正金银行青岛支店1944年7月份有关驻青岛日军军费转账报告。
“治安强化运动”是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植的伪政权在中国华北地区推行的一系列以镇压抗日力量、巩固殖民统治为目的的军事、政治行动。上图为“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恳谈会”油印稿原件。
青岛沧口站悬挂强化治安横幅的原版照片
日本侵华期间推行的“清乡运动”是其在占领区实施的一项系统性镇压策略,企图以此消灭我国抗日力量。图为青岛特别市公署印发“清乡”标记的《居住证》。
青岛居留民团是日本在青岛设立的侨民自治组织,由日本总领事馆领导,负责管理在青日侨事务,但实际成为日本殖民势力的工具。右图为青岛居留民团金融部账簿。
日占青岛期间,短时间内通过大量移民,垄断青岛工商业。上图为日商在青岛开设的店铺广告。
日商青岛三木商店清酒瓷坛;日商药房广告(后改装为窗板)
日本占领青岛期间,发行《青岛新民报》《大青岛报》《青岛兴亚新报》等报刊,强化新闻舆论控制。
日本占领青岛期间,为加强殖民统治,日伪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在中小学校开展“奴化教育”。上图是华北交通青岛扶轮小学校教学场景。
1940年日本光阳社发行的《青岛写真帖》,侧面反映了日本对青岛的文化渗透。照片内容涵盖城市景观、日侨活动等,试图塑造殖民统治下的“繁荣”假象。
中国电影史上首部表现全民抗战的电影《中华儿女》,全景式展现农民、公务员、青年知识分子、女战士等不同阶层民众的抗日斗争。上图是电影主题曲“中华儿女”78转黑胶唱片。
陈志藻,别名陈工夫,曾赴日本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时期担任青岛寿康医院和博济医院院长。他利用院长身份,为我市党组织地下工作者和解放区同志医疗治病、为日军搜捕集中关押在青岛体育场的胶东解放区伤病员救助治疗。上图为陈志藻相关文献。
陈志藻日本留学时全年日记手稿
上图为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武装力量;右下图为华北地区被我八路军缴获的部分日本武器。
抗战与文艺---开明书店印行的平本初版《抗战八年木刻选集(1937-1945)》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为红军大学,1937年1月迁至延安后更名为“抗大” 。学校开办期间,共培养十多万名抗日干部。上图为“抗大”镜画。
1945年12月,我国解放区发行了首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邮票——《抗日民族战争胜利纪念》。这枚邮票由山东战时邮政总局隆重推出,图案选取了毛主席和八路军形象,象征着抗战的伟大胜利与民族的崛起。(右二拾元面值邮票为复制品)
1945年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上,中国是《联合国宪章》首签国,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首次正式亮相。(照片中站立者右二为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 上,举行隆重的受降仪式。上图是拍摄受降仪式的16毫米胶片拷贝。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山东地区受降仪式在青岛汇泉广场盛大举行,标志着青岛正式光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谨以55件(套)珍贵档案文献实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在此铭记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抗战的历史瞬间,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牢记历史并更加珍爱和平!
来源:青岛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