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智勇救飞虎 岁月铭恩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07:36 1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与反法西斯盟军进行过深度合作。1941年至1945年间,由美国陈纳德将军组建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称“飞虎队”,舍生取义,不远万里飞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与中国军民共同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与反法西斯盟军进行过深度合作。1941年至1945年间,由美国陈纳德将军组建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称“飞虎队”,舍生取义,不远万里飞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与中国军民共同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取得了击落日本军机2600多架的战绩。

1944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突破日军天罗地网,成功组织营救飞虎队队员,并开始与美太平洋司令部开展海上抗日合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志愿航空队的飞机在空中被日军击落、击伤或发生故障,飞行员被迫跳伞或者迫降后,都得到中国人民的救助。营救唐纳德·克尔中尉,正是东江纵队与盟军合作抗日的生动缩影。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唐纳德·克尔中尉的儿子戴维·C·克尔来到大鹏,循着父亲当年的足迹重走营救路线,他踏过烽火岁月中的山野村落,触摸历史脉络,深切感怀东江纵队与中国民众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盟军飞行员的英勇壮举。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痕迹,都诉说着跨越山海的情谊与共同抗争的精神。

戴维动情追忆父亲生前在日记中写到的惊险经历,与本地历史学者和东江纵队亲历者后代交流,搜集、核实历史细节,他致敬中国人民的无私无畏,让这段用勇气与牺牲铸就的深厚情谊代代相传,永志不忘。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接力

沙鱼涌作为葵涌河的出海口,与香港仅隔着大鹏湾,这里曾是东江纵队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和活动据点。戴维站在沙鱼涌的古码头,指着对岸说,“我在父亲的日记里看到过,这里应该就是他被救起上岸的地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此行的首要目的,就是踏上父亲被救的这块土地,亲身感受那段对他父亲和他的家族来说,都毕生难忘的往事。

1944年2月11日,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向被日军占领的香港启德机场发动突袭。战斗中,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唐纳德·克尔驾驶的飞机被日军击中起火,克尔受伤被迫跳伞,而启德机场的日军正等着活捉他。克尔命悬一线,危急之时,克尔被送信路过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通讯员李石所救,并迅速转向密林深处。后来,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短枪队队长刘黑仔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最终将克尔护送至东江纵队司令部。为了将克尔救出险境,中国百姓与游击队员同敌人经过27天周旋,做出了重大牺牲,最终让他死里逃生。

克尔在接受东江纵队创办的《前进报》采访时说:“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敌人还没有撤退……我被你们神勇的武工队队长刘黑仔保护到另一个地方……我想,为了挽救我,你们一定动员了许多我看不见的力量……”

站在曾经硝烟弥漫,如今已平静的海岸线上,戴维眺望前方,他告诉记者,“我父亲当年就是在这里被东江纵队的英雄们救起。现在,他们的后人又陪着我站在当初救他上岸的古码头,带我重新走这段路。这像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接力——81年前你们守护了我父亲,81年后英雄们的后代带着我传承着这段历史和记忆。这种感觉,太深刻了,太奇妙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洋村东江纵队旧址曾是唐纳德·克尔中尉被救后住过3天的地方。从沙鱼涌离开后,戴维来到这里聆听了红领巾小讲解员讲述东江纵队配合盟军对日作战和开展情报合作的英勇事迹,观看了由深圳技术大学、深圳技术大学附属中学和光祖中学学生共同演绎的以“营救克尔中尉”为故事原型的话剧演出。他全程举着两部手机,将话剧表演细致完整地录了下来。看完演出,戴维激动地走上舞台与小演员们一一合影留念,他搂着扮演自己父亲的小演员说,“你演得很真实,我父亲作为飞行员,当时就是穿的这种靴子,你们真的很用心还原了。”

戴维在父亲住过的房子里久久不愿离去,他向大鹏新区博物馆赠予《克尔日记》,回忆了从父辈口中听来的故事细节,分享出版《克尔日记》的目的及意义,表达对东江纵队的感恩之情。他描述的这些珍贵细节被一一记录,将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和鲜活见证。《克尔日记》作为可贵又丰富的史料,将继续向后辈讲述抗战盟军相互支持、共同战斗的感人故事。

这是一段开启新篇的文化传承

同一天,大鹏新区王桐山书院揭幕。戴维深刻理解父亲对于大鹏以及东江纵队的感情,带着父亲的愿望“我要跟你们做永远的朋友”参加了开幕式。

王桐山书院位于大鹏街道王母社区,作为大鹏半岛最古老的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不仅承载着“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与“崇文尚武”的大鹏精神,更以其独特的“天一涵虚”炮楼建筑格局,展现出“文教护国、武略安邦”的文化理念。这里曾是钟氏家族教育子弟的场所,也是近代大鹏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红色革命精神。戴维在开幕仪式上说,“我来到这里,是希望共同书写中美人民友谊常青的新篇章。”

王桐山书院的开幕,是为未来种下文化的种子,而戴维的追寻,则是为过去擦亮记忆的丰碑。两件事相辅相成,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未来,源于其对历史的深刻铭记与对文化的自觉传承。大鹏新区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近年来,新区深入挖掘像克尔这样的国际视角史料,希望让展览从“文物陈列”升级为“情感共鸣”。戴维的到来,不仅助力大鹏新区补充营救细节、还原历史现场,更为青少年教育提供鲜活的“国际教材”。

这是一趟永不忘记的感恩之旅

“当时在营救你父亲时,东江纵队队员们准备了两条船,把你父亲安排到前面那条船上藏好,后面跟着的一条船上满载炸药,万一日军追上来,我们就准备用后面那艘船跟日军同归于尽。”大鹏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手捧黑白旧照,向戴维讲述营救背后的故事。

“我父亲将这段经历都写在了日记里,他在日记中清晰地描绘了降落的坐标、逃生的路线,以及被游击队营救的整个过程。”戴维说,“今天,我站在这里,替我父亲、也替我们全家,再次深深感谢所有参与营救的中国百姓和东江纵队战士,是他们用无比的勇气和牺牲,守护了我父亲的生命,也铸就了这段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情谊。”

十几年来,戴维数度来到中国,他说自己循着父亲当初被营救的路线,去了香港、走过惠州,也来了大鹏。“我希望寻找到当年参与这场生死营救的游击队员和他们的后代,带着父亲的遗愿,完成一场特别的感恩之旅。”

来源:深圳特区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