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认领认养,守护文明根脉。2017年3月11日,《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资、集资、出资、认养、提供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8年,截至目前,累计已有512处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南丽江)文物认领认养,守护文明根脉。2017年3月11日,《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资、集资、出资、认养、提供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8年,截至目前,累计已有512处文物认养点,442处为正常认养状态,成效突出。
“文明守望工程”,是山西省率先在全国开展的一项旨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工作。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从省文物局了解到,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山西省文物认领认养类型不断丰富,从古建筑、古遗址,到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再到革命文物、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个领域,均有涉及,有更多企业、组织、个人主动参与到文物认领认养工作中,各地也出现不少亮点与先进做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格局基本形成。据统计,在全省范围内被认领认养的文物点中,古建筑类文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认养主体将文物建筑用于陈列展览、民宿经营或旅游观光,不仅可以彰显文物特色和价值、提升文物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还可以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和持续深化。
比如,大同市浑源麻家大院主院,认养主体将其开发利用为浑源锦茂博物馆,将浑源窑的烧造历史及工艺进行了很好展示;长治市潞州区凹里关帝庙,认养人在此经营老醋老酒博物馆,同时进行了相关的醋文化、酒文化布展,可以开展研学体验项目,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晋城市阳城县中庄古建筑群位于中庄布政李府景区,认养主体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改造规划作为民宿,是晋城最受外地游客欢迎的“网红民宿”;长治市武乡县下北漳村鲁艺旧址现为3A级旅游景区,靠近王家岭旧址,建设有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有54处院子,修建了20多个院落,保存完好,村容村貌较好,设置了相应的体验和活化利用项目,能够基本满足游客的休闲观光需求。
尽管文物认领认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对于那些修缮保护还未达到合格标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时,在修缮保护合格的文物中,46%得到了有效利用,剩余54%的文物尚处于未利用状态。因此,遴选优秀案例进行展示和宣传推介,意义重大。
为此,山西省文物局联合山西晚报启动“文物保护·凝聚原力”文物认养优秀案例展示暨宣传推介活动。该活动以现场探访、专题推介、宣传片推广、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遴选各市县15个优秀案例,为全省“文明守望工程”中的文物认领认养树立标杆。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推出15个优秀案例的探访式报道,助力低级别文物的认领认养。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