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2年前,一支神秘的车队在罗布泊的茫茫戈壁中悄然失踪,46条生命与机密物资一同蒸发,留下无数未解之谜。
52年前,一支神秘的车队在罗布泊的茫茫戈壁中悄然失踪,46条生命与机密物资一同蒸发,留下无数未解之谜。
半个世纪后,地质勘探员李国强的一次意外发现,将这支编号“国家运输-1973”的军用车队重新带回世人眼前。
卡车保存完好,排列整齐,仿佛时间在它们身上按下了暂停键。
家属们的泪水、专家的困惑、记者的镜头,交织在这片荒漠,掀起了一场寻找真相的风暴。
车厢内的异常信号、神秘的金属符号、诡异的电子提示音,指向一个令人震颤的秘密。
01
2022年11月20日上午10点30分,地质勘探员李国强背着重型探测设备,独自在罗布泊无人戈壁进行例行勘查任务。
这片海拔4200米的荒漠,寸草不生,风沙肆虐,只有呼啸的风声和李国强靴子踩在碎石上的“咯吱”声。
“咦,这金属信号咋这么强?”李国强停下脚步,盯着仪器上疯狂闪烁的数字,指针几乎要冲出刻度。
在这种荒无人烟的地方,信号强度如此异常,实在不合常理,通常只有零星矿石才会引起轻微反应。
他眯起眼睛,透过热浪扭曲的空气,远远望去,隐约看到一排巨大的影子在阳光下反射金属光泽。
“不会吧……这啥情况?”李国强心跳加速,咽了口唾沫,快步朝影子走去。
当他拨开一片沙尘,眼前的景象让他呆立当场,手里的仪器差点摔在地上。
他还发现,车队周围的沙地上有一串模糊的脚印,形状怪异,不像人类,绕着车队一圈后消失在风沙中。
李国强试图追踪脚印,但风沙迅速掩盖了痕迹,让他背脊发凉。
一支由七八辆老式军用卡车组成的车队,赫然出现在戈壁滩中央!
卡车车身呈深绿色,蒙着厚厚的沙尘,风蚀痕迹明显,但整体保存得惊人。
车队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是执行任务时突然停下,车轮稳稳扎在沙地上,没有翻倒或损坏的痕迹。
“这……这咋可能?”李国强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被沙漠的热浪晃花了眼。
但无论怎么看,眼前就是一支真实的车队,车身上“国家运输-1973”的编号清晰可见。
车身还印着褪色的老式徽章,透着那个年代的沉重气息。
李国强蹲下检查一辆卡车,发现车底有一块奇怪的金属片,刻着未知的符号,像是某种密码。
他用随身相机拍下金属片,打算回去研究,但心里总觉得这东西不简单。
李国强的手机早在这片荒漠失去了信号,他连忙打开卫星电话,声音急促地喊道:“喂,张队长吗?我是李国强!”
“你快听我说,我在7号勘探点发现了一支车队!”
“啥?李国强,你没被太阳晒晕吧?”电话那头的张建国语气满是疑惑。
“罗布泊那鬼地方哪来的车队?你是不是把沙丘看错了?”
“我发誓!我现在就站在车队跟前!”李国强激动得声音都在抖。
“这是一支军用卡车队,编号是国家运输-1973,看起来是1973年那会儿的!”
“我在地质队干了15年,啥怪事没见过?但这……太邪门了!”
张建国那边沉默了几秒,显然被这消息震住了。
“你确定没看花眼?那地方海拔4200米,最近的路都有120公里!”
“绝对没看错!”李国强斩钉截铁。
“张队长,这些卡车保存得太好了,完全不像废弃的,像是刚停下来!”
“车轮都没陷进沙子里,周围还有怪脚印,我都拍下来了!”
张建国的呼吸变得急促,声音低沉:“我的天……这不可能……”
“你先别动,赶紧把照片传给我,我马上联系上级!”
“记住,啥都别碰,脚印的事也先别乱说!”
“明白!我这就拍!”李国强哆嗦着手举起相机。
他从多个角度拍下车队和怪脚印,每按一次快门,心里的震撼就加深一分。
这支车队仿佛从天而降,静静地停在这与世隔绝的戈壁滩上。
02
40分钟后,照片通过卫星系统传到勘探队总部。
张建国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高清图片,整个人呆住了。
照片清晰地展现了车队的模样,七八辆卡车整齐排列,车身约7米长,典型的老式军用设计。
车厢上覆盖着帆布,虽然有风化痕迹和沙尘覆盖,但主体结构异常完好。
连车厢上的绳索都还绑得紧紧的,像是昨天才系好。
“国家运输-1973……”张建国喃喃自语。
“这编号咋有点耳熟?”他皱起眉头,感觉脑子里有根弦被拨动了。
旁边的年轻技术员王浩然听到后,立刻在历史数据库中搜索这个编号。
几分钟后,王浩然脸色煞白,声音发抖:“张队长……这车队……它是1973年失踪的!”
“啥?失踪?”张建国猛地转过身,差点把水杯碰翻。
王浩然指着屏幕上的资料,声音急促:“1973年11月,国家组织了一支车队,代号‘国家运输-1973’,从甘肃出发,目的地是新疆。”
“据说运送一批机密物资,但出发后一个月就失去联系。”
“车上46人全部失踪,当年这事被严格保密,只在内部档案里有记录!”
王浩然还发现一份加密文件,标注为‘1973特殊任务’,暗示车队运送的可能是某种实验设备。
他试图破解文件,屏幕却闪过一串乱码,电脑自动重启,让他心跳加速。
张建国警告他别乱来,但自己也开始怀疑车队的任务不简单。
张建国瞪大眼睛,声音沙哑:“你是说……这车队失踪了52年?”
“对!整整52年!”王浩然调出更多资料。
“你看,这是当年的档案摘要,车队有30名士兵、12名技术员和4名指挥官。”
“失踪后,国家派了搜救队,找了整整八个月,连个轮胎印都没找到。”
“这件事后来成了历史上的未解之谜。”
办公室里安静得吓人,只有电脑风扇的嗡嗡声。
张建国和王浩然盯着屏幕上的照片和资料,脑子里拼命消化这个离奇的事实。
一支失踪52年的车队,突然完好无损地出现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还保持着整齐的队列。
这完全颠覆了所有常识,像是科幻电影的剧情。
张建国突然想起多年前听过的一个传闻,说1973年罗布泊曾发生过不明飞行物事件,与车队失踪时间重合。
他没敢说出口,但决定私下查查老档案,看能不能找到线索。
“赶紧上报!”张建国回过神,拍了下桌子。
“联系省文物局、搜救中心,还有……北京总部!”
“这事太大了,绝对不能拖!”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开。
省文物局接到电话后,值班主任差点以为是恶作剧。
“你说啥?国家运输-1973?52年前失踪的车队?”
“你们确定没搞错?照片发过来我看看!”
“照片已经发了,车身编号、徽章都清清楚楚!”张建国语气坚定。
文物局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同时把消息上报国家文物总局。
不到三小时,这事传到北京,惊动了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和公安部。
与此同时,一个匿名电话打到文物局,声音低沉:“车队的事不要声张,里面有你们不该碰的东西。”
电话挂断后,文物局领导心神不宁,决定暂时封锁消息,但内部已经开始流传。
消息还传到了当年车队成员家属的联络群里。
52年来,这些家属的后代从未放弃寻找真相,组建了联络网络,互相支持。
62岁的赵秀兰正在家里整理老照片,突然接到家属联络员的电话。
“赵姨,我刚得到消息……咱们的车队……可能找到了!”
赵秀兰手里的照片滑落在地,手抖得厉害。
“你说真的?真是咱们的车队?”她的声音都在颤抖。
“编号对得上,国家运输-1973!照片我发到群里了,你快看看!”
赵秀兰哆嗦着打开微信群,看到车队的照片时,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她的爷爷赵志勇是车队的技术员,失踪时才33岁。
赵秀兰翻出爷爷的日记,发现一页记录提到任务前收到一封匿名信,警告他“不要上车”。
她把日记发到群里,家属们炸了锅,有人怀疑车队失踪背后有阴谋。
“爷爷……爷爷你看见了吗?他们找到你了……”赵秀兰对着老照片哽咽。
家属群里像开了锅,消息一条接一条。
“真是咱们的车队?咋保存得这么好?”
“52年了!我爸要是活着都87岁了!”
“大家先冷静,确认清楚再说!”
“我要去看!我要亲眼看看我爷爷在不在!”
消息传播得比风还快,当天下午,网上开始出现零星讨论。
虽然官方还没发布消息,但各种猜测已经满天飞。
一个历史博主在微博发帖:“据可靠消息,罗布泊发现疑似52年前失踪的车队,若属实将是历史级大发现!”
网友评论区瞬间炸了。
“不可能吧?52年还能这么完整?”
“真的假的?不会是拍电影的道具吧?”
“我表叔在文物局,他说这事千真万确!”
“天哪,如果是真的,车里的人咋样了?”
网上还冒出一个匿名帖子,声称车队失踪与“罗布泊秘密实验”有关,帖子很快被删,但截图已经疯传。
当晚,各大新闻网站争相报道,标题一个比一个抓眼球。
《罗布泊惊现52年前失踪车队》。
《国家运输-1973重现戈壁,真相待解》。
《52年谜团即将揭开?》。
报道称,相关部门已派专家赶往现场核实,但具体细节和车内情况暂未公布。
与此同时,专家、搜救队员、记者像潮水般涌向罗布泊。
当地政府紧急调集资源,搭建临时营地支援行动。
03
第二天一早,搜救队长陈永华带领25人的专业团队,乘直升机抵达距离现场最近的临时营地。
从营地到车队还需徒步四个小时,路途艰难。
“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陈永华在出发前动员,语气严肃。
“如果消息属实,这将是我国文物搜救史上的里程碑。”
“但大家记住,现场情况复杂,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
队伍里有文物专家、法医、心理专家和技术人员,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紧张和期待。
他们知道,接下来可能面对一个改写历史的现场。
四个小时后,队伍终于抵达戈壁边缘,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我的天……”年轻搜救员杨子豪瞪大了眼睛,话都说不利索。
“真有一支车队!跟照片一模一样!”
陈永华虽然看过照片,但亲眼见到这支车队时,心里的震撼依然无法形容。
这支车队像从历史中走出的幽灵,静静地停在荒漠中。
文物专家林长青绕着车队走了一圈,表情越来越凝重。
“我研究文物30年,从没见过这么诡异的现场。”他摇着头说。
“有啥不对?”陈永华皱眉问道。
“太多不对了!”林长青指着车队的排列。
“你看,卡车整齐得像在阅兵,车轮一点没陷入沙子,像是刚停下来。”
“可这里是戈壁滩,根本没有平整的路,车队咋可能开到这儿还这么整齐?”
林长青还发现一辆卡车旁有一块金属碎片,刻着与李国强拍到的相同符号,材质无法识别。
他把碎片收好,决定带回去化验,但总觉得这东西藏着大秘密。
年轻工程师徐子健也发现了异常,声音有些发紧。
“车身损伤太少了,只有表面风化和沙尘。”
“如果是抛弃的车队,52年后不可能这么完整,起码得有腐蚀或零件脱落。”
陈永华仔细观察车队,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整支车队像是被某种巨型吊车轻轻放下,而不是在荒漠里跋涉了52年。
一名队员报告,靠近车队时他的手表突然停摆,离开后又恢复正常,让气氛更诡异。
“开始布置工作区!”陈永华下令。
“所有人保持距离,不得接触卡车,先做外部检查和环境评估。”
技术人员架设检测设备,测量辐射、气体、结构稳定性等指标。
法医专家检查车队外部,寻找任何可能的线索。
“永华队长,初步检测结果出来了。”技术员汇报。
“没发现放射性物质,空气质量正常,但……车厢内的温度有点怪。”
“怪在哪儿?”陈永华追问。
“外面是12摄氏度,红外检测显示车厢内温度稳定在22摄氏度左右。”
林长青皱眉,语气沉重:“这不正常。”
“如果车厢密封好,内外温差不该这么稳定,52年后,里面温度早该和外面一样了。”
这时,天空传来直升机的轰鸣,三架直升机降落在附近空地上。
下来的是更多专家和官员,领队是文物总局副局长王国立。
他神情严肃,身后跟着著名文物专家孙志明和北京的技术专家。
“我在路上了解了情况。”王国立看着车队,震惊得说不出话。
“确实太不寻常了,现在最重要的是确认车厢内的情况。”
王国立收到一封匿名加密邮件,指示“优先保护车厢内特定物品”,让他心生疑虑。
孙志明是国内顶尖的文物专家,经手过无数历史遗迹,但面对这支车队,他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
“从外观看,这确实是1973年的军用卡车,涂装、编号都吻合。”
“但这种保存状态科学上太难解释了。”孙志明检查车身,眉头紧锁。
他注意到一辆卡车帆布下透出微弱蓝光,闪烁不定,但被王国立阻止靠近。
“最奇怪的是队列整齐。”林长青汇报。
“所有迹象表明这是一次有计划的停靠,而不是被迫抛弃。”
“可这里的地形根本不适合车队行驶。”另一专家补充。
“除非……当年的地形和现在不同,或者发生了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事。”
04
家属代表也陆续赶到现场,三辆越野车停在临时停车区。
下来十几位中老年人,领头的是63岁的马明辉,他的爷爷马振华是车队的技术员。
“陈队长,我是马明辉。”他快步走向陈永华,声音颤抖。
“我爷爷就在这车队里,求您让我看看,哪怕一眼也好!”
马明辉偷偷听到专家提到“时间异常”,更加坚定要查看车厢。
陈永华看着这个满眼期待的男人,心里五味杂陈。
“马先生,我理解您的心情,但现在情况不明,为了安全……”
“安全?”马明辉声音猛地拔高。
“我等了52年!从小听我爸讲爷爷的事,每年祭奠我都盼着有消息!”
“现在车队就在眼前,你让我继续等?”
其他家属也围上来,情绪激动。
“我爷爷那年才29岁,说是去新疆运物资!”一个老人哽咽。
“求你们让我们看看里面到底咋样了!”
现场气氛沉重,家属的要求完全能理解,但搜救程序不允许贸然行动。
王国立走过来,语气温和:“各位家属,我们理解大家的心情。”
“但这事太特殊,我们得小心处理,既要保护现场,也要保证安全。”
孙志明补充:“请相信我们,今天会有结果。”
“但我们得先确保车厢里没危险,毕竟52年了,可能有有害气体或结构问题。”
“有害气体?结构问题?”一个女家属抓住这话。
“你们是不是知道啥了?快说清楚!”
现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专家们。
孙志明犹豫后,诚实地说:“我们确实检测到车厢内有些异常。”
“但具体情况得开厢后确认,只能说,里面的环境和我们想的有点不一样。”
“啥叫不一样?”家属们紧张追问。
“温度、湿度、气压都不正常。”林长青补充。
“这种异常可能说明车厢内的保存环境很特殊。”
马明辉回忆起父亲曾提到爷爷任务前收到过神秘包裹,里面是一枚刻有符号的金属牌。
他怀疑这与车队的异常有关,但没敢声张。
记者们也涌了过来,虽然被警戒线挡住,但镜头都对准了车队和人群。
“请问专家,车厢内的异常具体是啥?”
“是否确认车内人员情况?”
“这种保存状态有先例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孙志明只能说:“具体情况还在查。”
“开厢后会第一时间公布。”
但这种模糊回答显然满足不了好奇心,反而让气氛更紧张。
下午4点,更多设备运到现场,包括生命探测器、气体分析仪、结构扫描仪等。
技术人员开始深入检测车厢。
“生命探测器有啥发现?”陈永华问。
“情况有点怪。”技术员盯着屏幕。
“设备显示车厢内有信号,但不是标准的生命迹象。”
“啥意思?”陈永华皱眉。
“正常来说,有活人会有心跳、呼吸信号,遗体则没反应。”
“但现在信号很模糊,像是介于两者之间。”
孙志明听完,眉头紧锁:“我从没见过这种情况。”
“会不会是设备坏了?”有人问。
“不可能,三套设备结果都一样。”技术员肯定。
“而且气体分析也很奇怪,车厢内氧气比外面低12%,还有种无法识别的气体。”
“有毒吗?”陈永华追问。
“初步看无毒,甚至可能对人体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性质得进一步分析。”
一名家属偷偷记下专家讨论的“模糊信号”,试图私下联系物理学家朋友分析。
这些结果让专家们更困惑。
一支失踪52年的车队,车厢内竟然有如此特殊的环境,科学上几乎不可能。
家属们的情绪也复杂,既盼着好消息,又怕面对残酷现实。
赵秀兰拉着其他家属的手,小声说:“你们说……会不会有奇迹?”
“秀兰姐,别想太多,52年了,咋可能……”一个中年女人摇头。
“可专家说环境特殊,也许真保护了他们呢?”另一个家属抱希望。
“我听说过低温保存人体的案例……”
“那得在实验室,这儿是戈壁滩,哪有那条件?”
但这些结果确实给了家属一丝希望。
如果车厢内只有遗体,为啥会有特殊环境?
05
这时,王国立接到一个重要电话,脸色变得更严肃。
“啥?北京要派更高级专家组?好,我知道了。”
挂电话后,他召集专家:“上级决定派国家级专家组指导工作。”
“中科院的专家也会来。”
“中科院?”林长青惊讶。
“为啥中科院掺和?这不就是文物调查吗?”
“因为这事已经超出了普通文物调查。”王国立语气沉重。
“车厢内的异常、保存状态、检测结果,都需要更权威的科学分析。”
家属听到中科院介入,窃窃私语,有人怀疑车队涉及国家机密实验。
“这到底是好是坏?”马明辉不安地问。
“应该是好事。”陈永华安慰。
“说明上面很重视,肯定会给答案。”
但陈永华内心也疑惑,他干搜救22年,从没见过这么诡异的事。
一支车队凭空出现,车厢内环境异常,检测结果解释不了。
他想起多年前听过的传闻,1973年罗布泊曾出现神秘光柱,与车队失踪时间吻合。
傍晚,现场来了新客人,是当年参与搜救的老同志。
一位73岁的老人引起注意,他是当年的搜救副指挥,退休文物局官员梁启明。
“52年了,我终于又见到你们了。”梁启明站在车队前,眼含泪水。
“当年我发誓要找到你们,没想到是这样重逢。”
梁启明讲起当年的搜救:“1973年11月,这支车队出发后一个月失联。”
“当时没任何异常报告,我们出动了上千人,搜索了甘肃、新疆交界处。”
“但九个月,连个车轮印都没找到,就像这46人和车队凭空蒸发了一样。”
他私下告诉陈永华,当年搜救时曾在罗布泊上空看到绿色光柱,持续几秒后消失。
“最诡异的是,档案显示车队失联前一切正常,突然就没了踪影。”
“不是翻车,不是迷路,就是瞬间消失。”
听到这些,现场更困惑了。
如果车队正常失联,咋会完整出现在罗布泊?还是整齐队列?
“梁老,当年搜救包括这片戈壁吗?”孙志明问。
“包括!我们把所有可能区域都翻遍了,这片戈壁也查过。”
“但当时风沙大,从空中看不清,也没人想到车队会在这儿停得这么整齐。”
“那您觉得车队咋来的?”孙志明追问。
梁启明摇头:“说不清。”
“按理说,以当时的油量,车队开不到这儿,而且这地形根本跑不了车。”
“除非……发生了啥我们理解不了的事。”
夜幕降临,现场搭了临时营地,大型探照灯把区域照得亮如白昼。
家属们坚持守在现场,等着明天开厢。
马明辉坐在帐篷里,拿出一张52年前的照片。
照片上是年轻时的马振华,意气风发,穿着军装。
“爷爷,我找到你了。”马明辉轻声说。
“52年了,我从没放弃,明天就能见到你了。”
他回忆起小时候父亲提到爷爷曾收到一枚神秘金属牌,怀疑与车队有关。
另一帐篷里,72岁的张桂珍在和儿子通电话。
“妈,你得保重身体,不管明天看到啥,都要坚强。”儿子关切地说。
“我知道,孩子,但我得在这儿,亲眼看看你外公。”张桂珍哽咽。
“他走时才34岁,若活着都86了。”
类似对话在营地里不断上演,每个家属都在准备迎接明天的真相。
专家们也在分析数据,孙志明在指挥部汇报。
“第一,这车队确实是国家运输-1973,编号、型号、涂装都吻合。”
“第二,车身结构完好,没明显损伤。”
“第三,车厢内环境异常,但异常性质还不确定。”
“明天开厢有风险吗?”陈永华问。
“技术上没大风险,厢门结构完好,可安全开启,但……”孙志明停顿。
“我们不知道开厢后会看到啥,根据数据,车厢内情况可能超出预期。”
“好的坏的都要准备。”林长青补充。
“最让我费解的是时间,失踪52年,但车队状态像刚停下。”
“这科学上解释不通。”
一名记者用无人机拍到一辆卡车顶部有烧焦痕迹,像是被高温击中,照片传出后引发热议。
这时,夜空传来直升机轰鸣,北京来的国家级专家组到了。
06
领队是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周泽华,还有清华大学、新疆大学的教授。
他们的到来让气氛更严肃。
“我在路上了解了情况。”周泽华看着车队,语气凝重。
“确实是个特殊现象,我们带了更先进设备,希望找到答案。”
新专家立刻投入工作,用高精度仪器检测车队。
“磁场有异常!”一个研究员报告。
“车队周围磁场强度比正常高25%,重力场也有微弱波动。”
量子检测设备捕捉到微弱的“时间扰动”信号,暗示车队可能经历时空异常。
“这些说明啥?”孙志明问。
周泽华沉思:“可能说明车队经历了某种未知物理现象。”
“可能与时空、磁场、重力有关,只是可能,需更多数据才能下结论。”
第二天清晨,开厢即将开始,现场聚集了上百人。
专家、搜救队员、家属、记者、当地牧民,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弓。
陈永华通过扩音器喊:“请保持安静!开厢作业马上开始!”
“家属请在安全线后等待!”
现场安静,所有人屏住呼吸,盯着即将打开的厢门。
开厢设备就位,技术人员做最后检查。
“气体检测正常!”技术员喊道。
“结构扫描完成,厢门完好!”
“开厢工具准备好!”
“开始开厢!”技术人员小心操作,松动厢门锁扣。
每步都谨慎,生怕影响车厢内。
“第一个锁扣松了!”“咔嚓”一声,在戈壁中格外清晰。
家属们紧握彼此的手,有人祈祷,有人泪流满面。
“第二个锁扣!”“咔嚓!”
每声响动都牵动人心,52年的等待即将揭晓。
“最后一个锁扣!”“咔嚓!”
厢门缓缓打开,一股气流从车厢内溢出,带着奇特的清香。
检测设备紧张工作,监控空气成分。
“气体成分安全!温度稳定!”技术员报告。
“继续开启!”
厢门开到一半,孙志明戴好防护装备,准备第一个进去。
家属们心提到嗓子眼,马明辉开始颤抖。
“孙教授,看到啥了?”陈永华通过对讲机问。
车厢内传来孙志明的声音,语调异常:“我需要……再仔细看看。”
“有啥发现?”陈永华追问。
“给我12分钟,做全面检查。”
孙志明发现车厢内有金属箱子,刻有神秘符号,发出机械运转声。
他试图打开箱子,但需要特殊密钥,怀疑与时间保存技术有关。
这12分钟对所有人无比漫长,家属焦急等待,记者不停拍摄。
终于,孙志明从车厢出来,脸色复杂,震惊、困惑、敬畏交织。
所有人盯着他,等待改变一切的答案。
孙志明环视众人,目光停在家属身上,声音颤抖。
“各位……车厢内情况……很特殊,我得和其他专家商量,才能给准确说明。”
这模糊回答让现场炸了。
“啥叫特殊?直接说看到啥了!”马明辉情绪失控。
“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我们的家人咋样了?”
“为啥不说清楚?!”
家属误以为专家隐瞒生还者,情绪更加激动。
就在争执最激烈时,车厢内突然传来一个声音。
所有人安静,不敢相信地看向车队。
那是个微弱但清晰的电子提示音,像是某种设备启动。
“这是……啥声音?”马明辉颤抖问。
孙志明脸色大变,冲向车厢。
磁场强度突然激增,部分设备失灵,提示音与1973年实验信号相似。
几分钟后,孙志明跑出,满脸震惊:“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来源: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