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和旅游蓬勃发展的当下,潮玩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文旅消费领域的显著现象。例如,《浪浪山小妖怪》院线周边首日销售额破700万元。“潮玩第一股”泡泡玛特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港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热门产品引发彻夜排队,Mo
转自:中国旅游报
□ 陈 昱
在文化和旅游蓬勃发展的当下,潮玩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文旅消费领域的显著现象。例如,《浪浪山小妖怪》院线周边首日销售额破700万元。“潮玩第一股”泡泡玛特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港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热门产品引发彻夜排队,Molly、Labubu等IP更成为跨境旅游中的“行走文化符号”。
同样作为文创衍生品,文博文创发展迅猛,也不乏爆款产品亮相,但与Labubu等潮玩IP所展现的巨大传播力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者是否存在本质性差异?文博文创能否直接复制潮玩经济的成功模式?
从美国经济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的“炫耀性消费”以及“粉丝经济”“谷子经济”的实践逻辑分析,潮玩与文博文创的本质差异显著。二者既非完全割裂,也不能简单等同,其消费群体与购买动机存在天然差异。购买文博文创的消费者,核心诉求是体验文化。有人为“挖掘文物”的乐趣买单,有人想借文创给孩子做历史启蒙,还有人会因文创产品主动查阅文物背景。比如有人可能会说:“我从考古盲盒里挖出来个虎符,查了才知道它是古代调兵用的。”消费者在购买和体验盲盒的过程中,会对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达到传播文化知识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博文创的价值不在于追赶时尚,而在于让年轻人更愿意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走红时,网友晒“文物”挖掘过程的配文“原来洛阳铲是这么用的”“这个文物在博物馆见过”,正体现了文博文创“体验驱动”的消费逻辑。哪怕最后盲盒闲置,消费者至少接触了历史知识,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这种消费源于对文化体验的延伸需求,是对历史场景、艺术审美或精神共鸣的“二次捕捉”。购买者通过占有文创产品延续与文化的情感连接,而非单纯追求稀缺性或社交价值。
当然,喜爱文博文创的消费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与审美基础。外国游客若不了解“龙纹”象征至高皇权、“缠枝纹”寓意生生不息和富贵绵长,或是未能领会“祥云纹”“海水江崖纹”中承载的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那么故宫推出的领带、丝巾、摆件等文创产品,很可能仅被当作寻常饰品,难以体会其蕴含的深层底蕴与文化精髓。同样,认识敦煌壁画文创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也需建立在对佛教艺术与色彩学的基础认知之上。“九色鹿”以超凡脱俗之姿,凭借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纯洁,传递着舍己为人、言而有信、慈悲仁善等普世价值观。它不仅引导观者向善避恶,更成为人们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精神寄托的载体。
而在潮玩消费群体中,追求潮流文化、彰显个性是核心消费动机。其行为带有显著的“符号驱动”特征,即通过对特定潮玩的选择与拥有,完成自我品位的对外传递。这种消费倾向,本质上是借助产品符号完成身份标识与圈层归属的表达,而潮玩的商业模式恰好精准捕捉并利用了这一特点。商家通过设置隐藏款和限量款的极低抽中概率制造稀缺性,形成“圈层等级”,拥有隐藏款者被视为“资深玩家”,而普通收藏者则需持续投入,向更高层级进阶。这种通过占有符号彰显地位的逻辑,在“粉丝经济”“谷子经济”中尤为突出。当明星晒图后,粉丝为赢得圈内认可,不惜以数倍高价抢购稀有款。拥有它,便等于拥有“跟得上潮流”“有审美品位”的身份标签。
更进一步看,年轻人为了抢购Labubu联名款凌晨排队守候,游客为特定玩偶规划专属行程路线,本质是在“消费时间”,彰显自身拥有“可自由支配的金钱与时间”的群体性差异。因此,这类消费的核心价值,与其说是商品本身,不如说在于其承载的身份象征意义,同时它也精准迎合了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深层需求。
潮玩的核心终究要落回产品本身。剥离明星带货、资本炒作后,一个IP能否立住,关键在于其是否有真正的情感共鸣,比如造型设计能否戳中审美,背后是否有“治愈情绪”这样的小切口故事,而非单纯靠稀缺性造热度。这恰恰提示文博文创,不必纠结于“能否做时尚”,其优势正在于“有文化根基”,具备承载厚重历史、连接古今、传递古老文明的力量。三星堆盲盒中的青铜神树,暗含着古蜀人对天地宇宙的想象。苏轼《定风波》主题文创,传递的是中国文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命态度。这些产品承载的文化基因,经过数千年沉淀,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其象征意义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会随着解读的深入愈发厚重。
从本质看,潮玩的“神话”难以完全复制给文博文创,二者价值逻辑的差异决定了其发展路径的不同。但是,对于文博文创而言,潮玩的成功经验仍有诸多可借鉴之处。一是借鉴“社交货币”的设计思路,增强互动性、趣味性与话题性,如文物修复体验盲盒让消费者在互动中传播文化。二是利用文化和旅游场景的天然传播力,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博单位展示售卖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展布局范围,在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以及公共交通枢纽空间、免税店等多元场景中,增设“文化体验站”,形成覆盖不同消费场景、兼具文化传播与体验功能的服务网络,降低消费者认知门槛。三是学习IP系统化运营的科学策略,以文物IP为核心,将衍生故事创作、多元产品开发与精准化传播有机融合,构建起兼具文化深度与传播活力的IP生态链。
说到底,文博文创与潮玩经济的核心属性不同,运营逻辑与生态构建存在显著差异,后者模式无法直接复制。但文博文创可在不违背文化属性的前提下,借鉴潮玩经济“圈层运营”“稀缺性营销”等方法。比如建立文化爱好者社群,通过文创大赛、创意市集、展览展示、沙龙对话来增强互动,将跨领域联名转化为“文化+”合作,同时联动非遗技艺、地方文旅等。唯有守住文化之“根”,善用创意之“翼”,文博文创才能走出一条既区别于潮玩、又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独特路径。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