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剧《万物生》原著作者赵德发专访:“人性的复杂远超观众想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02:48 2

摘要: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热播后,那热度简直像火箭发射,“嗖”地一下冲上了天,收视率和讨论度居高不下。这部讲述鲁南农村大地变迁的乡土剧,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能再次唤起观众对土地的关注与热情?《环球时报》近日专访《生

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热播后,那热度简直像火箭发射,“嗖”地一下冲上了天,收视率和讨论度居高不下。这部讲述鲁南农村大地变迁的乡土剧,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能再次唤起观众对土地的关注与热情?《环球时报》近日专访《生万物》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的作者赵德发,听他揭开这背后的神秘面纱。

走进赵德发的采访间,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里透着岁月沉淀后的睿智。当被问到小说《缱绻与决绝》从1995年诞生,到近30年后才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曲折过程时,赵德发微微叹了口气,陷入回忆。

“这部小说是我1995年写的,当时还获得了第三届人民文学奖,也入围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呢。”赵德发嘴角上扬,带着一丝自豪,“之后啊,陆续有影视公司想改编,可每次都因为各种原因黄了。我心里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盼着它能早日搬上荧幕。”

直到2022年秋天,事情出现了转机。“有一位影视策划人向制片人和爱奇艺高层推荐了我的小说,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赵德发的眼神里闪烁着光芒,“《生万物》导演刘家成率队到我的家乡山东莒南、沂南等地采风,那认真劲儿,就像考古学家在挖掘宝藏。最后决定在沂蒙影视基地取景,主演杨幂还主动提出到我的家乡体验生活,住在村里学农活、做家务。看着她那认真的模样,我就知道这部剧有戏了。”

“电视剧去年4月正式开拍,先后在山东沂南、日照和东北长白山取景,历时半年多才完成拍摄,终于在今年8月开播。那一刻,我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赵德发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生万物》开播后,在年轻观众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很多年轻观众被剧中绣绣和大脚“先婚后爱”、相互支撑的情感模式打动,还用网络热梗“二创”传播,剧中的方言台词也成为网络传播的热梗。

当被问到对此的看法时,赵德发眼睛一亮,笑着说:“我也看到了短视频、网文、表情包等各种形式的二创,大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表达、分享,其中不少有独到的见解,把剧与当下语境联系起来,我很欣赏。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大家喜欢,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不过,他也坦言:“当然,也有一些片面或不太准确的解读,但这是正常现象,不可能所有观众的感受都一致。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说到方言,赵德发来了兴致:“方言让剧情更生动、更接地气。比如‘知不道’‘拉呱’‘俺’等山东方言,山东观众觉得亲切,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听长辈唠嗑的场景;也让其他地方的观众觉得诙谐有趣,甚至我还看到有外国人也跟着学说‘俺’,这方言可真是起到了宣传山东地域文化的作用,也让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就像给剧情加了一把独特的调料。”

然而,人红是非多,剧火也难免有质疑声。最近网上有人说某些剧情存在美化地主阶级的嫌疑、不符合历史事实。

听到这个问题,赵德发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身体坐直,认真地说:“很多人依然对地主和穷人的形象有一种固化的刻板印象,就像给人物贴上了标签,一成不变。事实上,无论是地主还是贫苦佃户,都是复杂多样的人,他们的行为并不能被阶级标签完全定义。”

他顿了顿,接着说:“文学和影视创作需要表现人性的丰富性,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不能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以此来评判现代作品,其实是把历史和人性过度简化了。就好比把人简单地分成好人和坏人,这太片面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人性也是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

赵德发的小说名字是《缱绻与决绝》,这两个词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缱绻”表达的是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就像孩子对母亲的依恋,那种情感是无法割舍的;“决绝”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农民逐渐背离土地、走向城市的态度,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土地。

原著小说里的故事跨越70余年,描写了四代人的故事,但电视剧只截取了其中一部分。对于这种处理,赵德发有自己的看法:“电视剧受限于篇幅,选择了1927年至1944年这一段,重点表现农民与土地的情感以及因土地带来的爱恨纠葛。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更集中、更突出‘生万物’的主题——土地生养万物,同时暗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意涵。”

说到电视剧改编最成功的地方,赵德发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觉得最成功的是展现了农耕文明的精髓,刻画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此外,像试春气、踅谷仓等精彩场面,也很好地传递了中华农耕文化的延续,就像把古老的农耕文明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赵德发当年创作这部小说的契机是什么呢?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又有什么关系?

赵德发靠在椅背上,缓缓说道:“因为我是农村出身,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后自然要写乡土和父老乡亲在土地上的故事。我写过大量中短篇,但是到了1993年前后,我开始觉得这些作品都不足以体现我的生命价值,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大海,激不起多大的浪花。我开始酝酿写一部长篇小说,正好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向我约稿,经过思考,我便决定写‘农民与土地’的故事。”

“20世纪是一个沉重的世界,在一方土地上,几亿中国农民经历了无数困厄磨难,甚至付出了血汗乃至生命。20世纪末,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逐渐消失。我希望通过长篇小说,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表现中国农民在20世纪走过的路程,记录他们的苦难与觉醒、追求与失落,于是有了《缱绻与决绝》。”赵德发的眼神里透着坚定和执着。

在创作过程中,赵德发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小说里有一些素材是来自我从小听说的故事,有一些是我去实地采访了解到的。他在1990年去了鲁南最大的地主庄园进行采访,了解到很多素材。而《缱绻与决绝》中的男主人公封大脚的原型则是我从朋友那里听说过的一个老农民。

“这个老农民非常迷恋土地,干庄稼活样样在行,但他对土地入社采取了坚决抵制态度。后来被迫入社后他没有了劳动热情,甚至把过去属于他的地仍当成自己的理直气壮地去收割。我听了他的故事很感兴趣,这个人物就成了封大脚的原型。”赵德发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还有绣绣被土匪劫走的情节,也是基于现实基础创作的。“过去乱世时常发生这种‘绑票’,尤其是大户人家深受其害。绑票也分几种,最残忍的是绑这种出嫁的闺女,如果被绑到山上过了夜,当天回不来,她婆家就不要了。我从小听说这种事就感到非常的残酷,于是构思成了绣绣的故事。”赵德发的脸上露出一丝痛惜的神情。

小说里有个情节很打动人——封大脚把流产的胎儿埋进自己开垦的土地。当被问到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思考时,赵德发神情凝重地说:“这个情节表现了封大脚和绣绣与土地血肉交融,表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最深厚的情感。土地就像他们的母亲,给予他们生命和滋养。”

土地关系在不断变化,很多农民逐渐把土地视作资本元素,感情变淡。但封大脚是老一辈农民的典型,他的执念其实很可贵,代表着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虽然不能要求年轻人都像他一样,但他提供了一种思想文化参照,让我们理解老一辈人对土地的深情,重新审视土地的价值,善待土地。就像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土地就是我们的根。”赵德发语重心长地说。

小说里写到土地崇拜曾经是农民的精神寄托,现在的农民还有这样的寄托吗?年轻一代对土地崇拜观念逐渐淡化,会对我们的未来生活和国家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赵德发微微皱眉,思考片刻后说:“现在一些村子还保留了土地庙,但很少有人去祭拜。如今农民的主要寄托就是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后代的生活,让家人过得更幸福。就像我们现在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一样,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确实不再觉得自己属于土地。但是通过看这部剧,一些年轻朋友可能会意识到,土地的价值不只是与老一辈农民息息相关。土地在今天还有它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土生万物,地载群伦’的根基,人类的一切关系和生存都发生在土地上。所以,我认为离开土地,人类无法生存,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赵德发的眼神里透着对土地的敬畏和热爱。

如果续写小说30年后的故事,赵德发会怎么展开呢?他笑着说:“小说结尾,封大脚听到铁牛嚎叫,那是我设置的预言——土地关系又将发生重大变化。现实中土地流转的变化也印证了我当时的‘预言’,它推动了规模化、农场化经营,农民能通过租金和务工获得收益,这是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只有让农民收入增加,让农民重新感到土地能带来收益和尊严,他们才会重新热爱土地。所以续写的话,我会围绕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新生活、新变化展开,展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除了乡土题材外,赵德发还写了海洋题材小说《大海风》。与土地相比,海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未来中国还会涌现出什么类型题材的文学作品?

赵德发兴致勃勃地说:“《大海风》写的是1906年至1937年间北方沿海的历史风云,描写了抗日战争背景下一个渔家子弟的成长故事。土地象征着农耕文明的保守与守护,而海洋则象征着冒险、探索与开拓精神。在传统观念里,中国人对海洋多是敬畏甚至畏惧。不过历史上也有例外,例如郑和下西洋就体现了探索精神。”

“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军舰和商船驶来,中国人意识到海洋可以跨越,可以进行贸易、传播文明。于是我们提出‘向海图强’,发展海洋产业和贸易,开辟新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些成就都值得文学去记录和表现。我个人希望能在这一领域有所贡献,于是花3年时间写成了一部以海洋为主题的作品。未来,我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像科幻题材、环保题材等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学的世界是无限广阔的,就像一片浩瀚的海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赵德发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这次专访,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万物生》背后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赵德发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和热爱。相信在未来,他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来源:四月她会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