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紧扣“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以“精神空间设计师”为贯穿情景,引导学生在文本研读中梳理“三间小屋”的内涵、品析哲理化语言,将“文本中的精神空间”与“自身的精神成长”结合,培养构建
“文本中的精神空间”与“自身的精神成长”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精神的三间小屋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材版本: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紧扣“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以“精神空间设计师”为贯穿情景,引导学生在文本研读中梳理“三间小屋”的内涵、品析哲理化语言,将“文本中的精神空间”与“自身的精神成长”结合,培养构建健康精神世界的意识。
三、内容分析
本文是毕淑敏的哲理散文,核心是用“三间小屋”的比喻,阐释构建个人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分别盛放“爱与恨”“事业”“自身” 。文章结构清晰(提出话题—分述三间小屋—升华主题),语言兼具形象性与哲理性:以“小屋”喻精神空间,将抽象的“精神世界”具象化;用排比、设问等手法强化情感与思考,既是培养学生“梳理散文脉络、品析哲理语言”的典型文本,也是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精神成长的德育载体。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
能初步把握散文的主要内容与比喻手法;对“情绪管理”“学业规划”等话题有生活体验。但存在难点:
难以深入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层精神内涵(如“盛放自身”为何是核心);易将“精神小屋”等同于“生活规划”,忽略其“心灵成长”的本质;3. 需引导将文本哲理转化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思考。
五、教学目标
1. 思维能力目标:梳理文章“总—分—总”脉络,明确“三间小屋”(盛放爱与恨、事业、自身)的具体内涵与构建意义,提升信息筛选、逻辑分析与文本解读的思维能力。
2. 语言运用目标:品析“小屋喻精神空间”的比喻手法、“爱比恨多……”的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散文“具象化说理”(用形象语言阐释抽象哲理)的特点,强化对散文语言技巧的鉴赏与感知能力。
3. 审美创造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思考构建个人精神空间的具体方法,培养关注自我精神成长的意识。
4.文化自信目标:从“三间小屋”的哲理中获得精神滋养,认同“健康精神世界构建”的文化价值,形成对个人精神审美空间的初步创造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三间小屋”的内容(盛放爱与恨、事业、自身),理解构建每间小屋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盛放自身”是精神空间的核心,理解“精神小屋”对个人成长的深层价值。
七、教学过程设计(情景贯穿:“精神空间设计师”角色代入)
环节1:情景导入——唤醒精神共鸣(5分钟)
1. 创设生活情景:“同学们,最近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考试压力大时,心里像堆满杂物的房间,乱得喘不过气?或者和朋友闹矛盾后,负面情绪总在心里‘占地方’?其实,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整理’,就像给它设计专属的‘精神小屋’。今天,我们就以‘精神空间设计师’的身份,跟着毕淑敏一起学习:如何为心灵搭建‘三间小屋’。”
2.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毕淑敏是作家、心理咨询师,擅长从生活中提炼精神成长的智慧,本文是她对“心灵管理”的深刻思考。
3. 展示“空白精神空间设计图”(黑板左侧画三间空小屋):“这节课,我们的目标就是填满这张设计图,明确每间小屋该‘装什么’‘怎么装’。”
设计意图:
用贴近学生的“心灵杂乱”情景代入,将抽象的“精神世界”与具象的“整理房间”关联,激发探究兴趣,为理解“三间小屋”的比喻铺垫基础。
环节2:初读梳理——填充“小屋功能表”(10分钟)
1. 发放“精神空间设计师任务卡(一)”,明确任务:默读课文(6分钟),完成“小屋功能表”填空,用“//”划分文章层次,圈画每间小屋“核心功能”的关键句。
任务卡内容(小屋功能表):
小屋序号盛放内容核心功能(构建意义)关键语句示例第一间爱与恨______(化解仇恨,让爱充满心灵)第4段“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第二间事业______(找到价值,让心灵有寄托)第7段“事业是生命盛装的容器”第三间自身(自我)______(关注自我,让心灵有主宰)第11段“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层次划分提示:______(第1-2段提出话题→第3-10段分述前两间小屋→第11-14段分述第三间小屋→第15-16段升华主题)。
2. 组织小组核对(3分钟):每组派1名“设计师代表”汇报答案,教师结合文本订正,同步在黑板“空白设计图”上填写“盛放内容”与“核心功能”。
3. 小结:文章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构建精神小屋”的话题,再具体说明每间小屋的作用,最后升华到“精神大厦”,脉络非常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功能表”任务引导学生快速梳理文本脉络,将抽象的散文内容转化为具象的“设计表格”,培养“梳理散文结构”的能力,强化“设计师”的角色意识。
环节3:再读深研——剖析“小屋设计细节”(12分钟)
1. 抛出情景化问题:“作为‘精神空间设计师’,光知道‘装什么’不够,还要懂‘怎么装’才能让小屋稳固。请大家精读第3-14段,从每间小屋中找1处‘设计细节’(作者建议的构建方法),小组讨论:这些细节体现了怎样的精神智慧?”(8分钟)
2. 巡视指导,提示典型“设计细节”:
第一间小屋(爱与恨):第4段“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细节:主动化解仇恨,不让负面情绪堆积);
第二间小屋(事业):第8段“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才能让事业充满热爱”(细节:选择热爱的事业,而非盲目跟风);
第三间小屋(自身):第12段“给自己的头脑留一方空白,让自己的思想生长”(细节:拒绝盲从,保持独立思考)。
3. 全班交流(4分钟):邀请2-3组代表分享,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总结:每间小屋的“设计细节”,本质是“对心灵的主动管理”——第一间“放掉恨”,第二间“选对事”,第三间“做自己”,都是为了让精神空间更健康。
4. 品析语言:“大家发现没?作者没直接说‘要乐观’‘要选对事业’,而是用‘小屋’‘垃圾’‘容器’这些比喻,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体会“具象化说理”的好处:让抽象的精神道理更易懂、更生动)。
设计意图:
聚焦“设计细节”,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哲理内涵,同时品析“比喻说理”的手法,落实“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素养,让“精神小屋”的理解从“表面功能”走向“深层智慧”。
环节4:难点突破——聚焦“第三间小屋的核心地位”(8分钟)
1. 创设情景冲突:“有位‘设计师’提出疑问——前两间小屋(爱与恨、事业)已经很重要了,为什么作者要特别强调第三间‘盛放自身’的小屋?甚至说‘如果缺了这一间,那两间也会坍塌’?请大家读第11-14段,找句子支撑你的看法,小组讨论:第三间小屋为什么是‘核心’?”(5分钟)
2. 引导抓关键句分析:
第11段“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批判“盲从”:没有自我的人,爱与恨会随他人判断摇摆,事业也会随他人选择改变);
第13段“有了第三间小屋,我们才能把事做好,把爱给对”(正面说明:只有明确“自我”,才能有坚定的判断,让前两间小屋有“主心骨”)。
3. 全班辨析(3分钟):教师用类比引导:“就像盖房子,第三间小屋是‘地基’——没有地基,装‘爱’的墙会倒(因为别人说恨,你就跟着恨),装‘事业’的顶会塌(因为别人选什么,你就选什么)。所以,‘盛放自身’是精神空间的核心。”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疑问”直击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与自身经历辨析“第三间小屋的核心地位”,避免对“精神空间”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培养深度思考能力。
环节5:拓展践行——绘制“个人精神小屋设计图”(5分钟)
1. 情景延伸:“作为‘未来的精神空间设计师’,我们不仅要‘读懂’毕淑敏的设计方案,更要‘设计’自己的精神小屋。请大家结合今天的学习和自身生活,画一张‘个人精神小屋设计图’(文字或简笔画均可),重点写清‘第三间小屋(自身)’的设计:你会如何‘装下自我’?比如‘每天留10分钟写日记,反思自己的想法’。”(3分钟)
2. 展示2-3张优秀设计图,点评引导:如“设计:每周读1本自己喜欢的书,不跟风读‘热门书’;理由:这是‘给头脑留空白,让自己思想生长’,符合第三间小屋的设计智慧”。
3. 倡议:“希望大家把设计图贴在书桌前,从今天开始,慢慢搭建自己的精神小屋,让心灵有个温暖、稳固的家。”
设计意图:
将“文本学习”与“自我成长”结合,让“精神小屋”从“作者的观点”变成“学生的行动”,落实“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素养,升华教学目标。
环节6:总结回顾(5分钟)
1. 引导回顾:“今天我们以‘精神空间设计师’的身份完成了三项任务:① 填好了‘小屋功能表’(梳理内容);② 懂了‘设计细节’(品析手法);③ 画了‘个人设计图’(联系自身)。大家还记得三间小屋的核心逻辑吗?”(引导学生答出:第三间小屋是基础,支撑前两间,共同构成健康的精神空间)。
2. 升华主题:朗读第16段“当我们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之后,我们就有了精神的大厦,这样的大厦,才能抵御世间的种种风雨”,并总结:“精神小屋不是‘一次性设计’,而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维护、扩建的——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精神大厦里,活得清醒、温暖、有力量。”
3. 布置作业:完善“个人精神小屋设计图”,下周分享“一周践行心得”。
设计意图:
通过“任务回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与价值观,用朗读强化情感,用“践行作业”延续课堂思考,让“精神成长”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
(一)精神空间设计图
小屋盛放内容核心功能设计细节(方法)第一间爱与恨光明温暖(放掉仇恨)销毁精神垃圾(化解矛盾)第二间事业有价值(找到寄托)选择热爱的事业(不盲从)第三间自身有主宰(做自己)独立思考(不做跑马场)(二)写作手法
比喻(小屋→精神空间)→ 具象化说理,易懂生动
排比(第4段“爱比恨多……”)→ 强化情感与观点
(三)核心逻辑
第三间小屋(自身)是基础 → 构建精神大厦,抵御风雨
(四)践行方向
个人设计图:______(如“写日记反思自我”)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