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庄子强调“顺应自然”?违背天道确实会损害身体健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6-03 20:30 2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庄子》《黄帝内经》《老子》《淮南子》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庄子》《黄帝内经》《老子》《淮南子》

古人常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道出了自然之于人的重要性。

在诸子百家中,庄子尤为重视“顺应自然”的思想,他主张人应当顺乎天性,逍遥自在。

人们或许会问,顺应自然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何庄子如此强调这一点?

违背天道真的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吗?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纷纷涌现。儒家讲究“克己复礼”,墨家倡导“兼爱非攻”,法家崇尚“以法治国”。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想碰撞,庄子却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自然”二字。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他生活在战国中期,时值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之际。一日,楚威王听闻庄子的大名,派使者带着厚礼前来聘请他出仕为相。使者到达庄子家时,发现这位名士正在濠水边钓鱼,悠然自得。

“我听闻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藏在宗庙之中,用布包着,放在箱子里珍藏。”庄子一边钓鱼一边问道,“你觉得这只龟是宁愿死后被人尊为神物,还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呢?”

使者回答:“当然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尾巴了。”

庄子笑着说:“你回去吧!我也宁愿在这儿拖着尾巴呢!”

这个故事记载在《庄子·秋水》中,生动地表现了庄子追求自由自在、不为外物所役的处世态度。他认为,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被外界的名利束缚,忘记了自己的本性。顺应自然,回归本真,才是人生的真谛。

庄子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他在梦中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只知道自己是一只快乐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

醒来之后,他又发现自己是庄周。

于是他不禁思考:“我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呢?”这就是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

在庄子看来,人与蝴蝶都是自然的产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忘记自我,融入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这正是他强调“顺应自然”的深层意义。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庖丁解牛的技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所触,肩所倚,足所履,膝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见了非常惊讶,问他为何能如此精湛。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解释道,当初解牛时,只看到整头牛;三年之后,他不再看到整头牛,而是能够透过表象看到牛的内部结构;如今他解牛,已经不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感受,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刀刃几乎不需用力,就能在骨节间游走自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掌握了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应其自然走向,就能事半功倍。庖丁解牛的奥妙不在于蛮力,而在于了解牛的生理结构,顺应自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庄子还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如果一味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使有限的生命疲于奔命。这也是庄子反对人为干预自然的原因之一。

《庄子·德充符》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支离疏的人,“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形容他的形体非常畸形。

这个人“苦役终身,而无怨色”,安然自得。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在的形体美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自在与和谐。

对于为什么违背天道会损害身体健康,庄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人体是自然的产物,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当人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干预身体的自然运行,就会导致身体失调,从而产生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有类似观点:“天地合气,以生万物,终始一性,此之谓天道也。”人体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还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之所以能够长寿,正是因为他们顺应自然规律,生活有节制,不过度劳累。

庄子的弟子闻其师之言,深受启发。

一日,弟子问庄子:“何为真人?”庄子答道:“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真正的智者,不刻意追求生,也不厌恶死;来去自如,随遇而安;不忘记生命的起点,也不刻意追求生命的终点;能够坦然接受生命的馈赠,又能够忘却一切而回归本真。

这就是不用心意违背道,不用人为干预自然,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人们往往被外界的名利所诱惑,忙于追逐,却忘记了自己的本性。社会的规范、世俗的价值观,常常让人迷失方向,远离自然。庄子认为,这种违背自然的生活方式,不仅会使人心灵不安,也会损害身体健康。

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记述了一个名叫南伯子葵的人向女偊请教的故事。

女偊说:“汝徒处女以之,而外男以之;汝徒以养父母以之,而外丧父母以之;汝徒以搔痒以之,而外待师以之。”意思是说,你将世俗的标准应用于所有事物,这样是无法获得真正的道的。

女偊的话点明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人们应当摒弃外在的标准和规范,回归本真,顺应自然的本性。这样不仅能够获得心灵的自由,也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当人违背天道,过度劳累或放纵,必然会损害身体健康。《淮南子·精神训》中说:“精神越逾,形体必然不全,精神越逾,形体必然不全,必不免乎病矣。”当精神过度劳累,形体必然会受到损害,从而导致疾病。

庄子的弟子曾问他:“师父,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

庄子微笑着回答:“养生之道,贵在顺应自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规律。

人也应当如此,顺应四时变化,不违背自然规律。

清晨起床,傍晚休息;饮食有度,起居有常;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如此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违背天道的行为,比如昼伏夜出、饮食无度、情绪波动过大等,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中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古代圣人教导人们,要避开邪气和恶风,保持心灵的宁静和虚无,这样真气就会顺畅流动,精神就会内守,疾病从何而来呢?

道家认为,人体内的气机运行,应当顺应自然规律。

当人为地干预或违背这种规律,就会导致气机紊乱,从而产生疾病。

《庄子·刻意》中说:“形固造形,心固造心。”形体会影响形体,心灵会影响心灵。

人的身心应当保持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思想,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益,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在《庄子·天下》中,庄子批评了当时各家学说的偏颇,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庄子强调“顺应自然”,是因为他深知违背天道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他通过各种寓言故事和哲理阐述,告诉我们应当摒弃外在的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健康。

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才是人生的真谛。

‌‌​​‌​‌​​‌‌‌‌​‌​​‌​​​​‌​​‌‌​​​‌​​‌‌​‌​‌‌​​‌‌‌​‌‌​​‌​​​‌‌​​​‌‌‌‌‌​​​‌‌‌‌‌​​​‌‌‌

来源:人间烟火书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