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谈ERP项目摆烂是不是都陷入结构性困境了?而关于摆烂的分析往往止步于技术迭代、业务适配、组织治理失效、甲乙双方协作层面的探讨,却刻意回避了更深层的制度性缺陷——当资本逻辑全面碾压专业主义,任何信息化项目都难逃烂尾的宿命。
导读:ERP项目烂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性与制度的双重溃败。
现在谈ERP项目摆烂是不是都陷入结构性困境了?而关于摆烂的分析往往止步于技术迭代、业务适配、组织治理失效、甲乙双方协作层面的探讨,却刻意回避了更深层的制度性缺陷——当资本逻辑全面碾压专业主义,任何信息化项目都难逃烂尾的宿命。
思考1:权力与责任的制度性错配
大多数ERP的项目组架构本质上是甲方的组织治理微缩景观。有一些甲方高层将数字化转型视为政治口号,而乙方管理层把信息化项目当作利润榨取的工具,这种价值取向的异化直接导致权责体系的崩塌。之前看过一组数据,说超过76%的ERP项目中,甲方决策层实际参与时长不足项目总工时的0.3%,却掌控着80%以上的关键决策权(之前文章提到的“终极受益人”)。这种权力结构的畸形分布,使得项目注定沦为“外行指导内行”的闹剧。
更为吊诡的是,甲方项目经理的职能正在发生危险的异化。本应作为业务部门与信息化部门桥梁的角色,现实中却退化为“二传手”,这种现象暴露了甲方中层管理的系统性溃败。和一位CIO交流过程,聊到前项目经理将大部分协调类的工作转嫁给乙方,自己则专注于向上呈现“虚假繁荣”的PPT,最终项目用了三倍时间都没顺利交付。这种逆向淘汰机制,最终筛选出的不是专业人才,而是精致的官僚主义者。
思考2:专业价值的大面积沦陷
大量ERP项目中,乙方实施团队的质量滑坡绝非偶然,所谓的“专家顾问”早已沦为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同时,很多软件厂商的初级顾问占比逐渐增高,而人天服务费率却同比压缩。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使得有能力的顾问纷纷逃离,留下的只是照搬模板的PPT顾问、文档顾问。
甲方关键用户的困境同样触目惊心。本应是核心骨干的业务口,在很多项目里却陷入“三无困境”:无决策权、无激励措施、无专业尊重。无论出于业务骨干的主观性配合难度、还是被动性协调困难(主业矛盾),基本的人力资源配置投入匮乏,又凭什么期待数字化转型成功?
思考3:利益驱动下的集体非理性
将项目困局简单归因于“人的因素”,我认为本质是避重就轻的托词。深层矛盾在于:ERP已异化为各方利益博弈的赌场。甲方追求政绩工程的最低成本,乙方追逐股东回报的最大化,实施顾问挣扎于生存底线——这种根本性的价值冲突,注定使项目沦为三方共输的悲剧。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大多数的“人天计价”模式正在摧毁信息化行业最后的价值底线。当顾问收入与项目质量脱钩、与工作时长绑定,任何专业坚守都成了奢侈。
思考4:破局之道——解铃还须系铃人,重构数字化生产关系
A、决策机制改革:建立甲方高管数字化KPI追责制,将项目参与度纳入高管绩效考核,打破“权力与责任”的割裂状态;
B、价值分配重构:推行乙方顾问质量薪酬体系,将至少40%的报酬与项目上线后的实际应用效果挂钩;
C、组织能力再造:甲方必须建立专职数字化团队,给予关键用户充分的决策授权和时间保障,彻底改变“业余选手”主导专业赛事的荒诞局面。
写在最后:
说到底,ERP项目烂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性与制度的双重溃败。甲方高管把项目当政绩秀,乙方公司当提款机,一线顾问和业务骨干成了夹缝中的牺牲品。当所有人都在应付差事,再先进的系统也逃不过沦为摆设的命运。要打破这种集体摆烂的怪圈,光喊口号没用,得动真格:高管为决策买单,顾问工资和系统实际效果挂钩,业务部门具有拍板权。否则,所谓的数字化转型,不过是又一场自欺欺人的权力游戏罢了。
来源:数字化企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