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版图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正以“医教研融合”的特色优势快速发展,而这支兼具学术深度与管理经验的行政领导班子,正是推动学校前行的核心力量。他们覆盖精神医学、生理学、老年脑健康等多个关键领域,从教学改革到科研突破,从人才培养到学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版图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正以“医教研融合”的特色优势快速发展,而这支兼具学术深度与管理经验的行政领导班子,正是推动学校前行的核心力量。他们覆盖精神医学、生理学、老年脑健康等多个关键领域,从教学改革到科研突破,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全方位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今天,我们结合校(院)官网公开信息,带大家全景了解这支领导团队的履历与担当。
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官网公开信息显示,陆林出生于1966年9月,安徽省安庆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校(院)长。他的学术之路堪称“深耕与突破”的典范——1989年从华北煤炭医学院本科毕业,开启医学求索之旅;1999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斩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深耕学术,并前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担任访问学者,汲取国际前沿医学研究理念。
在专业领域,陆林聚焦精神心理疾病临床诊疗技术与发病机制研究,截至校(院)官网履历发布时,已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还主持编制了多部精神医学领域临床指南,为我国精神疾病诊疗标准化提供了关键参考。凭借突出的科研实力,他先后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成果多次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重量级奖项。自2022年4月出任校(院)长以来,他将学术视野与管理智慧结合,在统筹教学资源、搭建科研平台、优化人事制度等方面推进改革,致力于将校(院)打造为国内一流的医学教育与科研高地,为学校整体发展定下“重创新、强融合”的基调。
1969年出生的刘传勇是山东齐河人,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校(院)长,他的履历始终围绕“生理学研究”与“医学教育管理”两大核心展开。教育背景上,他1987-1992年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92-1995年继续深造取得生理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2001-2003年远赴德国蒂宾根大学攻读胃肠神经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国际化的学习经历让他在消化道生理研究领域具备了广阔视野。
科研生涯中,刘传勇从山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助教起步,逐步成长为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研究消化道运动的神经及体液调控、肠系膜传入神经活动特点及其调节,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还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教育管理领域,他曾任山东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统筹经验。如今担任副校(院)长,他分管教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招生等工作,一方面推动课程体系与临床需求对接,另一方面优化学科布局,助力校(院)形成“基础医学强、临床应用活”的学科特色,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筑牢根基。
根据校(院)公开资料,马鲁豫出生于1972年,中共党员,拥有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现任研究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校(院)长。他曾担任校(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常务副院长(常务副所长),在基础医学研究与医学教育领域有多年深耕经历。
目前,马鲁豫主要负责研究生工作,分管研究生部(研究生教育中心)。从校(院)公开工作动态来看,他聚焦“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方面推动研究生课程与科研项目结合,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另一方面优化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机制,确保导师队伍具备“科研能力+育人意识”双重素养。尽管公开履历中个人科研细节较少,但从他的岗位职能不难看出,他正通过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校(院)输送更多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助力学校“医教研融合”发展战略落地。
张占军与马鲁豫同出生于1972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教授,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院)长。他的履历标签清晰——“老年脑健康领域专家”,长期专注于人类高级认知功能衰退规律及其脑机制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2008年,张占军发起北京BABRI脑健康计划,搭建了国内首个老年脑健康多维数据库,还建立了中国人群认知老化常模,这些成果为我国老年认知障碍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据校(院)官网信息,他以通讯作者身份在Alzheimer's & Dementia、Science Bulleti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多部专著,申请和获批发明专利15项;同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还兼任国家卫健委生物医学中心咨询组专家等学术职务。如今分管校(院)科研、科技创新工作,他积极推动老年脑健康研究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与临床应用对接,不仅提升了校(院)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也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脑健康问题提供了“山一医方案”。
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公开信息,贾海宁现任校(院)副校(院)长(试用期一年)。尽管个人详细履历尚未完全公开,但从校(院)工作部署与职能分工来看,他主要聚焦“资源统筹”与“产学研协同”两大方向。
在日常工作中,贾海宁一方面协调校内教学、科研资源分配,推动不同学院、研究所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比如促进基础医学院与临床医院联合开展病例研究;另一方面对接地方医疗企业与科研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助力校(院)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医疗技术或产品。从校(院)公开的工作动态可知,他多次参与校企合作洽谈会,强调“以需求为导向,让医学研究服务临床、惠及民生”,这种“务实型”工作风格,正为校(院)构建“教学-科研-应用”一体化发展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张继国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校(院)长,虽然公开履历中个人学术背景细节较少,但从他的岗位职能来看,其工作核心围绕“学校日常管理”与“师生服务保障”展开,是校(院)平稳运行的“保障者”。
据校(院)内部工作信息显示,张继国在学科建设配套服务、校园基础设施完善、师生权益保障等方面投入较多精力。比如在学科建设中,他牵头协调实验室设备更新与场地规划,为科研团队提供硬件支持;在师生服务上,推动优化教职工考核机制、完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努力营造“安心教学、潜心科研、舒心学习”的校园环境。他的工作虽不直接聚焦学术前沿,却通过精细化管理,为校(院)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筑牢了基础,是领导班子中不可或缺的“后勤保障力量”。
根据2025年校(院)最新公开任免信息,辛涛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校(院)长(试用期一年),是领导班子中的“新成员”。尽管目前个人过往履历及具体分管工作细节尚未完全披露,但结合校(院)发展阶段来看,他的加入大概率将为现有工作注入新鲜思路。
从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与校(院)现有布局推测,辛涛可能在医学教育改革、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或对外交流合作等领域发力——比如推动“人工智能+医学”“大数据+公共卫生”等新兴方向的课程建设,或加强校(院)与国内外高水平医学院校的合作交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虽然具体工作尚未公开,但从校(院)“持续创新、开放发展”的战略导向来看,他将凭借自身经验,为校(院)迈向更高水平医学大学添砖加瓦。
从院士领衔的学术带头人,到深耕教育管理的实践者;从聚焦老年脑健康的科研先锋,到保障校(院)运行的服务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领导班子呈现出“专业互补、职能协同”的鲜明特点。他们各自在学术、教育、管理领域的积累,不仅覆盖了医学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更契合了“医教研融合”的发展需求。未来,在这支团队的带领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或将在医学教育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健康事业等方面实现更多突破,为我国医学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来源:高原云龙1958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