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入住酒店或乘坐公共交通后,身上出现连串红肿瘙痒的包块,更有人在床垫夹层发现棕褐色小虫。经多个媒体追踪证实,该虫体为臭虫(又称床虱)。这一现象引发公众对出行住宿安全的担忧,究竟臭虫是否会大规模传播?被叮咬后如何应急处置?记者特邀暨南
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入住酒店或乘坐公共交通后,身上出现连串红肿瘙痒的包块,更有人在床垫夹层发现棕褐色小虫。经多个媒体追踪证实,该虫体为臭虫(又称床虱)。这一现象引发公众对出行住宿安全的担忧,究竟臭虫是否会大规模传播?被叮咬后如何应急处置?记者特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胡云峰作出专业解读。
臭虫极易通过交通工具实现跨区域传播
臭虫是以人体血液为食的寄生昆虫,在我国南方地区长期存在。胡云峰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广东虽常年有臭虫分布,但临床并未出现集中爆发现象,公众不必过度恐慌。臭虫高发期集中于季节交替时段(如秋入冬、冬转春),其常隐匿于厚重衣物、床垫缝隙、木制家具甚至行李箱中,极易通过交通工具实现跨区域传播。
被叮咬后如引发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
被臭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特征性线状排列的红色丘疹(丘疹性荨麻疹),较蚊子包更大、更圆润且瘙痒剧烈。胡云峰强调:“与螨虫引起的片状密集小包不同,臭虫包块可持续一周以上,抓挠可能导致感染化脓甚至过敏发热。”广东省疾控中心提醒,如出现红肿扩散、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切勿自行滥用激素药膏。
防治臭虫要用三级防护法
针对臭虫防治,推荐三级防护法:
出行时仔细检查酒店床垫缝线及家具接缝;
回家前对行李箱喷洒杀虫剂,衣物用热水清洗;
居家定期曝晒床垫、敲打床板,换季衣物需震荡晾晒后再穿着。
若已被叮咬,可选用复方炉甘石洗剂止痒,并发感染时配合红霉素软膏使用。
对于网友分享的“烫熨床缝法”“硅胶封堵墙隙法”等民间妙招也获专家谨慎认可,但强调化学杀虫需专业人员操作。
面对臭虫问题,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焦虑。公共卫生治理需从个人防护与系统消杀双线推进。建议民众通过权威渠道获取杀虫剂使用指南,旅行时优先选择卫生资质明确的住宿场所,共同构筑虫媒防治屏障。
来源:安徽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