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冷凉蔬菜的“鲜”行日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16:19 2

摘要:晨光中,梯田下的青蒜苗泛着翡翠光,拱棚里的茼蒿裹着层层薄雾,大葱加工车间中晶莹葱白味道格外浓郁……从田间到车间,从省内到国际,当冷链车引擎轰鸣,一场跨越千里的“鲜”味接力正在上演——

从高原沃野到都市餐桌:西宁冷凉蔬菜的“鲜”行日记

——探寻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系列报道之三

在西宁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版图上,万亩田畴已掀起绿色浪潮!

晨光中,梯田下的青蒜苗泛着翡翠光,拱棚里的茼蒿裹着层层薄雾,大葱加工车间中晶莹葱白味道格外浓郁……从田间到车间,从省内到国际,当冷链车引擎轰鸣,一场跨越千里的“鲜”味接力正在上演——

青蒜苗“闯”出大市场

8月11日,湟源县日月藏族乡的广袤田野间一片生机盎然,绿油油的青蒜苗长势喜人,微风拂过,清冽醇厚的蒜苗香气直往鼻腔里钻,丝丝缕缕,撩拨着人们的感官。

才踏上田埂,便看到不少村民在蒜苗丛中有序穿梭。有人手持小铲,利落地挖掘蒜苗;有人双手翻飞,迅速地将蒜苗扎成整齐的束。不一会儿,原本杂乱无章的蒜苗就根茎对齐,被捆成了紧实饱满的绿色小捆。一摞摞山丘似的青蒜苗即将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各地。向蒜苗地深处走,湟源青翠青蒜苗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郭巨寿一边拿起一捆青蒜苗,一边向记者介绍:“你看这蒜苗,因为咱们这儿的冷凉气候,品质高,价格也好,咱这地头起货价就2.8元一斤!”话语间满是自豪。

农产品质量过硬,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分不开。日月乡平均海拔3100米,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等优势让这里生长出来的青蒜苗基本没有病虫害。目前,这里种植的青蒜苗品种是从东北引进的“东北马牙”,该品种优势明显,凭借“蒜茎长、叶片宽、鳞茎嫩、色泽绿、味道鲜”等特质,走向了四川、福建、甘肃等众多省外市场。“去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向外发送60万斤!”湟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永顺介绍道。

品质好,所以备受收购商青睐。临近中午,已经陆续来了40多个收购商,“我来这边已经半个多月了。西宁气候好,蒜苗的长势、口感等都要比外边的好一些。今年我打算收购100万斤,主要销往浙江杭州。”山东采购商焦汉政说。

“我们县从1994年就开始种植青蒜苗,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今年的12000亩左右。”李永顺说。2007年湟源青翠青蒜苗种植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不仅带动了种植规模扩大,还让村民实现了增收。李永顺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的地租涨到了1800元。青蒜苗从播种、田间管理、采收至少要38名工人,一名工人一天能挣一百多元,还是现金结算。”参与采收的大多是村里留守的妇女和老人,他们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打工赚钱。“以前我们冬天放牛,夏天没有固定的收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日子越来越好了!”来自莫多吉村的村民先巴措高兴地说。

从地头到国际的“葱香突围”

剥皮、打包、包装……来到湟中旺英益仓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车间中,几十名工人正对刚采摘下来的大葱进行加工。伴随着机器的运转声,浓郁的葱香扑鼻而来。

以前,大葱的初次加工需要大量人力,不仅效率低,还容易沾染泥土,品相不佳。而如今,耗时又费力的“地头加工、人工扒皮”模式已成历史。8月初,车间引进了新设备,用气枪一吹,葱皮就剥离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尘,不但节省人工,价格还上浮了约15%。“收来的大葱在这里进行统一加工,标准化打包。车间一天能加工2万5千斤大葱,出货量能达到4万余斤。”陈生仓说道。与气枪一同投入使用的,还有全新的冷库。从地里采摘的大葱不用再着急“赶路”上市,可以在冷库中进行预冷、储藏,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出库,发往各地市场。

2015年起,共和镇的大葱开始向外地销售,主要发往新疆、银川、四川、西安等地。今年共和镇大葱种植面积达3800余亩,亩产可达一万余斤。“我们的大葱葱白长、叶面绿,很受省外消费者欢迎。”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巴三姐说。

共和镇的大葱何以脱颖而出?“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是我们的‘天然法宝’,这种气候有利于大葱糖分和香气物质的积累。”陈生仓掰开一根葱介绍。品质好、卖相优,共和镇的大葱也由此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今年8月,韩国客商通过山东企业牵线,在保证大葱农残合格的前提下,和我们签订了日供3万6千斤的订单,每斤的价格能达到1.1元!”陈生仓说。从自己去找市场、找渠道,到如今收购商慕名而来,如今,共和镇的大葱正逐步打响品牌,赢得市场。

提起以后的发展,陈生仓也有新想法:延伸大葱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带领更多人增收致富。“我的目标就是把大葱产业做大,市场打开,让湟中的大葱走得更远。”陈生仓说。

月光下的“锁鲜密码”

来到位于大通县景阳镇苏家堡村的鑫泽种植专业合作社时,天空突然下起小雨,丝丝雨滴“跃”入拱棚,让茼蒿显得格外鲜嫩,伴随着微风,这里的茼蒿正拔节生长。

这里的茼蒿品质高,长势也好。一个月便能收一茬,一亩地一茬的产量能达到四五千斤。“白天日照强,茼蒿容易‘蔫’,我们通常都是夜里采摘,那时水分足,品相最好。”鑫泽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卜海露介绍道。“要是在凌晨,棚里可都是灯火通明的!”采摘下来的茼蒿经过分拣、称重、打包等一系列程序后,将“坐”上冷链车,奔赴上海、广州、深圳、郑州等多个地区。

“我看中的就是这边的冷凉气候。”卜海露说。2021年卜海露从山东寿光来到大通县,2022年蔬菜基地建成投产,大部分种植的都是茼蒿。“咱们这一年能种四茬,9月上旬开始种最后一茬,10月20日之前便可采摘。”

据介绍,基地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从山东引进优良品种及精细的管理技术。通过错时种植、错时采收的方式,保证市场上从4月到10月都有产自大通的优质茼蒿供应,“目前,我们基地平均每天能产出1万公斤蔬菜,其中90%销往省外,剩下的则运往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卜海露说。

2024年,该基地蔬菜产量达850吨,实现销售收入375万元。带动270余人就业,农户年人均收入达1.8万元以上,农民务工总收入共计240万元。“第一年的时候,只有20户本地农户跟着我干,现在已经接近100户了。”卜海露说:“目前基地的种植规模已达1300余亩,我们计划年年都有扩展,带动更多人一起种植茼蒿。”

来源:夏都西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