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蝴蝶是生态系统的“晴雨表”,生态环境部于2016年首次启用蝴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江苏蝴蝶监测项目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
我是蝶报员实践团
书写“美丽江苏”建设的生态科普答卷
蝴蝶是生态系统的“晴雨表”,生态环境部于2016年首次启用蝴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江苏蝴蝶监测项目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
近日,中石大“我是蝶报员”实践团前往江苏南京、徐州、苏州、连云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以青少年科普工作、野外科学调研工作为抓手,串联中小学志愿服务、科研与监测、生态保护与科普三大平台,通过访专家、走样线、进校园、游展馆、促城建等方式广泛调动社会参与,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我是蝶报员”蝴蝶监测社会实践团
寻访专家,筑牢理论基础
实践团在各市蝴蝶监测负责人的带领下,采访了十余位长期进行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对“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实践团还与各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了解生物多样性考察工作开展情况,为实践活动注入前沿理念与科学支撑。
实践团前往南京环境局交流
实践团与江苏省农科院主任廖怀建
实践团与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邰青轩
实践团与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馆长张松奎
躬亲实践,采集一手数据
实践团按照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蝴蝶》要求,选择各市不同生境的近50条标准化观测样线开展蝴蝶同步观测。团队成员足迹遍布平原、低山、丘陵三大地貌和淡水区、咸水区两类湿地,特别关注公园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获得了大量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
实践团在南京观测
实践团在徐州观测
实践团在苏州观测
实践团在连云港观测
环保科普,启迪未来希望
实践团在各市团区委的帮助下,与基层社区暑托班联动,在十余个社区开设“蝶舞‘石’光”科普课堂,覆盖人数超过200人。团队成员还前往徐州市鼓楼生态园小学、徐州一中等生态育人成效显著的中小学校参观学习并开设讲座,鼓励同学们走进自然、学以致用、收获成长。
“蝶舞‘石’光”科普课堂在南京
“蝶舞‘石’光”科普课堂在苏州
前往徐州一中开展讲座
前往鼓楼生态园小学座谈交流
探馆学习,拓宽科学视野
实践团在各市科协的支持下,参观蝴蝶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生态馆、科普馆、民宿等惠民设施,向场馆负责人了解其运营情况和特色活动。团队成员认真总结常见科普工作的形式和基础,形成了一系列自然科普作品,为进一步创新生态环境类的科普活动指明了方向。
实践团在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
实践团在栖霞山蝴蝶科普谷
实践团在江苏省农科院蝴蝶生态馆
实践团在江南农耕博物馆
实践团在苏州海关博物馆
成果转化,优化城市生态
实践团创造性运用蝴蝶元素助力文旅产业,打造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和IP,更好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团队成员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能够监测和预警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制定、科研及公众环境教育等方面提出规划建议。
实践团发放文创产品
作为大学生开展蝴蝶生物多样性观测的先遣军,“我是蝶报员”实践团架起科学研究、科普传播与公众参与之间的公益桥梁,为探索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的创新路径贡献青春智慧。未来,团队成员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唤起更多社会力量投身环保事业、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