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政府近日通过外交渠道呼吁各国政要不要参加中国举办的九三阅兵活动,并将其污蔑为“反日行为”。这一消息引爆了中国网络,许多人现在才明白,我们坚持举办九三大阅兵有多么重要——因为总有人试图抹去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记忆。
日本阻挠九三阅兵暴露历史心虚!为什么不选8月15日纪念胜利?藏着坚决捍卫抗战真相意图!
一份从未正式道歉的投降诏书,一场全球瞩目的胜利阅兵,80年过去了历史真相依然需要剑与盾来捍卫。
日本政府近日通过外交渠道呼吁各国政要不要参加中国举办的九三阅兵活动,并将其污蔑为“反日行为”。这一消息引爆了中国网络,许多人现在才明白,我们坚持举办九三大阅兵有多么重要——因为总有人试图抹去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记忆。
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但中国却将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19天的时间差里,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国际博弈和历史真相。
最近,日本政府通过驻外大使馆等外交渠道,向世界多国发出所谓“呼吁”,劝阻各国不要参加中国举办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
日方以“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为由,敦促各国政要谨慎考虑出席。这种举动直接印证了日本长期存在的荒谬二战史观。
日本对二战的反省程度极为有限,战后日本历届政府总是遮遮掩掩,不敢正视历史。至今的23名前首相中,只有细川护熙明确承认过去的战争是侵略战争(且他的口吻在10天后又更改为“侵略行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从头到尾都在回避关键事实,全篇没有一个“投降”或“战败”的字眼,只用“终战”来模糊战争性质。诏书将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美化为“为了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甚至将发动战争的时间定义在1941年,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只字未提。
更令人愤慨的是,诏书完全回避了日本发动战争的真实原因,将侵略行为轻描淡写为“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质”,试图推卸战争责任。
诏书还将结束战争的理由归结为“战局不利于我,敌方使用残虐之炸弹,频杀无辜”,完全掩盖了日本军国主义带来的深重灾难。
实际上,8月15日只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并非正式投降的日子。日本是在1945年9月2日才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正式签署投降书,明确使用“降伏”(即投降)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术语,承认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所列全部条款”。即使在天皇宣布投降后,战场上枪声并未停歇。华北方面军直到8月18日才向部队传达投降命令,其间多地日军仍在负隅顽抗。
中国选择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是因为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消息是在9月3日传到中国的,当时中国举国欢庆。1951年8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通告,将抗日战争胜利日改定为9月3日。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选择9月3日而非美国主导的9月2日,本质上是在强调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有权基于自身战场贡献和法律事实确定符合历史真相的胜利纪念日,争夺话语权力。
这种做法与苏联坚持“柏林投降仪式”的逻辑一脉相承。1945年5月7日德国在兰斯签署的投降书,因仅由英美盟军代表见证,苏联认为其“未能体现反法西斯同盟的整体性”。斯大林明确表示:反法西斯战争是苏、美、英等国共同打赢的,投降仪式必须有所有主要盟国参与,才能体现胜利的共同性。
历史的教训警示人们,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侵略本性,必须被彻底否定和遏制,否则悲剧可能重演。日本军国主义在20世纪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350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约20万亚洲女性被强迫为日军性奴隶。
时至今日,日本国内仍存在值得警惕的动向。近年舆论调查显示,对于“此前的战争是日本对亚洲邻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的观点,日本民众回答“认同”的仅有35%,而1994年这一比例为52%。
2015年的九三阅兵式,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突破了传统国庆阅兵的框架。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目前,阅兵准备基本就绪,已经进入倒计时。
一批智能技术集成高、科技创新成果多的新型武器装备集中亮相。参阅武器装备均为中国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一次中国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日本政府试图劝阻各国政要不要参加的企图已经失败。历史真相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也不会因政治操弄而被遗忘。
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的礼帽被海风吹落在地。这顶狼狈滚动的帽子,恰似那个夏日最辛辣的隐喻:真正的投降不在广播宣言,而在白纸黑字的国际法权认证。
东京湾的签字笔尖刺破战争迷雾,而中华民族的胜利尊严,在十九天的等待后终获法律加冕。从天皇广播到密苏里签字,十九天的等待让中华民族懂得:真正的胜利不是听闻捷报的欢呼,而是法律文书上凝固的墨迹。
今天,当我们在9月3日这一天举行阅兵,展示的是“打仗的装备”,传递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真正的强大不在于碾压一切的暴力,而在于海纳百川的胸怀;不在于震慑天下的声威,而在于润物无声的文明!
来源:外滩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