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买卖婚姻、失去自由、原谅和选择——这些词单拎出来,每一个都能让人在茶桌旁唏嘘半天。但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人的人生,就是更复杂、更难下结论的一团麻。2007年,河北十大感动人物评选会,镜头还没抓稳,一位不起眼的女教师,就这样低着头,把泪水憋在眼圈里,谁知道她背后藏
买卖婚姻、失去自由、原谅和选择——这些词单拎出来,每一个都能让人在茶桌旁唏嘘半天。但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人的人生,就是更复杂、更难下结论的一团麻。2007年,河北十大感动人物评选会,镜头还没抓稳,一位不起眼的女教师,就这样低着头,把泪水憋在眼圈里,谁知道她背后藏了多少故事。
她说话的时候,记者们像是没听懂。有人眨巴着眼,还悄悄地捅了捅身边同行,小声嘀咕,“她为啥不想回家?怎么还把丈夫拉出来说事儿?”这时候,谁能料到,这个乡村小学的教书匠,其实有段别人听了都不敢信的往事。21年,没人问,也没人知晓。如果当初那个摄影师不是“误入歧途”,来村里拍山区孩子,说不定这段往事彻底糊进泥土,再没人提起。
后来媒体一拥而上,村路都挤断了。可郜艳敏还是死不肯多说,只淡淡地来一句,“过得挺好,就这样吧。”那一眼回避镜头,像极了不少乡下女人——苦都压嘴角,强硬都藏在背影里。结果,就在这种场合下,领到的奖金,她愣是没往家里揣,反倒给村里老人买了米面油。有的老人家看到新买的小棉衣时,鼻尖一酸,“这闺女儿,是全村的福星啊。”
事大了,有人看到了商机。说来也是巧合,全国观众最后知道这个“韧劲儿乡村女人”,是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捧火的。网友们炸了。一分屏幕里是质问:“简直恶毒!”“两千多块买个活人,咋下得了手!”一分是疑惑:“苦了这么多年,还能心平气和地原谅?是傻,还是忍?”
可郜艳敏一句“现在丈夫对我很好”,把舆论再搅个底朝天。这么轻的语气,到底是释怀还是没得选?爬一遍她经历的那些年头,也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清楚。
其实,20多年前,这村子怎么说呢,说是山高水远毫不夸张。2000年头上,原本教书的一个接一个拽包走人,校长看着台账犯愁。一咬牙,猛地想起来:“咱郜艳敏,不就是初中毕业吗!”这说出去会被城里人笑话,可在这儿,能通书识字的女人知多少?
校长是个老实人,但缠人上头天天按门铃。郜艳敏一开始压根不信自己能成,直白摇头,“我这二把刀的水平,哪敢误人子弟。”可冷着脸校长不松口, “谁说不行,孩子们现在连教科书都没人念,咱要是还挑,黄土都没得种了。”
她犟不过,咬咬牙上了讲台。第一天上课,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别让孩子们看出自己心虚。可一个学期下来,谁也没想到,她把200块钱工资全贴给了学生。挑灯夜读的夜晚,旧书堆满书桌,自己啃得昏天黑地,还得给孩子拆解难题。这打小奔波的女人,疼孩子的心,比谁都硬实。
有时候村里人路过窗户,看她光脚站在冰冷的地板上,为娃讲一道数学题,手里攥着铅笔头,眉头拧成疙瘩,说实话都想劝别那么拼。可她只一笑:“咱不是想当英雄,这点工资自己花也花不出去。帮着娃娃念点书,将来心里踏实。”有些事,听着寻常,落在某人的人生里,可就是天壤之别。
要不是有人刨根问底,外人谁会觉得她其实是遭了劫的?说起来,那是1994年初夏。郜艳敏十八岁,身板瘦小,一双眼是天生的倔。石家庄火车站,她背个小包,要回老家帮麦收,心里盘算着,家里两亩地,今年麦子能卖个好价钱,爸妈总得松口气吧。
命运发狠的时候,连提醒都不打。她只觉得有个“河南老乡”特热情,说送她一段路,结果车一开,天就昏了。四天里,她像货物一样被转来转去,每走一步都觉得自己要散架。那时的她怕得脑子空白,哭声只敢往心里咽。最后,落到下岸村,一大把人抢着定价——到了2700块钱,她像头待宰的小羊,被拖进了一个陌生家门。
“姑奶奶,买下我吧!”这话她自己都觉得讽刺,可不这样说还能咋办?最后,她就这样“嫁”给了一个只会放羊、比她大六岁的汉子。新家一点都不新,婆婆咳得停不下来,公公腿脚不利索,家里几个孩子都不靠谱,气氛冷得像窑洞。她坐在床边,心头也凉。
刚来那些天,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她偷偷规划路线,想摸黑逃出去,却哪想到村里是泥路乱石,山里夜里黑得伸手不见指。第一次逃的下场,是被拖回家挨了一顿死打。之后,成了家里的囚犯,连上茅厕都得背个人影。最绝望的时候,她冲到村边水塘,狠狠跳下去。结果,还是被救回来,命也丢不了,日子也翻不了篇。
类似的事儿后来发生两三回,啃婆婆的药丸,一口吞了几十颗安眠药,直接送到了村医院。甚至偷偷弄到老鼠药,也是差点命丢了。痛苦和折腾都没能送她回老家,倒是时光慢慢把她磨老实了。“活着比死强。”这句自言自语,她说得干脆,却没人知道背后的委屈和心死。
有人好奇,像郜艳敏这样的,村里该只此一人吧?偏偏不是。30多个买来的媳妇,有的熬成了本地人,有的依旧盘算着哪天能逃出去。村里人嘴里都不说,日子还不是就那样过,每个人都自有一笔账。
时光往前赶,那些受的苦与忍着的泪并没有彻底过去。郜艳敏慢慢学着适应,反正路走不通,索性攥住一点属于自己的希望。她认命当了老师,把全村孩子都当亲娃娃,拉着一起读书识字。谁也没想到,这女人慢慢熬成了下岸村的精神头。日子穷,但娃们上学有书本,谁能说她没有扳回一局?
2017年有一次,她在颁奖台上又被问及往事。有的记者上脑,不依不饶。郜艳敏还是那副样子,低头、轻声,“现在丈夫挺好,不想回老家。”知音者叹息,这算不算彻底认输了?好汉也有饶命的时候,她怕是已经学会与现实和解。
村里还有别的媳妇,在镜头后嘀咕:“有的人跑了,有的留下了,活法哪个都不容易。人生就像是棋子,被下到哪儿,只能认栽。”
有人气愤地说她“软弱”“纵容”,也有人觉得她“释然”“坚强”。其实,我们外人怕是说得再多,也难懂个中滋味。那几句“我丈夫对我很好”,到底是无奈、感激还是说明人生没有好答案?
故事讲到这,没能教人豁然开朗。我们有时喜欢把一切问题都分成对错、黑白,可现实哪有那么多绝对?一场拐卖,可以是人间至暗,也能成为某个人逆风翻盘的起点。郜艳敏活成了“全村孩子的老师”,到底是认命,还是改命?
打拐的路还远,现实的刺还在。有时候,被时间磨得平淡的眼泪,才最让人心疼。这些年,村口那块黑板换旧又新,郜艳敏的黑发早添了白丝。有时候想起,她23岁的样子竟已让人模糊,可命运给她的选择,从没变简单。
所以这故事到底是什么?真有答案吗?世上的“郜艳敏们”还在各个村头巷尾,或许她们依旧噤声,也许已开始讲述。而我们,又该怎么看待她们眼里的“挺好”与“算啦”?
话说回来,让人心软的不是故事,而是人心。
来源:雾中寻得古村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