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这个时候开始觉得人软软的、身子沉沉的,吃得不多却肚子涨、舌苔厚、起床困难,整天像背了个“隐形沙袋”——这不是懒,这是湿气重。
处暑一过,气温开始走下坡路,表面凉快了,实则湿气依旧横行。
南方的朋友可能刚收起空调扇,脚底的凉意就爬上来了;北方人也没好到哪去,昼夜温差大,早晚凉得像换了个季节,白天却依然湿热。
很多人这个时候开始觉得人软软的、身子沉沉的,吃得不多却肚子涨、舌苔厚、起床困难,整天像背了个“隐形沙袋”——这不是懒,这是湿气重。
湿气,真不是玄学。它是中医常讲的“邪气”之一,但你以为它只会让你浮肿、长痘?错,它还会让你脾胃变弱、代谢出问题、免疫力低下,甚至让你觉得“情绪低落、干啥都没劲”。而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那些你以为很健康、很解暑、很养生的水果,其实可能就是“湿气制造机”。
别急着喊冤,我们一个个说。
榴莲,你没看错。
很多人爱榴莲的那个“上头劲”,其实就是它高脂高糖的结果。这玩意儿一口下去,热量堪比一碗猪油拌饭。处暑后湿热未消,榴莲一吃,脾胃更吃不消,体内湿热叠加,舌苔发黄、口干口苦、便秘冒痘接踵而至。别再以为“贵的就是补的”,时令不对,吃再贵也白搭。
再说芒果。
看着金灿灿的果肉,像极了秋日的阳光,但它其实是典型的“湿热果”。性温,易上火,尤其是体质偏湿的人,吃完之后喉咙痛、口腔溃疡,分分钟中招。更别说现在的芒果多半是催熟的,糖分暴涨,对脾胃简直是“连环暴击”。
西瓜就更“反差感”了。
很多人以为它“解暑神器”,但处暑之后,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西瓜性寒,多食反而伤脾阳。尤其是冰镇西瓜,吃完一肚子冷气,湿气趁虚而入。有人秋天一过就开始腹泻、胃胀、四肢沉重,不知道的还以为换季不适,实则就是西瓜吃太猛惹的祸。
还有荔枝。
这水果妥妥的“甜蜜陷阱”。糖分高、性温热、易生湿热。尤其是那种“买了一整箱,三天吃完”的操作,太常见了。吃完后不仅上火,还容易“伤脾生湿”,久而久之,口臭、便秘、长痘,统统找上门来。而且荔枝一旦吃多了,甚至会出现“荔枝病”,严重时低血糖、头晕、恶心,不容小觑。
柿子也是个高危选手。
它的涩,不是你嘴挑,而是因为含有大量鞣酸。这种物质遇到胃酸容易形成“胃柿石”,尤其在空腹吃时更危险。而且柿子性寒,吃多了对脾胃就是一种“寒湿叠加”的打击,特别是老年人、体寒者,吃完直接拉肚子。
最后一个,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香蕉。
这玩意儿看起来无害,甚至常被拿来“润肠通便”。但香蕉性寒,尤其是放久了的熟香蕉,含糖量高,黏腻不化,脾胃虚寒的人吃了只会让湿气更重。很多人秋天一来就开始手脚冰凉、疲乏嗜睡,很有可能就是香蕉吃太勤。
你以为水果是天然的健康代表?
对不起,错在“过量”和“错时”。中医讲“寒者热之,湿者燥之”,而不是“想吃啥吃啥”。水果虽好,但不是一年四季都能放飞自我。尤其是处暑之后,阳气收敛,湿气未退,稍不注意就容易“内湿外寒”,各种小毛病开始冒头。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也说得通。
这些“湿气之王”的水果,共同点是高糖、高水分、易发酵。
人体摄入后,如果脾胃功能强还能应付,但一旦进入“换季模式”,脾胃开始“打盹”,这些食物就容易在体内形成“湿滞”,影响消化吸收,诱发肠胃紊乱。再加上秋季昼夜温差大,身体调节不过来,就容易表现出食欲不振、腹泻、体虚乏力等异常。
有人说,“水果总比奶茶健康吧?”
你湿气和糖不是单选题,是打包套餐。你吃一口高糖水果,就像喝了一口“天然奶茶”,脂肪可能不多,但水滞、糖分、寒性,一个都不少。
还有人问,“我吃点水果总不至于出问题吧?”
问题就在于“点”有多大。很多人一吃水果就停不下来,尤其是晚上。“饭后一香蕉,快乐到天亮”,代价就是第二天早上,起床困难、舌苔白厚、胃口全无。
很多人本身体质就偏湿,还偏偏爱吃这些水果。就像一个人已经感冒了,还非要吃冰激凌;脾胃虚寒的,还天天吃西瓜当饭吃。真的是“湿上加湿”,身体哪能不出问题?
水果也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要“顺时而食,因人制宜”。处暑之后,适合吃一些“燥湿健脾”的水果,比如苹果、梨(温热后食用)、山楂、橘子,适量就好。千万别迷信“吃水果能通便”,通便是因为刺激肠道排泄,不是治疗便秘的根本。
还有一点必须提醒:很多人秋天开始进补,吃完补品又吃水果“解腻”,殊不知这是“双重打击”。一边补着,一边寒着,脾胃根本受不了。尤其是那些长年脾虚、胃寒、湿气重的人,再这么吃下去,迟早进医院。
而且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水果摄入量为200~350克,远远不是“想吃多少吃多少”。而在南方湿气重地区,这个量还得根据个人体质再减半。
别再拿“天然的总没错”当挡箭牌。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方式吃对的食物,依然会错得离谱。特别是处暑之后,这个“易湿易寒”的节点,水果不是救命稻草,反而容易成为压垮健康的稻草。
处暑之后,第一件事不是加衣服,不是买保健品,而是管住嘴,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无害、实则“湿气制造机”的水果。
别再被“天然、健康、养生”的滤镜骗了。要想身体轻松过秋,脾胃得稳住,湿气得清理,水果得选对。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李志强.秋季常见疾病与饮食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30):158-160.
[2]朱颖,张琳.中医辨证论治湿气重体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01):93-96.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