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春天,林阿姨刚跨过五十岁门槛,单位突然裁员,她提前退了下来。整个人像被风一吹,差点立不住脚。邻居们见到她,话没几句,她总忍不住又叹气:“活半辈子,其实啥也没学会,最不会的就是‘不往心里去’。”
那年春天,林阿姨刚跨过五十岁门槛,单位突然裁员,她提前退了下来。整个人像被风一吹,差点立不住脚。邻居们见到她,话没几句,她总忍不住又叹气:“活半辈子,其实啥也没学会,最不会的就是‘不往心里去’。”
她的性格几乎全小区都知道,心口直,脸皮薄,容易小题大做。最常见的场面,大到家里的家务分工,小到儿媳顺嘴一句“妈,这菜有点咸”,林阿姨一沾上就念叨半宿。别人家婆媳斗嘴,她家没人和她吵,可她能无声地把别人的一句轻飘飘的评价在心里翻来覆去琢磨。平日里,再无心的玩笑,她心里也能反复咀嚼好几天,哪怕表面笑着应付,到了夜里,枕头都是湿的。
很多时候,她其实明知有人说的话没什么恶意,可就是忍不住往心上挂。朋友劝她,“有些事真不用太当回事儿,别总玻璃心。”林阿姨嘴上答应,心里却像结了疙瘩。她总觉得,既然话是冲自己说的,凭啥不能难受?凭啥总得自己“放下”?
直到那年,家里重新打扫,小孙女一不小心把她最心爱的陶瓷娃娃摔成了碎片。林阿姨第一个念头当然是肉疼,正要怪罪孩子一两句,却瞥见小孙女低头吭哧着,“奶奶,对不起……”那一刻,她心头突然放下了,气也消了一半。东西虽然没了,可孩子不是恶意,凶了又能怎样?林阿姨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孩子的头,“没事,下次慢点。娃娃碎了,人不能碎。”那晚,她很久以来头一回安稳睡到天亮。
这之后,林阿姨变了。她开始习惯性地“略过”别人的冷言冷语。家里人或亲戚过年聚餐,谁多嘴两句,她要么倒杯水,要么装作听不见。她懂了一个道理:这世上,没有谁专门针对你,大伙都在各自的路上飘着,谁也不容易。与其纠结于别人的只言片语,不如把心思花在自己喜欢的书上、那一屋花草上,或者去广场跳一会舞,把日子拾掇得有模有样。渐渐地,她的情绪不再跟着别人的脸色起伏。有人觉得她变冷淡,其实她不过是学会了温柔里藏着自持,也有时候愿意锋利一点,不再任所有情绪随人摆布。
这样的改变,没法保证生活不时起浪。有一年,家里人聚餐,静不下来。说着说着,姐姐突然在饭桌上冒出来一句,“你呀,就是琐碎,啥都喜欢插手,别人有点啥你都管。”那下,林阿姨还是气浑身发烫。可她咬咬牙没发作,一晚上回家,心口堵着不舒服。第二天,她主动约姐姐见面,喝奶茶那会,她难得心平气和地开口:“姐,咱也是一路走来,这话我听着难受。要有啥不爽,咱们以后自己好好说,别一大家子面翻旧账。”姐姐愣了好长时间,才拍了拍她的手,“你现在比以前能扛事儿多了。”
经历了前半生的敏感、憋闷、纠结,林阿姨终于慢慢悟出来一件事——最值钱的,其实不是别人的,而是自己的好心情。那些起初让自己不快的、难以消化的人和事,不都是生活给每个人上的一课吗?有些难堪,跨过去了人生自有新鲜;跨不过去,只会折腾了自己。
她给自己买了本厚日记本,第一页写得大大的:“不让别人气坏自己,一定是我做得最对的事。”日子久了,脾气没那么拧着了,睡觉香了,毛病少了,身边跟她聊心事的人比以前多了。她和家人的关系也一下子软下来。她发现那些放不下的、舍不得松开的,其实都没那么重要。人这一辈子,谁不是一边被挑剔,一边也在笃定前行。
正如有人说,“不因外物而喜,不为别事而悲。”人要明白怎么掌控自己的情绪,每次气不打一处来时,试着按住冲动,再等等是不是可以不必应声而起,留点冷静和从容给自己。生活本就纷扰,可有的人,总能把心里的那棵树守得很稳,不疾不徐,日子终有晴天。
假使你最近也为一些难听话闹心,不妨学学林阿姨,不急着反应,不急着证明自己。凡事宽一寸,日子就多一分自在。别让别人一句不在意的话,搅乱了你的步调。咱这辈子,值不值得,不是别人说了算,是你自己放不放过自己。道理不复杂,怎么活得舒服,才是每个人到头来必须回答的问题。
成年以后你有没有因为一句无心的话,把整个晚上都耗在了生气和琢磨上?什么样的事情,才值得你真的“往心里去”?
来源:月亮弯弯眼角弯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