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暴走团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方式,以其简单易行、群体社交的特点,吸引了大量中老年人参与,成为城市街头一道独特风景。但如今,暴走团却常常陷入舆论漩涡,被诸多市民诟病,甚至被比作“过街老鼠”,人人避之不及。曾经备受追捧的健身团体,为何落得这般田地?这背后有着
曾几何时,暴走团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方式,以其简单易行、群体社交的特点,吸引了大量中老年人参与,成为城市街头一道独特风景。但如今,暴走团却常常陷入舆论漩涡,被诸多市民诟病,甚至被比作“过街老鼠”,人人避之不及。曾经备受追捧的健身团体,为何落得这般田地?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
从社会现象层面来看,暴走团行为失范是引发众怒的直接原因。在许多城市,暴走团无视交通规则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他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在机动车道上穿梭,闯红灯、逆行更是家常便饭。2023年某第三方机构对12个城市的调研显示,68%的暴走团选择在城市主干道或桥梁通行 ,理由是“路面宽、视线好”。在河南郑州的东风渠沿岸,每到傍晚,数十支暴走团沿着堤坝步道行进,最宽处的队伍能占满整个路面,骑行者不得不绕行机动车道。这种对交通规则的漠视,不仅给自己的生命安全埋下隐患,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交通秩序,让过往车辆苦不堪言。
暴走团带来的噪音污染同样让人难以忍受。为了营造氛围,许多暴走团在行进过程中会用高音喇叭播放节奏强烈的音乐,或是整齐划一地喊着口号,声音常常超过70分贝 ,远远超出国家规定居民区夜间噪音不得超过45分贝的标准。上海某小区居民曾投诉,凌晨五点就被“一二一”的口号吵醒,孩子要高考,老人要休息,沟通了十几次,对方却称“我们锻炼凭啥小声” 。这种在清晨或夜晚等居民休息时段制造高分贝噪音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无疑会引发他人的反感与厌恶。
公共空间资源分配的矛盾,也是暴走团被讨厌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空间资源愈发紧张,而暴走团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占用公园跑道、景区道路、校园操场等公共场地,导致其他市民健身、通行权益受损。某地高校操场就因暴走团长期占用跑道,被迫贴出禁入告示 。在一些景区,暴走团横列行进,游客不得不为其侧身让路,极大影响了景区的游览体验。暴走团将自身健身需求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鸠占鹊巢”的行为,自然会引发公众的不满。
从社会学角度深入剖析,暴走团内部缺乏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问题根源之一。大多数暴走团属于自发组织,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成员的行为全凭个人自觉。在这种松散的组织模式下,一旦群体规模扩大,就容易出现管理失控的局面。当个体融入群体后,容易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 ,原本的自律会被群体情绪消解,这也是部分暴走团敢于闯红灯、占应急车道的原因。没有组织约束的暴走团,就像一盘散沙,其行为很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部分暴走团成员规则意识淡薄,也是导致其被嫌弃的内在因素。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在一些暴走团成员身上却严重缺失。他们对交通法规、公共秩序、他人权益等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在暴走过程中肆意妄为。比如,在辽宁朝阳,一支暴走团路遇消防车、救护车,竟以“备勤非任务”为由拒绝让行 ,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他们规则意识的匮乏。在他们的认知里,集体行动似乎就拥有了特权,可以无视规则和他人的需要。
社会舆论的放大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众对暴走团的负面印象。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个别暴走团的不良行为经过媒体曝光和网络发酵,会被无限放大,进而影响整个暴走团群体的形象。当个别老年暴走团的行为被贴上“为老不尊”的标签,年轻人对老年群体的整体评价容易产生偏差 ,而多数理性老年人也会因群体形象受损感到委屈。这种双向负面情绪正撕裂着社会信任基础,使得暴走团成为众矢之的。
暴走团从受青睐的健身团体沦为“过街老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暴走团的规范管理,合理规划公共健身空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暴走团自身要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成员素质,增强规则意识;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更多理解与包容,通过沟通与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暴走团才能回归其健康、积极的本质,重新赢得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
来源:淡定豁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