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6 年,一个阴霾密布的日子,威廉・科利医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让整个医学界都为之震动,许多患者和同事都为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医生而悲痛不已。海伦・科利・诺茨(Helen Coley Nauts),科利医生的女儿,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她无法接受
(续上期)
1936 年,一个阴霾密布的日子,威廉・科利医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让整个医学界都为之震动,许多患者和同事都为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医生而悲痛不已。海伦・科利・诺茨(Helen Coley Nauts),科利医生的女儿,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她无法接受父亲已经离开的事实,常常独自一人坐在父亲的书房里,回忆着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父亲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他对医学的热爱、对患者的关怀,都深深地刻在了海伦的心中。
海伦和父亲科利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海伦走进了父亲的书房。这里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医学书籍和文件,有些已经泛黄,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房间的角落里堆满了病历记录,纸张有些已经散落,上面的字迹也有些模糊。海伦轻轻地抚摸着这些遗物,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她决定为父亲写一本传记,以此来纪念他的一生。在整理过程中,她意外地发现了父亲关于科利毒素的研究资料和大量的病历记录。这些资料被随意地堆放在一个角落里,杂乱无章。海伦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好奇心,她开始仔细翻阅这些资料。
起初,海伦看到这些资料时,心中充满了惊喜。她以为自己发现了父亲的珍贵遗产,或许这些资料能够揭示父亲研究的秘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她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这些资料毫无条理,记录混乱,许多关键信息都缺失了。比如,有些病历上没有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病情等基本信息,有些治疗过程的描述也非常模糊,让人难以理解。海伦感到十分困惑,她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这样记录。但她并没有放弃,她坚信这些资料中一定隐藏着重要的信息。
海伦开始仔细地梳理这些资料,她将病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患者在接受科利毒素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甚至完全康复;而有些患者则没有任何效果,甚至病情恶化。海伦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她决定深入研究这些病例,找出其中的原因。
在阅读一份病历记录时,海伦发现了一个关键信息。上面记载着一位患者在接受科利毒素治疗时,出现了高热的症状,而在高热过后,肿瘤竟然缩小了。这个发现让海伦眼前一亮,她开始意识到,科利毒素的治疗效果可能与患者的发热情况有关。她继续查阅其他病历,发现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一发现让海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决定深入研究科利毒素的治疗机制,为父亲的研究正名。
海伦深知,要想证明科利毒素的疗效,仅仅依靠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她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证据。于是,她开始了艰苦的整理工作。
她首先对资料进行分类,将病历按照癌症类型、治疗时间、治疗效果等因素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她发现有些病历的记录非常简单,只有寥寥数语,根本无法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有些病历则存在缺失的情况,比如缺少患者的检查报告、治疗过程的详细记录等。这给她的分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她并没有气馁,她通过查阅其他相关资料,试图补充这些缺失的信息。
在筛选资料时,海伦遇到了更大的挑战。有些病历的真实性难以确定,因为记录过于简单,无法判断其是否真实可靠。有些病历则存在矛盾之处,比如同一位患者的不同病历中,对治疗效果的描述竟然截然不同。海伦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些资料进行仔细的甄别和筛选。她通过与其他医生交流、查阅医学文献等方式,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分析资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海伦需要对每一份病历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和规律。她制作了详细的表格,将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过程、治疗效果等数据一一记录下来,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她发现科利毒素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癌症类型、身体状况等因素都有关系。比如,年轻患者的治疗效果往往比年老患者好,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对科利毒素的耐受性更强。
虽然海伦不是医生,甚至也不懂生命科学,但她知道父亲这一辈子用科利毒素治愈的患者有近千名。这么多的成功案例,如果全都用误诊来解释,也太牵强了。她坚信,这里面一定还有更多值得探究的科学原理!
为了进一步验证科利毒素的疗效,海伦决定走访父亲以前的病人。她开始四处打听这些病人的下落,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他们。她的足迹遍布美国各地,从繁华的城市到偏远的乡村,她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在走访过程中,海伦遇到了许多困难。有些病人已经去世,无法提供相关信息;有些病人则因为时间太久,对治疗过程的记忆已经模糊;还有些病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接受她的采访。但海伦并没有放弃,她通过与病人的家属、朋友交流,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
有一次,海伦得知一位曾经接受过科利毒素治疗的病人住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她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小镇的旅程。一路上,她历经艰辛,乘坐了各种交通工具,才终于到达了小镇。然而,当她找到这位病人时,却发现他已经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无法回忆起任何事情。海伦感到非常失望,但她并没有气馁,她继续寻找其他可能的线索。
经过不懈的努力,海伦终于找到了一些愿意配合她的病人。从他们那里,海伦得到了证实信息。这些病人回忆起接受科利毒素治疗的经历时,都表示自己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甚至完全康复。他们对科利毒素的疗效赞不绝口,对科利医生也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些证实信息,让海伦更加坚信科利毒素的疗效,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为父亲正名的决心。
海伦意识到,要想深入研究科利毒素的治疗机制,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于是,她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之旅。
她购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从基础的解剖学、生理学,到专业的免疫学、肿瘤学,她都一一认真研读。每天,她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阅读上,常常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和复杂的理论知识,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激发了她的求知欲。她会反复阅读那些难以理解的段落,查阅各种资料,直到完全理解为止。
除了阅读书籍,海伦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她会提前到达讲座现场,选择一个靠前的位置,以便能够听得更加清楚。在讲座中,她会认真做笔记,不放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会在讲座结束后,主动向讲师请教。她还会与其他听众交流心得,分享自己的见解。
海伦还通过写信的方式,向许多医学专家请教问题。她会详细地描述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以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专家们的回信,让她受益匪浅。有些专家会提供一些宝贵的建议,有些专家则会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这些交流,不仅拓宽了海伦的视野,也让她对医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海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她深刻地认识到,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她也明白了,科利毒素的治疗机制可能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她开始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父亲的研究资料相结合,试图找到科利毒素治疗癌症的真正原因。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海伦提出了 “科利毒素通过刺激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RES)起作用” 这一猜想。她的思考逻辑是基于对科利毒素治疗病例的分析,以及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她发现,在接受科利毒素治疗的患者中,许多人在治疗后出现了免疫反应增强的迹象,比如发热、白细胞增多等。而网状内皮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吞噬和清除病原体、异物等。因此,海伦推测科利毒素可能通过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海伦心里非常郁闷,这么重要的发现竟然被埋没了,她觉得一定要让世界知道父亲的研究成果。于是,海伦开始到处联系专家,希望能有人对父亲的研究感兴趣。
可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无论是找人合作,还是寻找科研经费,海伦都处处碰壁。但她没有放弃,这一坚持就是8年!在这8年里,她自学了大量的医学知识,整理了更多的父亲文档,对推广父亲的研究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可多数专家还是不相信科利毒素。比如当时纽约癌症医院的主任科尼利厄斯·P·罗兹(Cornelius P. Rhoads)就说:“要说你父亲的方法有效,患者必须被确诊为癌症无疑,而且除了科利毒素,没有使用过任何其它治疗方式。”
1947年6月27日的《时代》杂志,罗兹(Cornelius P. Rhoads)成为了封面人物,被誉为“癌症斗士”
其实,罗兹的这些要求并不过分,非常科学合理。但问题就出在科利那些不规范的记录上,很多记录都不完整,连病人的样品也搞丢了不少。正因为这些原因,海伦始终无法说服专家。罗兹在被她“骚扰”了大概10年后,最后实在受不了,明确拒绝了她。
在很多外人看来,海伦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但即便不断被拒绝,她依然坚持研究父亲的文档,不停地给各种人写信介绍父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她一直在坚持学习生物医学知识,正是这样的学习态度,为她后来的突破埋下了伏笔。
科尼利厄斯·P·罗兹(Cornelius P. Rhoads)
1949年,海伦在给罗兹的最后一封信中,写下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目前的证据,显示(科利毒素)是通过刺激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起作用的……”
这句话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免疫系统”这个概念,所谓的网状内皮系统,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1949年,一个没有大学学历的女子,仅仅靠着对父亲研究的痴迷和勤奋的自学,就提出了“科利毒素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起作用”这个非常超前的猜想。而我们现在知道,这个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毫无疑问,海伦最初对科利毒素的兴趣,完全是源于对父亲的爱。她是为了推广父亲的研究成果而努力。但是当她自学了十来年生物医学知识以后,她的思想其实已经升华了。
1950年,她在给罗兹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我想再重申一下,我的目的不是要推广科利毒素,而是希望讨论(免疫疗法)这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如果能系统性地进行研究,我们就可能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同时避免以前(我父亲)犯过的错误。”
这封信,毫无疑问地说明,海伦当时的兴趣已经超越了科利毒素本身,而是想深入研究癌症免疫治疗这一全新的领域。
这一猜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重要性。在那个时代,免疫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海伦的猜想,为癌症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也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虽然这一猜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海伦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她继续努力寻找证据,希望能够证明自己的猜想。
来源:奇云空间